李松波鄭遠東
(1.河南萬里路橋集團試驗檢測有限公司,河南許昌 461000;2.河南萬里路橋集團工程有限公司,河南許昌 461000)
瀝青混合料攤鋪關鍵技術研究
李松波1鄭遠東2
(1.河南萬里路橋集團試驗檢測有限公司,河南許昌 461000;2.河南萬里路橋集團工程有限公司,河南許昌 461000)
瀝青混合料攤鋪技術是瀝青路面施工過程中的一個重要環節,攤鋪參數控制不嚴,容易導致離析現象,攤鋪應該從基層表面,攤鋪機參數的調整,攤鋪過程,瀝青混合料溫度等嚴格控制。減少基層施工污染和離析現象,增強結構層之間的粘結,為今后瀝青路面攤鋪提供一定的技術支持。
瀝青路面;離析;攤鋪
瀝青混合料攤鋪質量好壞影響到路面的使用壽命,攤鋪技術本身又涉及到很多相關問題:瀝青混合料配合比設計、拌合站拌料的均勻性、攤鋪機參數設置、基層表面干凈與粗糙程度,混合料溫度控制等。要做好瀝青混合料攤鋪這項工作,需從整個過程嚴格把關,針對不同的混合料進行攤鋪機調試[1][2]。本文結合工程實際,對于瀝青混合料攤鋪過程中遇到的問題進行探討,從根本上解決瀝青混合料攤鋪方面的技術難題[3][4]。
ATB-30柔性基層攤鋪后上壓路機碾壓可以看出,攤鋪表面產生了離析現象,如圖1-2。ATB-30瀝青混合料本身屬于一種容易離析的混合料,但是如果嚴格控制是能夠減少甚至完全消除離析。
1.1 攤鋪過程產生離析的原因分析
造成離析的主要原因:一是配合比設計過程中沒有考慮拌合站的供料均衡問題,個別檔料用量太少拌合站冷料皮帶轉速根本無法轉動,一旦轉動上料比例就超出了目標配合比設計值,導致拌合站冷料上料無法按照目標配合比設計上料,出現明顯的等料、溢料現象,造成了熱倉料的不穩定,最終導致拌合站無法生產穩定的混合料;二是拌合站冷料倉上料沒有進行標定,拌合站操作人員憑經驗調整冷料皮帶的轉速,造成冷料上料無法和目標配合比吻合,導致等料、溢料,最終導致熱倉料的不穩定;三是現場攤鋪機的性能不能滿足攤鋪ATB-30瀝青混合料的要求,攤鋪寬度太窄導致攤鋪機螺旋吊桿部位形成兩條明顯的縱向離析帶。四是攤鋪機熨平板配置參數調整不正確。

圖1 柔性基層ATB-30施工
1.2 攤鋪過程中防止離析的措施
加強現場攤鋪質量控制,特別是加強夜間施工的質量控制,根據現場情況及時進行處理;ATB-30不適宜采用伸縮攤鋪機進行攤鋪,如果采用了伸縮攤鋪機應向監理與施工單位建議更換固定熨平板式攤鋪機,同時更換膠輪壓路機隔離劑;建議加強實驗室對拌合站的控制與溝通,拌合站必須在實驗室指導下進行調試和生產;加強實驗人員技術培訓,必須熟練混合料的調試、生產以及各個實驗步驟。針對現場離析帶,對攤鋪機螺旋進行調整。
2.1 橋面處理問題
橋面鋪裝問題主要是橋面處理不到位,混凝土橋面的鑿毛沒有達到工藝要求,橋面污染問題突出影響了面層鋪裝的質量。
水泥混凝土橋面要求平整、粗糙,必須具有足夠的強度和穩定性。表面不得有浮漿和其他污染物,橋面混凝土層不允許出現脫空的現象,不得使用砂漿和薄層混凝土找平,如圖3所示。
為了保證混凝土層與瀝青鋪裝層的連接,在瀝青混凝土鋪裝層施工之前,水泥混凝土橋面板應當采用鑿毛或拋丸處理,使混凝土表面露出新鮮的集料和混凝土層。鑿毛處理后要保證三分之二單位面積以上露出新鮮的混凝土層。瀝青粘結層撒布之前應對橋面進行清洗,徹底干燥以后才能進行瀝青粘結層施工如圖4所示。

圖3 橋面污染導致瀝青粘結層脫落

圖4 鑿毛處理
2.2 橋面攤鋪平整度控制
為了提高路面平整度,施工過程攤鋪機合理設置熨平板和夯錘的振動頻率參數,提高攤鋪初始壓實度,中面層施工橋頭應進行掛線施工,如圖5。落實壓實機械的配置,加強施工壓實的過程控制(保證試驗段確定的混合料攤鋪溫度和壓實遍數)。

圖5 橋頭不平整
上面層瀝青混合料的保溫措施如果不到位一旦表層混合料板結攤鋪后極容易造成后期的路面質量隱患。對運輸車輛進行排查,不能滿足要求的運輸車輛建議不要用于瀝青混合料的運輸,如圖6-7所示保溫措施相對差的車輛和好的車輛。

圖6 料車保溫措施不好的車輛

圖7 保溫措施比較好的車輛
為了提高瀝青混合料的攤鋪技術,應加強對拌合站出料溫度的控制;確保瀝青混合料的攤鋪溫度,建議雙鋼輪震動壓路機壓實過程中開雙震;攤鋪機提前一小時預熱至溫度不低于100℃;增加運力,確保大面積施工過程中不要出現停機等料現象,防止起步后攤鋪路面出現熨平板刮擦;加強對原材料的監控,特別是粗集料軟石含量及細集料粉塵含量的監控;拌合站加大除塵力度;對全線各標段運輸瀝青混合料的車輛進行排查,保溫措施不到位的運輸車輛建議不要用于瀝青混合料的運輸;加強對現場施工技術人員的管理,增強質量意識。
[1]張登良.瀝青路面工程手冊[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 2004.
[2]沈金安.瀝青及瀝青混合料路用性能[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1.
[3]郝培文.瀝青混合料施工過程質量控制.筑路機械與施工機械化[J].1999.1.
[4]孫忠義,王建華.公路工程試驗工程師手冊(第二版)[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6.
U415
A
1003-5168(2014)04-014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