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駐臺北特約記者 孟 甲臺灣當局領導人馬英九6月29日晚率團出訪中美洲的巴拿馬和薩爾瓦多,此行來回都將過境美國,并可望與美國國務卿克里“不期而遇”。國臺辦主任張志軍剛離開臺灣,馬英九就開始他任內的第十次出訪,島內輿論認為,這中間有著極其微妙的“聯結”,馬英九希望兩岸關系有所突破,臺灣的國際空間也有所進展。馬英九此行主要是出席“友邦”巴拿馬總統巴雷拉的就職典禮,并順訪薩爾瓦多。預計6月29日、7月3日及4日都將過境美國,7月5日晚間返回臺灣,全程7天6夜。此次出訪,臺灣的“國安會”秘書長金溥聰首次隨行,參訪團包括媒體共81人,是馬歷次出訪中規模最小、人數最少的一次。臺灣《中國時報》6月30日報道說,由于馬英九在剩余任期內,不會再有“邦交國”總統就職,加上今年下半年他親自出席APEC的幾率并不高,所以此次出訪,可能是他8年任期的“畢業旅行”。 臺灣“中央社”6月30日報道稱,在馬英九過境美國期間,依慣例將由美國在臺協會(AIT)主席薄瑞光親自接機,馬英九將與美國政要熱線聯系,就“臺美”關系交換意見。報道稱,由于美中23國6月25日開始在夏威夷舉行環太平洋演習,馬英九出訪中美洲去、回程都過境夏威夷,引發不少政治聯想。對此,臺灣“外交部”解釋稱,由于馬英九搭乘的空中巴士A330專機機型較小,必須中停夏威夷加油。但有臺灣媒體透露稱,自去年起,臺灣的“外交”、“國防”系統就積極在美國政府展開游說,希望今年成為環太平洋軍演的觀察員,但美國方面并沒有同意。不過,在巴雷拉就職典禮和當晚巴拿馬“國宴”上,馬英九可望與美國國務卿克里“不期而遇”。臺灣《聯合報》6月30日報道認為,這是繼去年馬英九偕夫人周美青出席天主教教宗方濟各就職彌撒典禮,與美國副總統拜登、德國總理默克爾等與會各國政要自然互動后,臺美高層在國際場合的再一次非正式接觸。此次馬英九和克里有兩次機會碰面,兩人有不少時間晤談,就“臺美”關系交換意見。對此,臺灣的“外交”高層證實,美方這一兩天才確定由克里出席巴國就職大典,馬英九與克里在就職典禮、晚宴都會碰到,原則是碰到就自然交談,但因為大家行程很緊湊,目前并無特別安排私下碰面。至于馬英九與克里談什么?臺“外交”高層僅說,就是自然互動。在張志軍結束訪臺之際,馬英九出訪中美洲,島內媒體認為,與其說這是時間上巧合,不如說兩者之間有著極其微妙的聯結。簡單來說,馬英九的涉外戰略是兩岸“外交”互不沖突、要創造雙贏,當兩岸關系有所突破,“活路外交”的效應也能發揮到極致。《中國時報》6月30日認為,馬英九多次表示,“美國、中國大陸、臺灣關系處于60多年來最好的狀態”,包括“臺美”、兩岸都是如此。在此架構下,張志軍與王郁琦二次會面,意味兩岸官方接觸常態化與制度化,這是兩岸關系進化與突破。“外交”空間要有相對應進展,才不至于打破平衡態勢。但問題是,臺灣人民卻不滿足于此。不論是臺灣參與TPP或領導人出席APEC,這些都是臺灣人民所期待的。但是,北京能否對臺釋出更多善意,還是就此劃出國際空間的紅線與框架?這些都是攸關馬英九當局“外交”、兩岸政策是否成功的關鍵。▲
環球時報2014-0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