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高栓
摘 要:《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明確提出:中小學要由應試教育轉向全面提高國民素質的軌道、辦出各自的特色。因此,積極引導學校走個性化、特色化的內涵發展之路,大力推進學校特色建設,是時代的要求,也是學校教育發展的必然要求。本文以白水縣倉頡中學特色教育實踐為例,試對普通高中特色辦學作一些思考和探討。
關鍵詞:普通高中 特色辦學 內涵式發展
中圖分類號:G4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795(2014)02(b)-0117-02
白水縣倉頡中學地處白水縣城雷公路南側,占地100余畝,總建筑面積7.1萬平方米。學校始建于2009年,是渭北地區新建的一所高投入、高起點、高標準、高質量,具有濃厚現代化氣息的全日制公辦高級中學。現有69個教學班。學生3100余人,專職教師220余人,全部為中青年教師,其中40人為師大畢業的優秀免費師范生。學校以“懷家長之心,以質量立校,面向未來,培養高素質的合格人才”為理念,全面落實素質教育,形成了書香濃郁的人文校園、飽含親情的全員育人,全面提升的高效課堂,謀求發展的校本研修、團結和諧的自主管理等辦學特色。短短兩年,就獲得全國青少年教育活動“示范學校”、白水縣2011年度教育工作“創新學校”、“文明校園”、年度教師隊伍建設“先進單位”等多項榮譽稱號。
總體來說,該校的特色建設工作重點圍繞學校文化建設、智慧教師群體、校本教研、有效管理、實踐活動等幾個方面展開。
1 立足生長點,創建特色學校文化
學校文化是學校主體成員在教育實踐中形成并共同具有的思想觀念、價值取向及行為方式,是學校管理中最具向心力和凝聚力的核心價值觀。作為學校發展和個體生命不可替代的長效力量,學校文化代表著現代學校的實力、磁力、張力和個性。獨特的學校文化不僅是學校的靈魂,也是學校特色建設最本質的標志。因此,在創建特色學校的過程中,倉頡中學非常注重學校文化建設,著力營造凸顯特色品牌的文化氛圍。倉頡中學因“文字初祖”—— 倉頡而得名,在建校之初,學校就以“倉頡故里,名校啟航”為口號向全市人民鄭重承諾。學校全體成員認真討論并制定了“弘德,尚學,創新,求是”的校訓,形成“人文,包容,和諧,自然”的校風,著力于打造“愛生,敬業,高遠,大氣”的教風和“惜時,樂學,堅毅誠信”的學風。優美的校園環境,富含文化內涵的校園建筑和景點設置,多彩的藝術長廊,分層規劃的主題版塊等,處處彰顯著“和諧”之美和“發展”的生機,發揮著校園環境的藝術感化功能。藏書10余萬冊的圖書館、可容納千人同時閱讀的閱覽室、校刊《起航》、《倉頡中學文學報》、校園廣播站、電子閱覽室及教室的校園網絡及各具特色、人人參與制作的班級文化活動,均拓寬著學生的視野,構建著和諧溫馨的精神家園和書香濃郁的人文校園,使全體學生在良好的文化氛圍之中得到浸潤、感染和熏陶,豐富知識,提高修養,培養情感,為一生的素質發展積蓄了經久不衰的動力。
2 抓好關鍵因素,打造智慧型教師群體
教師是學校特色建設的主力軍,教師隊伍的文化構成,教師人文素養的高低,直接影響著學校的發展方向和速度,對學校的可持續性發展和品牌建設起著決定性的作用。一所學校的辦學理念和特色主題,只有內化成每個教師的自覺行動,并持之以恒地努力實施,才能形成個性鮮明的辦學特色。倉頡中學擁有一支較為年輕的教師隊伍,他們學歷層次高,學習能力強,思維活躍,敢于創新,易于接受新的教育教學理念,不容易被陳舊的教學觀念束縛,有很強的整體發展空間。學校據此將教師發展目標設定為“建設一支有社會責任感、有創新精神和能力、素質精良的智慧型教師隊伍”,積極探索和實踐促進教師發展的途徑。如著力營造濃厚的教師學習氛圍,倡導教師樹立終身學習理念,構建學習型團隊,不斷增強教師對學校文化建設的責任感;制定教師成長計劃,通過外出學習、專家交流、教師之間結對子、經常性地相互聽課評課、集體備課、開展教學技能競賽等活動狠抓教師培養;創設相對開放、寬松和自由的教研氛圍,鼓勵教師在對話交流中學習,在碰撞中思索創新,在實踐中改革提升;高度評價教師敬業愛崗、埋頭苦干的職業奉獻精神,嚴謹治學、自強自勵的進取精神和同心同德、攜手共進的協作精神,對教師進行人文關懷、表彰激勵;開展讀書沙龍活動,擴大教師閱讀視野,使教師學會在閱讀中思考提升,在交流中分享智慧,改變自己的生命狀態,增強文化底蘊和師德修養,體會到教師職業價值與生命價值的內在統一,享受職業的幸福感。
3 尋找戰略突破口,深入課程改革
課程改革是特色辦學的戰略突破口,“適合學生”是課堂教學的“最高憲法”。新課程改革鼓勵教師結合本校實際和學生學習的實際需求對課程進行編制、改造、實施、評價,其目的在于實現“以學生發展為本”的理念,促進每一個學生富有個性的發展。課程的實施,應以發展學生個性、開發潛能、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目標,充分體現學校自身辦學特色。
倉頡中學從本校的實際出發,從本校的工作優勢、物質條件和所處的社會背景出發,建立了與特色建設相適應的新的課程體系,開展學科教學特色建設,為學生全面發展提供多項選擇。如編訂校本教材、校本作業、導學案等,把因材施教、分層教學、強勢發展的教育觀念滲透到課程的有效實施過程中;打造高效課堂,確定了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練習為主線,思維為主攻的教學機制,要求課堂上教師要少講精講,學生要多練、多說、多討論、多總結,明確目標,提出問題,分組討論,當堂訓練,課前課后展示,促進師生教學共同進步;與清華同方教師發展研究會及省內外名校建立了教師專業發展互動觀摩平臺,與渭南師院建立了陜西省校地共建中小學校本研修試驗區,鼓勵教師進行校本研修,促進學校教育教學及教科研水平快速提升;積極開發校本課程,將適應學生特長發展的校本課程建設作為工作重點,給學生架設多樣化的發展平臺,鋪就多元化的成才道路,滿足學生發展的不同需求。
4 創新內部機制,進行有效管理
古語有云,“治大國若烹小鮮。”良好的管理能極大地整合各種資源,促進各項事業協調增長。學校的根本任務是培養人,所涉及到的三個方面是:學校管理者—— 教職工—— 學生,是一個由“人—— 人—— 人”構成的管理系統。所以,學校管理歸根到底是對“人”的管理。所以,在學校管理中,必須堅持以人為本,要正確處理好約束與調動、服從與協調、使用與培養、求同與存異等關系。倉頡中學立足“和諧”,努力探尋既適合校情具有鮮明個性的特色管理機制,使學校、教師和學生等主體都能在各自利益的合理主張中自由地生長,形成有利于整體發展的“一致”,以面向未來的前瞻性,保持積極前進的力量和希望。如在學校德育管理中變“禁止”為“管理”,化阻力為動力;在教務管理中變“管理”為“服務”,做好教師的服務員;在課堂管理中變“圈養”為“放養”,鼓勵學生自主學習;在校務管理中變“為”人服務為“讓”人服務。確立“全員育人,全面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四全”管理模式。在班級設置上實行小班教學,每位教師承擔十余名學生的跟蹤管理工作,對學生從思想上引導,學業上輔導,心理上疏導,生活上指導,發展上規劃,確保每名學生都能在學習和生活上得到教師的關愛。積極探索課改新模式,全力打造高效課堂。課堂上,由教師編制導學案,班內學生分組,進行探究式學習,教師少講、精講,把學習的權利還給學生,讓學生成為知識的探尋者,成為課堂的主人;班級的日常管理、學習小組的建設、學生社團活動、班級文化展示以及校內各類活動的開展,都在教師指導下由學生自主組織。和諧自主的管理方式充分調動師生的智慧,極大地提升了管理的效率,激發了師生的主人翁意識,令他們充分體驗到自主參與和生命價值的內在統一,也增強了集體的凝聚力。
5 豐富活動載體,促進學生終身發展
特色辦學的終極目標是更有效的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促進學生全面和諧的可持續發展。倉頡中學圍繞學校辦學的目標、任務,精心設計主題鮮明,具有針對性和實效性的實踐活動,使教育掙脫說教灌輸的桎梏,通過活動載體落到實處,促進學生的可持續發展,彰顯學校辦學特色。為了豐富育人內涵,拓寬素質教育渠道,學校經常性地開展美術、音樂、舞蹈、體育、科技、信息技術等課外興趣活動,并在此基礎上成立了文學社、健美操社、美術社、音樂社、舞蹈社、體育社、書法社、信息技術社、校園之聲廣播站等大型校級社團和班級社團共五十余個,大膽嘗試將學生社團活動納入學校綜合實踐課課程體系,使社團活動常態化,引導學生將“興趣”轉化為“志趣”。及時滿足學生的“言說”欲望,以“讓校園里響起每個人的聲音”為口號,拓展學生展示自我的平臺,《起航》校刊以及學校、班級文學報,班級走廊藍板、室內白班都成了學生展示和發表的空間。以賽促進,開展各類學科競賽和文娛競賽活動,激發學生潛能。中華經典誦讀比賽、書信比賽、校內組織的歌詠比賽、籃球賽、乒乓球賽、拔河比賽、繪畫大賽、硬筆書寫大賽、英語演講賽、原創作文大賽、詩歌朗誦賽、隊列隊形體操比賽以及校園文化藝術節吸引了全體學生的廣泛參與。豐富多彩,生動活潑的群體活動,增強了學生的使命感和責任意識,他們的文化科學素養、實踐能力、創新意識、精神風貌、自我管理、身體和心理素質等都有了質的飛躍。
縱觀倉頡中學的學校特色建設實踐,我們從中可以得到許多特色辦學的有益啟示。但特色辦學不是單純的效仿,也不是簡單的元素疊加,而是特色文化的積淀、生成,堅持,并使之成為學校的精神品格,引領學校發展的過程。只要理清思路,努力實踐,堅持漸進式發展,不斷開拓創新,必能促進獨特、優質、穩定和可持續發展的特色學校!
參考文獻
[1] 教育部.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發展規劃綱要[S].新華社,2010-7-29.
[2] 顧明遠.也談特色學校[J].人民教育,2003.
[3] 鄭學洲.對辦學特色幾個基本問題的理論思考.中國教育學刊,1998(5).
[4] 汪霞.可持續發展:21世紀教育的選擇[D].華東師范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