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守忠
摘 要:專題化教學是近年高職院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改革的新趨向,本文以《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課程為例,對構建符合高職院校特點的思想政治理論課專題化教學模式進行了探討。
關鍵詞:《概論》課 專題化教學模式 構建
中圖分類號:G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795(2014)02(b)-0209-02
《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以下簡稱《概論》)是高職院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核心課程,是對高職學生進行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理論和實踐教育的主渠道。專題化教學模式是在遵循課程教學大綱的前提下,打破教材的章節體系,按照課程教學內容的內在邏輯關系提煉成系列專題,并圍繞專題確定教學方案的一種課程教學模式。構建《概論》課程專題化教學模式是提高教學實效的應然選擇。
1 構建《概論》課專題化教學模式的必要性
1.1 構建專題化教學模式能夠更好地適應《概論》課學科特點
(1)《概論》課專題教學能夠凝練精華,更好地突出教學重點?!陡耪摗氛n有其獨特的學科特點,是一門“史論兼備,以論為主”的課程,該課程教材時間跨度大,涉及內容寬泛,概括性、結論性的語言較多,給教師發揮和學生思考留下很大空間。如果每個教材章節都面面俱到地來講授,則很難突出重點,學生對所講內容也難以產生深刻印象,教學效果會大打折扣,達不到“學馬列要精要管用”的目的。因此,要堅持“少而精”的原則,根據該課程的主題、主線、重點,對教學內容加以精簡提煉,進行專題設計,在理論的深度和內容的針對性上多下功夫。
(2)《概論》課專題教學能夠使教學方法和手段更加靈活多樣,體現學生在課堂學習中的主體地位。重新梳理《概論》課教材體系,將具有時代和實踐特色的典型章節與時政熱點問題相結合,形成主題鮮明的專題,有利于教師充分發揮自身的教學藝術,通過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和手段,促使學生積極參與課堂活動,落實學生在課堂中的主體地位。
1.2 構建《概論》課專題化教學模式,能夠更加符合高職教師特點
(1)高職院校教師相對于本科院校教師來說,理論視野相對狹小,涉及的知識融會貫通的程度不高。專題化教學模式下的流動授課,教師能夠根據自己的專業特長和理論興趣,選取自己所講授的專題并集中精力深入研究,使專題講授精巧而深刻,發揮不同專題授課老師在理論知識和教學上的優勢,實現優勢互補。
(2)《概論》課專題化教學模式下教師流動授課可以使學生通過比較不同教師教學方式,對教師授課效果給予評價,對老師產生壓力和動力,潛移默化中起到一種激勵和監督作用,增強了教師教學的積極性。
1.3 構建《概論》課專題化教學模式,能夠更好地適應高職學生的學習特點
(1)高職學生對政治理論的認知和理解能力相對于本科生有一定差距,有限的課時內要讓高職學生接受教材全部內容有相當的難度。因此,《概論》課應該針對高職學生的特點和職業教育的實際對教學內容和方法進行專題化設計。
(2)高職學生和本科生相比注重形象性思維。專題教學能夠使教學內容更加豐富和形象,以點帶面,深入淺出,將抽象的理論知識寓于形象的教學內容中,符合高職學生注重形象性思維的特點,增強了教學的針對性。
(3)高職學生學習自控能力與本科生相比較為薄弱。專題化教學模式能夠針對高職學生該特點,為學生創設開放、自主的知識傳授氛圍,更容易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得到高職學生的青睞。
2 我校構建《概論》課專題化教學模式的探索
總體來看,我校學生與本科生相比,文化基礎較為薄弱,學習自控能力不強,加之高職院校專業的技術應用型特點,學生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對思想政治理論課輕視與排斥的心理。為了使《概論》課真正成為受學生歡迎的課程,提高教學實效,我們在專題化教學模式上進行了初步探索。
2.1 專題教學內容的設計
我?!陡耪摗氛n專題教學內容設計以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為主線,以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為主題,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為重點,緊緊圍繞主線、主題和重點,按照課程內容的內在思想和邏輯關系對教學內容加以提煉,形成既先后連接又相對獨立的系列專題。
我們對教學內容具體劃分為四大模塊,十七至十八個專題,如表1所示。
2.2 專題教學過程的實施
(1)實行“專題授課、多人一課”的授課方式。
我校的《概論》課由不同學科背景,曾從事該課程教學的教師分擔不同專題的教學,班級固定,教師輪流?!陡耪摗氛n作為我院二年級開授的課程,在課程開設前一學期期末,課程組老師就要通過協商討論,根據教材的內在邏輯順序和自己的學識擅長,確定專題內容和搭檔人員,合理劃分每個人所要講授的專題。
(2)堅持集體備課。
課程組教師針對《概論》課專題教學定期進行集體備課。集體備課過程中就專題內容的設計、教學重點難點的把握、教學方法手段的運用、多媒體課件的制作等問題展開討論,為保證專題教學的質量,每個教師都要為自己所負責的專題進行教學設計并提交初稿,由課程組教師集體評議,交流經驗,相互借鑒。
(3)教學方法、教學手段多樣化。
《概論》課一般都是合堂教學,班級人數多、教材內容較為枯燥、政治理論性強,針對這些特點,在教學方法上,我們采用了問題驅動、啟發式教學、案例分析、情境教學、系統講述、課堂討論、影像視頻等多種教學方法。在教學手段上,我們采用現代多媒體教學手段,同時注重網絡教學資源的開發,通過課程組教師的努力,《概論》課成為我校精品課程,我們建立了精品課程網站,上傳大量與該課程相關資源,為學生提供了良好的自主學習環境。
(4)理論專題和實踐教學緊密結合。
我們在專題化教學中對實踐教學環節非常重視,專門制定《概論》課實踐教學方案,將理論教學專題和實踐教學主題逐一對應并相互串聯,依托校內外實踐教學基地,通過參觀考察(對象為濰坊各企事業單位、濰坊烈士陵園、鴛都湖濕地公園、壽光菜博會、壽光三元朱村等,參觀考察結束后學生提交感想或論文)、社會調查(學生分小組深入農村、街道社區調查或進行個人訪談,了解情況、找出問題、分析原因,形成調查報告,教師進行動態答疑指導)等多種形式使學生對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形成直觀感性認識,從總體上建立了比較完善的《概論》課社會實踐教學體系。endprint
2.3 專題教學課程的考核
通過本課程教師的努力,與該模式配套的《概論》課的考核方式也進一步完善。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考核過程嚴謹化。專題授課模式下,《概論》課程的期末考核在所有授課教師會商的基礎上指定專人出題和打印試卷,并做好試卷的保密工作,要求每一個學生按時到指定教室參加考查,沒有按時參加考查的學生堅決不予成績。學生平時表現都有嚴格的加減分標準,對一學期曠課三次及以上的學生堅決不予及格。
(2)考核方式靈活化。學生成績考核上實行平時考核和期末考查相結合,平時成績主要由學生出勤、作業、課堂問答等組成,鼓勵學生在課堂上踴躍發言、積極參與課堂教學。期末考查采用開卷考核的方式,主要由主觀試題構成,出題靈活開放,給學生較大的發揮空間,著重考查學生運用所學理論分析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3)考核結果民主化。由于班級固定,教師輪流,作業和考勤等存在判定尺度上的差別,我們對學生期末考核和平時成績的判定形成教師會商機制,由最先給此班級上課的老師給定成績,但是要充分聽取其他給此班級上課老師的意見,必要時由不同老師打分,取平均分,以客觀反映學生的學習效果。
3 專題化教學模式實施中需注意的幾個問題
3.1 專題化教學模式實施需要學校各有關部門和教師的統籌合作
專題化教學是一個涉及學校諸多部門的系統工程,各部門之間要相互協作,齊抓共管。教學管理部門要對專題化教學做好統籌,在上課時間安排和師資配備上予以充分協調。課程組教師要有良好的團隊合作意識,在專題化教學過程中密切協作,遇到問題經常溝通交流。
3.2 專題化教學模式要注重授課教師和教學專題的銜接
《概論》課專題化教學模式下教師流動授課,教師更換打破了學生對課程的固有思維,難免使學生產生一些不適應。因此,第一次上課時,專題授課教師要向學生認真介紹本課程專題授課的改革情況,并指出本學期將要上本課的搭檔老師及所要講的內容,避免中間更換教師的突兀。在課堂講授過程中,也要著重向學生點明課程各專題之間的內在邏輯關系,以避免學生對專題轉換的不適應。
3.3 專題化教學模式下指導學生課外自學必不可少
專題教學模式也并不是十全十美,不能將教材內容中的細微之處完整系統地呈現給學生。因此,《概論》課要課堂專題教學與課后服務相結合,給學生以必要的課外指導。對于課堂上沒有直接涉及但又要求學生必須深入理解和掌握的基本知識,教師要抽時間指導學生課后重點閱讀或通過網絡論壇展開討論和答疑,在此過程中要注重“授人以漁”,使學生了解和掌握學習教材的必要方法,提升他們的自學能力。
3.4 專題化教學模式對教師業務素質提出了更高要求
教師是專題化教學模式的具體實施者,教師業務素質直接關系著專題化教學模式的實效,這要求教師在各方面要不斷充實提高自己。專題化教學更難的理論深度要求教師要有廣博的專業知識;專題化教學的跳躍性要求教師擺脫傳統的章節思維,重塑時序性和整體性觀念;專題化教學更強的探究性要求教師加強對教學藝術的研究。比如,課堂討論過程中時間的安排,討論內容的引導,演講過程中學生積極性、主動性的調動,演講點評時機的把握等都需要教師通過專題化教學實踐進一步探究。
參考文獻
[1] 齊曉安.對“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專題教學體系的探討[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0(12):79-82.
[2] 于慶峰.“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課專題教學模式探析[J].佳木斯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10(1):131-133.
[3] 石明忱.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課專題教學探討[J].教育探索,2013(8):51-52.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