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少英
摘 要:黨員發展行為學分制通過對高職院校學生發展培養過程中的行為規范,進行教育引導、量化管理,對學生體現出來的綜合素質進行學分化、成績化,以提高學生的整體素質。是高職院校高素質人才培養的新手段和新方法,是高職院校現有學生綜合素質評價體系的有益補充,對改變高等職業院校重技輕文,活躍素質教育氛圍,促進高職院校學生黨員乃至學生整體的綜合素質提高具有現實意義。
關鍵詞:高職院校 行為學分 高素質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795(2014)02(b)-0218-02
隨著社會現代化進程,產業的發展,高職院校在中國的發展日益成熟,發展速度迅猛,辦學規模和人數也達到歷史的高點,為工業化社會提供強大的前進動力。于此同時,高等職業教育并不被家長和學生認可,依舊停留在本科教育的“備胎”局面,生源來源單一且素質良莠不齊,重技輕文等根深蒂固的一些問題,依然存在。如何解決這些問題,使高等職業教育在第三產業高速發展,高端技術人才急需的時代背景下貢獻自己的力量,是院校一直努力解決的問題。黨員發展行為學分制是黨員發展管理制度中的一個新亮點,對提高黨員的德育教育和綜合素質有明顯的促進作用,能較好活躍高等職業教育高素質人才培養氛圍,提高整體學生高素質水平,值得研究和推廣。
1 高職院校人才培養現狀
伴隨制造業的發展以及黨中央、國務院對高等職業教育的重視,近十年來,高等職業教育蓬勃發展,在高等教育領域占有比重逐漸增加,日益彰顯自己的辦學特色和優勢。在已有的辦學基礎和辦學經驗下,各高等職業院校已經著手研究和探索適合各自特點人才培養目標和模式,無論在理論研究和具體實踐上都取得了許多重要成果。然而與其背道而馳的是,職業院校在學生行為養成、立德樹人等方面仍顯被動,尤其是對學生綜合素質的高要求相對滯后,對職業教育如何堅守高水平、高素質存在理解上的偏頗。主要存在以下問題。
1.1 高技能,低素養
目前,職業教育的地位和認知都隨著發展的成熟而更科學和理性,但是縱觀大多數的職業院校,把培養目標定為培養高級應用型人才不在少數,從專業設置到培養目標,從教學設計到具體的教學內容、教學手段,都重點突出職業院校“職”教的類型特色,以職業崗位能力以及高技能作為人才培養模式,或多或少的忽略了文化基礎課的設置和教育,忽視學生職業精神和價值的構建。這樣培養出來的學生,往往擁有過硬的專業技能,操作技能,但缺乏較好的人文素養,欠缺基于高素質的可持續發展能力,難以實現職業能力質的飛躍和后續發展動力。
1.2 高就業,低品德
以技能為本位的高職院校,在目標追求上難免被高就業所綁架。事實上,在辦學導向上,為數不少的高職院校往往以高就業作為自己辦學水平和能力的評價,這使得大多院校在追求高就業率的道路上越行越遠,更多關注的是職業行動經驗的習得和形成,就業技巧的培訓和速成,忽略了職業教育中高素質的層級特征和這一職業教育賴于生存的重要基石。所以職業院校培養出來的學生也形成相應的特征:跳槽率高,企業認同度低,契約精神、服務能力都偏弱,嚴重影響了高職院校學生社會認可度。
1.3 重實踐,輕文化
以高技能為本、高就業為導向的職業院校,在專業設置和課程的開發,師資隊伍的引進與培養上更加注重的是,專業和課程密切結合生產一線與市場需求,較好的貼近企業行業職業崗位,因此對文化基礎知識不可避免的進行擠壓和放棄。在師資隊伍建設上,積極以各種形式引進企業的先進人才和專家進校講課講學,對在校教師要求有企業工作經歷,強調教師的企業經驗,積極安排教師赴企業鍛煉。基礎課、文化課教師在高職院校越發處于邊緣地位,功用和地位被忽視和弱化。在這樣平臺和機制下,高職院校的人才培養在文化教育上,明顯出現后續力量不足,養分匱乏,導致高職院校學生文化基礎薄弱現象并沒有得到改善,文化貧瘠現象凸顯。
2010年9月的全國高職改革與發展工作會議上明確提出:“下一步高等職業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戰略目標是努力建設中國特色現代高等職業教育,把樹德立人作為根本任務,著力職業道德和職業精神培養,強化職業技能訓練,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培養生產、建設、管理、服務第一線的高素質技能型專門人才。”越來越多從事高等職業教育的專家和學者意識到高職教育的高等教育性質,在高等職業教育實踐過程中,開始強調素質和技能并重,積極探索多重形式的素質建設。在這一前提下,探索實施黨員行為學分制,不僅可以充分發揮高等職業院校學生黨員的先鋒模范作用,讓學生黨員更有序、更有成效的參與素質教育活動,以點帶面,促進整體學生的綜合素質。同時,黨員行為學分制以其動態的素質培養特點,對提高高職院校學生總體素質水平具有較大的可行性。
2 黨員發展行為學分制目標指向
學分制是高等教育的必然趨勢,黨員發展行為學分制吸收了高等教育教學管理學分制的實施辦法,把學分制的優點貫穿黨員發展整個過程,充分調動了學生黨員自主學習、自我管理和自我約束能力,達到提高黨員綜合素質的功用,促進學生改正紀律松懈、作風散漫、學風不振、不講文明等不良現象和曠課、違紀等行為。
高素質的形成是知情意行的培養過程,知是基礎,行是關鍵和目的所在,行所體現的是素質教育的成功與否,是素質教育過程中具有衡量和檢驗作用的一環,是最有權威性的一環。大學生在生活中、工作中、學習中,表現出的行為習慣,是一個大學生高素質的綜合體現。黨員發展行為學分制,在內容設置上把學生黨員行為規范進行細化,量化,成績化,將教育要求內化為學生的自我需求,并在形式上要求實現一帶多,發揮傳幫帶作用,在高等職業院校學生高素質人才培養過程中發揮其導向、轉化及遷移作用。
素質教育一直以來缺乏合理的考核手段,因而不能進入到學生能力的全面評估體系中去,在高職院校現有的學生綜合素質評價體系中,我們慣常見到的也都集中在學業水準,專業實踐水平和社團、社會實踐經驗三大方面,對學生行為規范的評價體系建設還只是空白頁。構建黨員發展行為學分制,可以有效填補這一空白,完善學生綜合素質評價體系,并形成高等職業院校高素質人才培養方案的獨自特色。endprint
3 黨員發展行為學分制的構建
黨員發展行為學分制是高等職業院校德育管理,素質教育的重要手段,主要遵循育人為本、注重層級、正面激勵引導為主的原則。在構建行為學分制的過程中,滿足學生的個性發展需要,在內容選擇和評定標準的設置上充分體現樹德立人的根本以及充分尊重學生自主發展和管理,達到育人為本的原則。積極鼓勵和大力倡導入黨積極分子和學生黨員養成良好的行為意識和具有時代特征的文明行為。同時注重層級群體的存在,在行為學分制的實施方案里,注重每個層級差異性,根據每一階段學生所具有的不同特點,在內容和分值上有所側重,突出和發揮積極分子、發展學生、正式黨員不同群體的優勢。此外,在行為學分的每一步驟和環節,以正面激勵引導為基本原則,通過建立彈性化的可增可減的評分規則,使學生在自我審視、自我調整、自我激勵的過程中,形成自信心和責任感。
3.1 行為學分制的評價體系
黨員發展行為學分不僅突出高職院校學生專業動手能力強的特點,并強調專業持續發展能力和人文素養。評價體系可由基本分、獎勵分和減分環節三個模塊組成。基本分是主要是學生在申請入黨時所具備的素質,集中體現在學生的思想素質、專業知識技能和社團活動等方面,是學生在校期間的基本情況的反應。并將這些指標進行細化、具體化,分解成若干積分點。獎勵分是整個評價體系里重要的組成部分,是學生內在素養的具體轉化,重點反映發展學生積極進取、主動服務、人文素養、創新能力等綜合素質情況,其內容主要體現在見義勇為、志愿活動、公益項目、專業創新、義務勞動等具有彈性的項目。減分環節,主要是對學生行為規范進行必要的監督和約束。操作過程中,采用基本分、激勵分加分的動態量化取分法。
3.2 行為學分制的評分方法
行為學分的評定伴隨學生黨員發展和培養的全過程,當入黨申請人遞交入黨申請書后,黨支部根據入黨申請人的平時表現,給出每位合符條件的入黨申請人一定的行為學分基本分。并錄入黨員管理系統,實行培養的動態管理,黨支部及時收集,根據反饋的信息給予加分。按照不同的要求,每一階段的學生在不同的模塊分值上有不同的側重,學生必須達到每一階段規定的行為學分,并作為轉到下一個層次培養的重要依據。學生黨員畢業前將行為學分記載表發放給學生,并歸入學生本人檔案中。
4 黨員發展行為學分制的管理
黨員發展行為學分制是對發展學生素質行為表現予以客觀的判斷和認定。正確及時的評價,對學生具有導向、激勵作用,同時,采用科學合理的、民主客觀的多元評價方法,能使受評者心悅誠服,并引起思想共鳴。黨員發展行為評價的主要策略和方式有三種:一是自主評價,采用“發展手冊”或者“評分冊”的形式,每一位發展學生擁有一本自己的小冊,并進行自主登記和管理。內部動機比外部刺激具有更持續的作用,自主評價能讓學生樹立起自尊心、自信心,促使他們產生自主提高的動機。二是評定委員會民主評議,二級院系黨總支成立學生黨員行為學分評定委員會,監督行為學分的運行及聽取、答復學生對測評工作提出的意見和申訴。此外,在各黨支部設立工作小組,具體負責學生行為學分信息檔案的建立、成績的評定、加減分記錄的工作,努力做到學生行為學分評定過程的科學合理和權威性。三是網絡建設科學評價,建設和完善網絡平臺,對學生的行為學分獲取情況進行錄入管理及公示,實現行為學分管理的動態化、科學化管理,避免人工操作的粗放性和失誤率,并提高工作效率和及時監控學生發展行為,對提高學生的管理水平起到強有效的促進作用。
5 結語
學生的教育尤其是高素質品質的教育和形成是通過時間來累積的,是用一定的信念和動機來支撐的,所以,在學生發展變化的過程中,采取多階段、多形式、多元化的評價手段,及時的、近距離的、正面的加以引導,把每一次評價作為促進和激勵學生改善和提升自我的加油站和助推器。
參考文獻
[1] 葉小明.守望高職—高職教育發展理論與實踐探索[M].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2] 孫玫璐.“就業導向的職業教育”—— 當今我國職業教育發展的階段性抉擇[J].職教論壇,2004(13):13-15.
[3] 鄭云風.從就業影響因素看高職生綜合素質培養[J].山東行政學院山東省經濟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9(5):127-128.
[4] 董軍強.史東輝.大學生黨員發展質量保障機制研究[J].遼寧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3):78-80.
[5] 賈彪.構建“學分銀行”彰顯職教特色[J].巴音郭楞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0(3):22-24.
[6] 陶欽科.對大學生綜合素質測評的幾點思考[J].廣西青年干部學院學報,2005(4):36-38.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