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珊++譚洪新++曹海鵬
摘 要:以上海海洋大學水產與生命學院開展大類招生工作的簡況為切入口,從教育模塊課程設置和教學資源配置兩大方面對大類招生體制下人才培養方案改革的舉措進行討論和探究,并通過與國內同類院校的比較對人才培養方案改革進一步指明了方向:(1)優化方案結構,明確基礎知識需求;(2)擴大選修比例,加強培養體系靈活性;(3)強化實踐環節,提升專業技能內化;(4)注重專業素養,革新創新學分認定方式。
關鍵詞:上海海洋大學 大類招生 學生培養模式 改革 探索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795(2014)02(b)-0198-03
自21世紀以來,我國一些高校陸續嘗試大類招生的人才培養體系。隨著國家經濟和科技水平的日益進步,社會對人才的需求呈現類型多樣化、規格多元化、素質綜合化的趨勢。《教育部關于進行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目錄修訂工作的通知》(教高[2010]11號)[1]中明確指出,要改變過去過分強調“專業對口”的本科教育觀,拓寬專業口徑,增強學生的社會適應性。在國家教育部高等教育司2012年編印的《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目錄和專業介紹》中,本科專業數量由2011年的635種下降為506種,在原來的專業數量基礎上減少了20%[2]。在國家對人才培養的規格提出新要求的背景下,大類招生制度的誕生既有利于推動人才培養制度的健全完善,也有利于促使高校內部進行自我革新。然而在大類招生制度下,人才培養方案制定的科學性將對人才培養的質量和效果起到關鍵作用。上海海洋大學是一所剛剛度過百年華誕的特色型水產類高校,為探索一條科學統籌教學資源、優化教育教學體系、創新人才培養模式、提升人才培育質量的新路,水產與生命學院作為大類招生工作試點學院之一從2012年起開始在水產類、生物類專業實行大類招生。本文將以水產與生命學院開展大類招生工作的簡況為切入口,對大類招生體制下人才培養方案改革的舉措進行討論和探究,通過與國內同類院校的比較對人才培養方案的進一步改革提出分析和思考,以期促進水產類高校大類招生下人才培養模式完善的進程。
1 上海海洋大學水產與生命學院大類招生工作進展簡介
1.1 實施大類招生的專業情況介紹
目前,上海海洋大學水產與生命學院的大類招生工作在水產學大類與生物學大類中展開。其中,水產學是國家重點學科、上海高校一流學科(A類),生物科學專業是國家特色專業、上海市教育高地。2012年,學院開始實行大類招生方案試點。水產大類的學生分別分流到水產養殖和水產養殖(水生動物醫學)兩個專業中;生物大類的學生分別分流到生物科學、生物科學(海洋生物)和生物技術三個專業中。2013年學院開始全面啟動大類招生工作,依托水產學與生物學兩大主干學科,在水產大類中分設水產養殖、水生動物醫學、水族科學與技術、動物科學四個專業,在生物大類中分設生物科學、生物技術、生物科學(海洋生物)、環境科學四個專業。
1.2 大類招生及確定專業的實施辦法
水產與生命學院大類招生的工作方針是“公平為本,科學為綱”。在新生初入學的第一學年內,大類中所有學生的課程設置完全相同;在新生進入第二學期即來年春季4~5月時,校院啟動大類確定專業工作。大類確定專業的工作流程如下:(1)專業擬定招收指標。若報名學生多于指標數,則專業最多可招收指標數110%的學生數。(2)學生填報志愿。學生可填報志愿的數量與大類中專業的數量相同。(3)專業擇優錄取。各專業優先錄取第一志愿報該專業的學生,若第一志愿人數少于指標數,則該專業第一志愿學生全部錄取;若第一志愿人數大于指標數,則依照績點及專業素養排名從高至低錄取,直至錄滿為止。(4)學院統籌協調。學院對第一輪選拔未被錄取的同學在各專業間進行協調。第一志愿未被錄取的學生將納入第二、第三志愿專業選拔,第二、第三志愿專業選拔原則同樣是以績點及專業素養排名由高至低錄取。
1.3 大類招生的配套工作
(1)跟進學生管理,落實多項師生聯系制度。從學生入學的第一學年內,學生班級按照大類專業進行組織,且每個自然班配備班主任和輔導員。從大一暑假短學期開始,學生按照大類確定專業的名單分到各個專業學習,各項教育教學活動也按照專業來進行,學院及時為重新組合的班級配備班主任和輔導員。此外從大一年級起,學院為每一位新生配備一名具有中級職稱以上的導師,導師需要對學生學習、生活的各個方面關心和幫助。班主任、輔導員、導師制等多項師生聯系制度使新生更快適應校園環境,對大類確定專業的目的、原則、流程等都有更深層次的認識。
(2)強化新生教育與大類確定專業教育。為了幫助新生對學校各項事務包括大類招生制度的認識和了解,學校十分重視新生教育工作,教務處通知各學院在開學第一周安排一次由專業負責人主講的新生專業教育和一次由教務人員主講的新生教學與管理教育。此外,學院對迎新及入學教育做了詳盡的方案,輔導員及老生對新生進行多次入學教育。在大一的第二學期即在大類確定專業工作開始前,學院將邀請系主任、教研室主任、專業負責人等骨干教師和資深教授對即將確定專業的學生進行一次深層次的專業認識教育,一方面增進了學生對專業及專業教師的了解;另一方面也使學生對大類志愿的填報做出更為理性的選擇。
2 大類招生政策下人才培養方案改革實踐
學院根據新版專業規范的要求,從教育模塊課程設置和教學資源配置兩大方面對大類招生人才培養體系進行了相應調整。
2.1 加強基礎教育,突出學科優勢
在以往的教學計劃中,學生較多接觸到專業課的時間一般都在第三學期以后,真正接觸到專業核心課程的時間在第五學期左右。以水產養殖專業為例,學生修《魚類增養殖學》《水產動物疾病學》等核心課程的時間均在第五學期以后。為了改變學生專業入門時間晚、專業了解淺、專業興趣淡的情況,學院在水產和生物大類專業培養計劃的第一學期分別開設了《水產學導論》和《生命科學引論》的專業導論類課程,且這兩門課程均由若干位學術積淀深厚、教學功底扎實的資深教授合作完成,每位教授承擔1~2學時,使學生在系統專業知識的熏陶下、在真實生產科研案例的啟迪下,不斷激發對專業的好奇和科研探索的求知欲,提高對專業知識的了解和掌握,保持對專業學習的熱情和興趣。專業導論課的任課教師對課堂教學效果反映良好,學生在課堂上互動活躍,對教師提出的問題積極思考,能夠有效加深其對專業內涵的了解和認知。endprint
2.2 強化專業課程,注重因材施教
由于學院主干學科的輻射作用,且教學計劃多年進行一次較大修改,因而一些專業的核心課程往往沒有突出專業特色。在實施大類招生后,在夯實學生科學通識教育的基礎上,特別突出專業核心課程的專業屬性。以環境科學專業為例(見表1),不僅調整了部分核心課的環境屬性,也適當延長了核心課的學分學時數,加大學生對專業技能學習投入的時間。在專業課程特色化后,學生的專業知識在其廣度保持不變的情況下,深度有所加強。在學生普遍參與的諸多創新創業活動和比賽中,專業課程的分化和多樣化為其提供更堅實的知識后盾和智力支持,有助于學生在專業領域的各個分支上發揮專業智慧,進行更為深入的探索和研究。
2.3 整合教學資源,完善課程體系
在大類招生實施后,學院整合學科中的主干教學力量,充實相關專業教學資源,完善專業課程體系。以水產大類為例,以水、種、餌、病為支撐的水產養殖專業課程體系與大類中其他專業具有一定的相似度,但卻沒有涵蓋大類中其他專業的核心課程或特色課程。一方面,大類中其他專業的核心課或特色課的受眾面有限,資源整合后有利于精品課程或優質教學資源的利用最大化;另一方面,精品教學資源的整合有利于專業課程體系的進一步完善,使學生在夯實專業基礎的同時,拓展專業外延,增加專業興趣。在大類招生的課程改革中,將動物科學專業的《飼料分析與檢測》《飼料加工工藝與設備》《飼料衛生學》《營養免疫學概論》與水生動物醫學專業的《動物微生態學》等課程加入到水產養殖專業的培養計劃中,這些課程將為今后學生專業技能提升、就業途徑拓寬具有積極而現實的意義。
2.4 調整課程結構,同步大類基礎
由于大類招生實施機制要求,大類各個專業培養計劃第一學年的課程必修完全相同,這是大類招生、分流培養工作的必要基礎。因應大類招生工作要求,學院對相關專業培養計劃進行核對與調整。經比對,大類各個專業培養計劃第一學年中的既有課程絕大多數是相同的,僅有個別專業的導論類課程調至分流后的第一個學期。如環境科學專業的《環境科學導論》,從原來的第一學期移至第三學期開設。在大類通設《生命科學引論》課程的基礎上,對《環境科學導論》的課程大綱進行相應的調整和更新,使其在專業特色上更加明顯。
3 大類招生制度下人才培養方案的改革方向
大類招生工作在上海海洋大學水產與生命學院剛剛起步,對人才培養方案修正和完善需要進一步實踐和探索。在今后專業培養方案的修訂工作中,需要切實優化結構,更新思路,落實細節,從而使其更好地服務于大類專業人才培養的機制性需求。
3.1 優化方案結構,明確基礎知識需求
在大類招生工作開展之前,各專業第一年的培養計劃具有極高的相似度,而大類中各專業第二年的課程相似度也不低。學生在前兩個學年中主要學習思政、英語、計算機、軍體、素質拓展、數學、化學、物理類的基礎課程,而這類課程中的必修模塊就占到82.5學分以上,這類課程的選修模塊還有8學分(其中的大部分課程在前兩學年開設)。可以說,基礎課程的應修學分數占到整個培養計劃中的半數以上,顯然學生對這類課程的知識儲備已經大大超過了其“基礎性”作用,反而使基礎課程喧賓奪主,削弱了專業核心課程的主干力量。因此在今后制定培養計劃時,應確定并細化專業所需基礎知識,在培養計劃中列入真正對專業核心課程起基礎作用的課程,在精簡基礎模塊的同時凸顯核心課程的主體性,提升基礎課程針對性和實用性。
3.2 擴大選修比例,加強培養體系靈活性
目前使用的各專業的培養計劃中普遍存在著必修學分較多、選修學分偏少的情況。這種情況必然導致學生專業知識體系的單一性,這與就業升學方向的多元化所需的知識構成多樣性產生一定矛盾。以2013年培養計劃為例,從教學計劃整體看必修/選修比例為3.40~3.91(見表2),其中具基礎性的綜合教育模塊與學科教育模塊中必修/選修比較高,尤其是綜合教育模塊達到5.11,專業教育模塊該值為2.65~3.03,也就是說幾乎每修3個必修學分才能選擇1個選修學分。從學生角度看,以2012級水生動物醫學專業的學生為例,第三學期預制的必修課程學分高達38.5,已然超出教務處制定的每學期所修學分上限為33學分的規定,因而也無法再上選修課,學生選修課程的空間被迫壓縮。為此,在今后培養方案的修訂中,應兼顧知識體系的建構與知識構成的多樣性兩方面,擴大選修學分比例,增加選修課程供應的種類和數量,不斷加強專業培養體系的靈活性。
3.3 強化實踐環節,提升專業技能內化
從現有的培養方案看,各專業的實踐實訓環節僅含有必修模塊,課程數為3~4個,學分數為10.5~13學分不等,持續教學時間為21~26周不等。其中去除在第8學期進行的8學分的畢業論文環節后,其余的實踐課程均分布在二、三年級的教學中,其中大多數分布于二、三年級末的暑假短學期中。與國內同類院校的專業相比,我院各專業的實踐實訓教學呈現選修實踐環節缺失、學分數偏低、課程數偏少、教學時間偏短等情況。以中國海洋大學水產養殖專業[3]為例,其在實踐實訓環節分為必修與選修兩大模塊,所開設的必修課共5門22學分其教學周數為24周、選修課共3門4學分其教學時間約為4周。與國內同類高校的對比中,我們發現專業實踐實訓環節的種類多元化、選擇多樣化改革可以結合實習內容細分化和人才培養的訂單化來同步推進,我院水產養殖專業已計劃今后將《生產實習》分為魚類增養殖實習、貝類增養殖實習、蝦蟹類增養殖實習等多個方向供學生自由選擇,以加快學生專業技能的深化與內化。
3.4 注重專業素養,革新創新學分認定方式
在我校現行培養方案中,在全校統一開設的綜合教育模塊中設有1.5學分的《創新與創業教育》課程,由團委學生處老師進行認定。事實上,創新創業教育的目的是使學生依托既有的專業知識和專業背景,開展專業相關的科研創新與創業,因而其學分的認定不應當脫離學生所在專業和學科而僅進行形式上的認定。在創新創業教育課程的考查方法上,可以參考學生參與科研項目、發表學術論文、參與創新創業比賽并獲獎、參加社會實踐等項目的情況。在創新創業教育學分上,我校也與國內同類院校存在差距,如寧波大學[4]的培養方案中要求學生在畢業時需完成創新創業訓練的4學分;中國海洋大學設置了2學分的創新創業教育的必修課,同時在選修模塊也設置了80學時的綜合與創新技能實驗課。只有從根本上提高對創新創業教育的重視,加大創新創業學分的比例,嚴格創新創業考核機制,革新創新創業考查方法,才能不斷推進學生創新創業素養,提升人才培養質量。
參考文獻
[1] 教育部關于進行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目錄修訂工作的通知[EB/OL].http://www.moe.edu.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3882/201012/112726.html.
[2]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高等教育司. 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目錄和專業介紹(2012年)[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3] 中國海洋大學水產養殖學專業人才培養方案(2011版)[EB/OL].http://jwc.ouc.edu.cn:8080/jwwz/download/090701.doc.
[4] 寧波大學海洋學院2012版培養方案[EB/OL].http://haiyang.nbu.edu.cn/newindex/watch_news.asp?id=4136.endprint
2.2 強化專業課程,注重因材施教
由于學院主干學科的輻射作用,且教學計劃多年進行一次較大修改,因而一些專業的核心課程往往沒有突出專業特色。在實施大類招生后,在夯實學生科學通識教育的基礎上,特別突出專業核心課程的專業屬性。以環境科學專業為例(見表1),不僅調整了部分核心課的環境屬性,也適當延長了核心課的學分學時數,加大學生對專業技能學習投入的時間。在專業課程特色化后,學生的專業知識在其廣度保持不變的情況下,深度有所加強。在學生普遍參與的諸多創新創業活動和比賽中,專業課程的分化和多樣化為其提供更堅實的知識后盾和智力支持,有助于學生在專業領域的各個分支上發揮專業智慧,進行更為深入的探索和研究。
2.3 整合教學資源,完善課程體系
在大類招生實施后,學院整合學科中的主干教學力量,充實相關專業教學資源,完善專業課程體系。以水產大類為例,以水、種、餌、病為支撐的水產養殖專業課程體系與大類中其他專業具有一定的相似度,但卻沒有涵蓋大類中其他專業的核心課程或特色課程。一方面,大類中其他專業的核心課或特色課的受眾面有限,資源整合后有利于精品課程或優質教學資源的利用最大化;另一方面,精品教學資源的整合有利于專業課程體系的進一步完善,使學生在夯實專業基礎的同時,拓展專業外延,增加專業興趣。在大類招生的課程改革中,將動物科學專業的《飼料分析與檢測》《飼料加工工藝與設備》《飼料衛生學》《營養免疫學概論》與水生動物醫學專業的《動物微生態學》等課程加入到水產養殖專業的培養計劃中,這些課程將為今后學生專業技能提升、就業途徑拓寬具有積極而現實的意義。
2.4 調整課程結構,同步大類基礎
由于大類招生實施機制要求,大類各個專業培養計劃第一學年的課程必修完全相同,這是大類招生、分流培養工作的必要基礎。因應大類招生工作要求,學院對相關專業培養計劃進行核對與調整。經比對,大類各個專業培養計劃第一學年中的既有課程絕大多數是相同的,僅有個別專業的導論類課程調至分流后的第一個學期。如環境科學專業的《環境科學導論》,從原來的第一學期移至第三學期開設。在大類通設《生命科學引論》課程的基礎上,對《環境科學導論》的課程大綱進行相應的調整和更新,使其在專業特色上更加明顯。
3 大類招生制度下人才培養方案的改革方向
大類招生工作在上海海洋大學水產與生命學院剛剛起步,對人才培養方案修正和完善需要進一步實踐和探索。在今后專業培養方案的修訂工作中,需要切實優化結構,更新思路,落實細節,從而使其更好地服務于大類專業人才培養的機制性需求。
3.1 優化方案結構,明確基礎知識需求
在大類招生工作開展之前,各專業第一年的培養計劃具有極高的相似度,而大類中各專業第二年的課程相似度也不低。學生在前兩個學年中主要學習思政、英語、計算機、軍體、素質拓展、數學、化學、物理類的基礎課程,而這類課程中的必修模塊就占到82.5學分以上,這類課程的選修模塊還有8學分(其中的大部分課程在前兩學年開設)。可以說,基礎課程的應修學分數占到整個培養計劃中的半數以上,顯然學生對這類課程的知識儲備已經大大超過了其“基礎性”作用,反而使基礎課程喧賓奪主,削弱了專業核心課程的主干力量。因此在今后制定培養計劃時,應確定并細化專業所需基礎知識,在培養計劃中列入真正對專業核心課程起基礎作用的課程,在精簡基礎模塊的同時凸顯核心課程的主體性,提升基礎課程針對性和實用性。
3.2 擴大選修比例,加強培養體系靈活性
目前使用的各專業的培養計劃中普遍存在著必修學分較多、選修學分偏少的情況。這種情況必然導致學生專業知識體系的單一性,這與就業升學方向的多元化所需的知識構成多樣性產生一定矛盾。以2013年培養計劃為例,從教學計劃整體看必修/選修比例為3.40~3.91(見表2),其中具基礎性的綜合教育模塊與學科教育模塊中必修/選修比較高,尤其是綜合教育模塊達到5.11,專業教育模塊該值為2.65~3.03,也就是說幾乎每修3個必修學分才能選擇1個選修學分。從學生角度看,以2012級水生動物醫學專業的學生為例,第三學期預制的必修課程學分高達38.5,已然超出教務處制定的每學期所修學分上限為33學分的規定,因而也無法再上選修課,學生選修課程的空間被迫壓縮。為此,在今后培養方案的修訂中,應兼顧知識體系的建構與知識構成的多樣性兩方面,擴大選修學分比例,增加選修課程供應的種類和數量,不斷加強專業培養體系的靈活性。
3.3 強化實踐環節,提升專業技能內化
從現有的培養方案看,各專業的實踐實訓環節僅含有必修模塊,課程數為3~4個,學分數為10.5~13學分不等,持續教學時間為21~26周不等。其中去除在第8學期進行的8學分的畢業論文環節后,其余的實踐課程均分布在二、三年級的教學中,其中大多數分布于二、三年級末的暑假短學期中。與國內同類院校的專業相比,我院各專業的實踐實訓教學呈現選修實踐環節缺失、學分數偏低、課程數偏少、教學時間偏短等情況。以中國海洋大學水產養殖專業[3]為例,其在實踐實訓環節分為必修與選修兩大模塊,所開設的必修課共5門22學分其教學周數為24周、選修課共3門4學分其教學時間約為4周。與國內同類高校的對比中,我們發現專業實踐實訓環節的種類多元化、選擇多樣化改革可以結合實習內容細分化和人才培養的訂單化來同步推進,我院水產養殖專業已計劃今后將《生產實習》分為魚類增養殖實習、貝類增養殖實習、蝦蟹類增養殖實習等多個方向供學生自由選擇,以加快學生專業技能的深化與內化。
3.4 注重專業素養,革新創新學分認定方式
在我校現行培養方案中,在全校統一開設的綜合教育模塊中設有1.5學分的《創新與創業教育》課程,由團委學生處老師進行認定。事實上,創新創業教育的目的是使學生依托既有的專業知識和專業背景,開展專業相關的科研創新與創業,因而其學分的認定不應當脫離學生所在專業和學科而僅進行形式上的認定。在創新創業教育課程的考查方法上,可以參考學生參與科研項目、發表學術論文、參與創新創業比賽并獲獎、參加社會實踐等項目的情況。在創新創業教育學分上,我校也與國內同類院校存在差距,如寧波大學[4]的培養方案中要求學生在畢業時需完成創新創業訓練的4學分;中國海洋大學設置了2學分的創新創業教育的必修課,同時在選修模塊也設置了80學時的綜合與創新技能實驗課。只有從根本上提高對創新創業教育的重視,加大創新創業學分的比例,嚴格創新創業考核機制,革新創新創業考查方法,才能不斷推進學生創新創業素養,提升人才培養質量。
參考文獻
[1] 教育部關于進行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目錄修訂工作的通知[EB/OL].http://www.moe.edu.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3882/201012/112726.html.
[2]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高等教育司. 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目錄和專業介紹(2012年)[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3] 中國海洋大學水產養殖學專業人才培養方案(2011版)[EB/OL].http://jwc.ouc.edu.cn:8080/jwwz/download/090701.doc.
[4] 寧波大學海洋學院2012版培養方案[EB/OL].http://haiyang.nbu.edu.cn/newindex/watch_news.asp?id=4136.endprint
2.2 強化專業課程,注重因材施教
由于學院主干學科的輻射作用,且教學計劃多年進行一次較大修改,因而一些專業的核心課程往往沒有突出專業特色。在實施大類招生后,在夯實學生科學通識教育的基礎上,特別突出專業核心課程的專業屬性。以環境科學專業為例(見表1),不僅調整了部分核心課的環境屬性,也適當延長了核心課的學分學時數,加大學生對專業技能學習投入的時間。在專業課程特色化后,學生的專業知識在其廣度保持不變的情況下,深度有所加強。在學生普遍參與的諸多創新創業活動和比賽中,專業課程的分化和多樣化為其提供更堅實的知識后盾和智力支持,有助于學生在專業領域的各個分支上發揮專業智慧,進行更為深入的探索和研究。
2.3 整合教學資源,完善課程體系
在大類招生實施后,學院整合學科中的主干教學力量,充實相關專業教學資源,完善專業課程體系。以水產大類為例,以水、種、餌、病為支撐的水產養殖專業課程體系與大類中其他專業具有一定的相似度,但卻沒有涵蓋大類中其他專業的核心課程或特色課程。一方面,大類中其他專業的核心課或特色課的受眾面有限,資源整合后有利于精品課程或優質教學資源的利用最大化;另一方面,精品教學資源的整合有利于專業課程體系的進一步完善,使學生在夯實專業基礎的同時,拓展專業外延,增加專業興趣。在大類招生的課程改革中,將動物科學專業的《飼料分析與檢測》《飼料加工工藝與設備》《飼料衛生學》《營養免疫學概論》與水生動物醫學專業的《動物微生態學》等課程加入到水產養殖專業的培養計劃中,這些課程將為今后學生專業技能提升、就業途徑拓寬具有積極而現實的意義。
2.4 調整課程結構,同步大類基礎
由于大類招生實施機制要求,大類各個專業培養計劃第一學年的課程必修完全相同,這是大類招生、分流培養工作的必要基礎。因應大類招生工作要求,學院對相關專業培養計劃進行核對與調整。經比對,大類各個專業培養計劃第一學年中的既有課程絕大多數是相同的,僅有個別專業的導論類課程調至分流后的第一個學期。如環境科學專業的《環境科學導論》,從原來的第一學期移至第三學期開設。在大類通設《生命科學引論》課程的基礎上,對《環境科學導論》的課程大綱進行相應的調整和更新,使其在專業特色上更加明顯。
3 大類招生制度下人才培養方案的改革方向
大類招生工作在上海海洋大學水產與生命學院剛剛起步,對人才培養方案修正和完善需要進一步實踐和探索。在今后專業培養方案的修訂工作中,需要切實優化結構,更新思路,落實細節,從而使其更好地服務于大類專業人才培養的機制性需求。
3.1 優化方案結構,明確基礎知識需求
在大類招生工作開展之前,各專業第一年的培養計劃具有極高的相似度,而大類中各專業第二年的課程相似度也不低。學生在前兩個學年中主要學習思政、英語、計算機、軍體、素質拓展、數學、化學、物理類的基礎課程,而這類課程中的必修模塊就占到82.5學分以上,這類課程的選修模塊還有8學分(其中的大部分課程在前兩學年開設)。可以說,基礎課程的應修學分數占到整個培養計劃中的半數以上,顯然學生對這類課程的知識儲備已經大大超過了其“基礎性”作用,反而使基礎課程喧賓奪主,削弱了專業核心課程的主干力量。因此在今后制定培養計劃時,應確定并細化專業所需基礎知識,在培養計劃中列入真正對專業核心課程起基礎作用的課程,在精簡基礎模塊的同時凸顯核心課程的主體性,提升基礎課程針對性和實用性。
3.2 擴大選修比例,加強培養體系靈活性
目前使用的各專業的培養計劃中普遍存在著必修學分較多、選修學分偏少的情況。這種情況必然導致學生專業知識體系的單一性,這與就業升學方向的多元化所需的知識構成多樣性產生一定矛盾。以2013年培養計劃為例,從教學計劃整體看必修/選修比例為3.40~3.91(見表2),其中具基礎性的綜合教育模塊與學科教育模塊中必修/選修比較高,尤其是綜合教育模塊達到5.11,專業教育模塊該值為2.65~3.03,也就是說幾乎每修3個必修學分才能選擇1個選修學分。從學生角度看,以2012級水生動物醫學專業的學生為例,第三學期預制的必修課程學分高達38.5,已然超出教務處制定的每學期所修學分上限為33學分的規定,因而也無法再上選修課,學生選修課程的空間被迫壓縮。為此,在今后培養方案的修訂中,應兼顧知識體系的建構與知識構成的多樣性兩方面,擴大選修學分比例,增加選修課程供應的種類和數量,不斷加強專業培養體系的靈活性。
3.3 強化實踐環節,提升專業技能內化
從現有的培養方案看,各專業的實踐實訓環節僅含有必修模塊,課程數為3~4個,學分數為10.5~13學分不等,持續教學時間為21~26周不等。其中去除在第8學期進行的8學分的畢業論文環節后,其余的實踐課程均分布在二、三年級的教學中,其中大多數分布于二、三年級末的暑假短學期中。與國內同類院校的專業相比,我院各專業的實踐實訓教學呈現選修實踐環節缺失、學分數偏低、課程數偏少、教學時間偏短等情況。以中國海洋大學水產養殖專業[3]為例,其在實踐實訓環節分為必修與選修兩大模塊,所開設的必修課共5門22學分其教學周數為24周、選修課共3門4學分其教學時間約為4周。與國內同類高校的對比中,我們發現專業實踐實訓環節的種類多元化、選擇多樣化改革可以結合實習內容細分化和人才培養的訂單化來同步推進,我院水產養殖專業已計劃今后將《生產實習》分為魚類增養殖實習、貝類增養殖實習、蝦蟹類增養殖實習等多個方向供學生自由選擇,以加快學生專業技能的深化與內化。
3.4 注重專業素養,革新創新學分認定方式
在我校現行培養方案中,在全校統一開設的綜合教育模塊中設有1.5學分的《創新與創業教育》課程,由團委學生處老師進行認定。事實上,創新創業教育的目的是使學生依托既有的專業知識和專業背景,開展專業相關的科研創新與創業,因而其學分的認定不應當脫離學生所在專業和學科而僅進行形式上的認定。在創新創業教育課程的考查方法上,可以參考學生參與科研項目、發表學術論文、參與創新創業比賽并獲獎、參加社會實踐等項目的情況。在創新創業教育學分上,我校也與國內同類院校存在差距,如寧波大學[4]的培養方案中要求學生在畢業時需完成創新創業訓練的4學分;中國海洋大學設置了2學分的創新創業教育的必修課,同時在選修模塊也設置了80學時的綜合與創新技能實驗課。只有從根本上提高對創新創業教育的重視,加大創新創業學分的比例,嚴格創新創業考核機制,革新創新創業考查方法,才能不斷推進學生創新創業素養,提升人才培養質量。
參考文獻
[1] 教育部關于進行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目錄修訂工作的通知[EB/OL].http://www.moe.edu.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3882/201012/112726.html.
[2]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高等教育司. 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目錄和專業介紹(2012年)[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3] 中國海洋大學水產養殖學專業人才培養方案(2011版)[EB/OL].http://jwc.ouc.edu.cn:8080/jwwz/download/090701.doc.
[4] 寧波大學海洋學院2012版培養方案[EB/OL].http://haiyang.nbu.edu.cn/newindex/watch_news.asp?id=4136.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