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船++李琦
摘 要:在大學英語教學中,人們關注最多的是對于語言自身的研究和對教學方法的研究,但對于學習者的研究卻相對較少。在多年的教學中我們發現,我們一直非常注重學生智力因素的培養,而忽視了學生非智力因素的培養。作為教師,要充分發掘學生的非智力因素,學會期待,學會欣賞他們潛在的價值。本文對非智力因素的提出、概念進行了詳細的闡述,并探討了大學英語教學中學生非智力因素培養的策略。
關鍵詞:大學英語 非智力因素 培養
中圖分類號:G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795(2014)02(b)-0232-011
在大學英語教學中,人們關注最多的是對于語言自身的研究和對教學方法的研究,但對于學習者的研究卻相對較少。在多年的教學中我們發現,我們一直非常注重學生智力因素的培養,而忽視了學生非智力因素的培養。非智力因素直接制約認知過程,它對認知過程具有動力作用,定向和影響作用,維持和調節作用,以及彌補作用。作為教師,應該認識到,非智力因素的培養和智力因素的培養同等重要,要充分發掘學生的非智力因素,學會期待,學會欣賞他們潛在的價值,注重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
1 非智力因素概念的提出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夸美紐斯強調“對于兒童說來,對于使視覺、聽覺和其他感官偷快的那種東西產生了某種興趣,那么,它將能促進身體健康和智力的發展”。1935年,美國心理學家亞歷山大首次在《具體智力和抽象智力》一文中提到“非智力因素”。1950年,韋克斯勒又在《美國心理學家》雜志上發表的文章(《認知的,欲求的和非智力的智力》)中深入地探討了非智力因素問題,標志著非智力因素概念正式誕生和科學研究的開始。
2 非智力因素的概念
在人們的智慧活動中,有直接參與認知過程的心理因素和不直接參與認知過程的心理因素。前者包括注意力、觀察力、記憶力、想象力、思維力、語言力、操作力等,被稱作智力能力。后者包括與認識沒有直接關系的情感、意志、興趣、性格、需要、動機、目標、抱負、信念、世界觀等方面,對學習活動起著起動、導向、維持和強化作用的個性心理。這些個性心理被稱為“非智力因素”。
3 大學英語教學中學生?非智力因素培養
在大學英語教學中主要培養學生非智力因素的五大方面:動機、興趣、情感、意志和性格,對非智力因素的培養有助于學生英語學習自覺性、主動性、積極性與創造性的培養。
3.1 動機的培養
激發個體進行學習活動,不僅可以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而且還可以鞏固已學的知識,培養學生自覺學習的學習習慣和學習能力,有利于學生養成終生學習的學習習慣。培養動機的主要方法有:目標與反饋、表揚與批評、競賽與合作、期望與評價。在大學英語教學中要讓學生廣泛接觸和認識社會,結合國家的需要、個人的前途,讓學生認識學習英語知識的重要性。另外在英語教學中組織一些游戲和比賽可以活躍課堂氣氛,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學生要制定學習目標,完成一定的學習任務并隨時看到自己的進步,教師要適當地給予表揚,對于成績較差的同學也要予以鼓勵。教師還要幫助學生協調自己的期望,期望值不要過高或過低,期望值過高,學生會失去信心,期望值過低學生就會逃避學習。
3.2 興趣的培養
在大學英語教學中,要培養學生長期、廣泛、積極、穩定的興趣,使學生精神生活充實,豐富知識,開闊眼界,勇于探索,深入思維,爆發出創造性的智慧。培養興趣的方法主要有:發展情感,培養樂趣;培養理想,形成志趣;把直接興趣和間接興趣結合起來;培養好奇心和求知欲。大學英語課堂上,教師要利用多媒體的教學現代化手段,創設情景,營造氣氛,使學生一種置身于真實的語言語環境,利用音樂、圖片等視聽手段呈活躍課堂氣氛,激發學生興趣,鍛煉學生們的觀察力和思維能力,激發學生強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3.3 情感的培養
情感與認識是緊密相聯的,消極的情感阻礙智力發展,積極的情感推動人的智力發展。良好心境能使學生注意力集中,記憶效果好,想象力豐富。培養情感的主要方法是:以知育情,以情育情,以意育情,以行育情,以境育情。大學英語教學中,要讓學生喜歡英語,對語言產生好感,對語言知識有新奇感和求知欲。教師在課堂上要有熱情,有活力,材料講解和活動的組織方面要充分讓學生參與,另外師生要情感融洽是大學英語學習的情感基礎,語言、文化學習的過程同時也是師生感情和思想的交流的過程。親近教師,自然地會接受她所教授的學科知識,輕松愉悅的氛圍有助于啟迪思維,提高學習效率。
3.4 意志的培養
培養學生的自信心是英語教學成功與否的關鍵,培養意志品質的中心環節是克服困難。培養意志的方法主要是:從小事做起,從平時做起,從今天做起,自我要求,自我激勵、自我監督。在大學英語教學中,教師對學生應一視同仁,為每一位學生創造展現自我的機會,讓他們看到自己的點滴進步,對于缺乏信心的同學,可以通過小組合作完成任務來緩解個人表現時的緊張感,逐漸樹立自信心。另外要培養學生堅強的意志,不斷克服困難,通過大量背誦來進行口語訓練,通過個人presetation來鍛煉個人演示能力,通過大量閱讀來提高寫作能力,設定并不斷修訂個人英語學習目標,和自己進行縱向比較,自我記錄并評估學習過程和學習結果,克服薄弱環節,加強個人全面能力發展,提升綜合性素質。
3.5 性格的培養
性格標志著一個人的思想品質,良好的性格對社會有積極意義,使人上進,奮發圖強。培養性格的主要方法是:提升世界觀,優化心理因素,投入集體生活,加強實踐活動。大學英語教學中,教師要通過細致的觀察對學生進行了性格分類——內向和外向。對于不同性格的學生,教師要采取不同的教學方法。外向型的學生樂于參與課堂活動,表現積極踴躍,語言表達能力也相對較強,因此教師要多采用啟發式教學,并創設課堂語言情景,讓內向的、意志軟弱、易受暗示和固執的學生自然、積極地進入角色,參與話題。同時要對學生進行西方文化的滲透,培養學生具有正直、上進、熱情、獨立等品質。
4 結語
在大學英語教學中要根據英語學科特點注重學生的非智力因素的培養,注重動機、興趣、情感、意志和性格五大品格的培養,充分調動學生積極性、自覺性、主動性和創造性,最大限度地提高學生英語學習效率。
參考文獻
[1] 馬池明.非英語專業大學生的非智力因素和其英語水平關系的實證研究[D]. 西北師范大學,2011.
[2] 邱豐.非智力因素對高職英語學習影響的實證研究[D].西南大學,2012.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