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婷婷
俗話說:“學起于思,思源于疑。”可見,質疑是學生思維的開端,也是向數學知識不斷邁進的推進器。因此,在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師應該不斷創新,以開啟學生質疑意識為線索,以促進學生思維運轉為內核,逐步培養學生的質疑能力,從而為數學素養的提升奠定基礎。
一、營造敢于質疑的民主氛圍
任何一種學習能力和意識的形成都必須以良好的習慣為基礎,質疑問難同樣也是如此。傳統教學中,教師是數學課堂教學的主宰和權威,學生不能有絲毫的旁逸斜出,只能跟隨著教師的思路前行。而在課程改革以來,呼吁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學模式,給予了學生足夠的思維空間,因此教師要善于營造寬松民主的課堂氛圍,讓學生在課堂交流中形成熱烈而自由的心理態勢,強化學生質疑思維的意識和信心,從而逐步形成自主質疑的習慣。
如在教學“認識方向”這一部分時,教師在課堂中通過與學生暢聊日常生活中對有關方向的認知,在平等愉悅的師生對話中潛移默化地放松了學生課堂學習的壓力,使得學生的心境處于平和寬松的狀態下,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不僅學得扎實,更學得主動,提出了在日常生活中常見的方向問題,對教材知識的習得起到了重要的推進作用。
在這一案例中,教師沒有直接揭示要教學的內容和知識,而是借助學生的生活經歷,以鮮活和藹的語氣消除了學生心里的后顧之憂,質疑習慣就在這樣的寬松和諧的師生關系和課堂氛圍中逐步形成。
二、創設樂于質疑的疑難情境
只有興趣動力的不斷介入,學生才能在數學實踐活動中主動地汲取知識,形成有效的數學能力。因此,在培養學生質疑問難時,教師應該依據學生現有的知識經驗和教學內容的特質為學生創設相應的疑惑情境,順應學生的認知思維,讓學生水到渠成地打破其原先的知識結構,從而直接將學生自身的認知結構和自主提出的問題充分暴露出來,便于學生在質疑之后的研討,有效促進學生質疑思維動力的產生。
例如在教學“有余數的除法“時,教師鏈接學生的生活實際,讓學生回憶不好劃分的情況。有學生提出:家里有7個蘋果分給爸爸、媽媽和自己,怎么分?此時教師則提出了關于“有余數的除法”進行教學。
在這一片段中,學生以自身的生活中遇到的疑難情境為例,大膽提出了對于學生而言全新的課題,使得問題超越了學生原本的知識結構,提升了學生質疑的意識和興趣。
三、留足善于質疑的有效時空
質疑問難是學生思維素養的重要指標,這一能力的形成并非一蹴而就的事,而需要一個漫長的歷練過程。在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師應該為學生提供全面有效的開放性問題的素材,并留出相應充足的時空,讓學生在素材與教學內容之間梳理邏輯關系、生發認知疑點,在大量實踐中實現質疑數量的疊加、層次的提升、本質的逼近,從而讓學生不斷學會質疑。
例如在教學“認識人民幣”這一部分時,教師為了營造超市購物的實景,要求學生從家中帶來各種不同的商品,將教室布置成為超市情境,將各種商品標注上各種不同的價格,并引導學生運用各種面值的人民幣道具進行購物。教師選擇了各種不同的商品及其價格,并給予不同的小組相同的10元人民幣,讓其取出相應的物品。而在這一過程中,教師給予了小組學生足夠的思考時空,學生在這種情況下就是自主質疑、自主思考的過程,最終得出了要根據所擁有的人民幣購買相應價格的物品。
學生的這種思考源于對人民幣相關知識的習得,更由所面臨的所要解決的問題為目標。因此,教師要努力構建學生認知經驗和知識的聯系通道,才能使得學生的質疑扣在關鍵處和核心處。
四、創建獨立質疑的合作結構
每個生命個體都有著與他人不同的認知方式、思維能力和學習習慣,不同的差異性決定了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所遇到的疑惑和難點也會大相徑庭。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師應該正確看待學生的這種客觀差異性,根據學生各自不同的特點引導學生大膽進行質疑。而在學習過程中,教師引導創建合作小組的目的和價值便在于充分發揮小組成員各自不同的疑惑點,通過他們的質疑從而有效引導小組內其他成員進行共同思考,提升質疑的涉獵面,拓展學生認知的渠道。
例如在教學“統計”部分時,教師出示了各種不同的茶杯并標注了兩種不同的價格,要求學生在小組合作中進行統計,而對分類的標準教師則沒有提出具體的要求。小組合作中,不同的成員提出了不同的分類標準:有的質疑帶把的和不帶把的各有多少?有的質疑紅色的和綠色的各有多少?有的對不同的價格較感興趣。在這樣的過程中,學生依據自身不同的經驗和認知提出了不同的質疑問題,從而引領著小組中進行著不同緯度的學習。
在這種相互獨立也彼此合作的氛圍中,學生在嘗試中提問質疑、在嘗試中思考實踐,在培養了合作意識的同時也得到了獨立質疑能力的訓練。
總之,質疑能力是學生思維意識的重要方面,也是學生創新能力的開端。因此,教師在數學教學中一定要不斷創新,從起始解讀入手,夯實學生的質疑意識,從而為學生數學素養的提升奠定堅實的基礎。
(江蘇省常州市新北區三井實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