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兩院院士在我國科技界擁有最高學術榮譽,全社會高度關注,院士的一言一行對學術風氣和社會風尚都有極大影響。不久前圓滿閉幕的兩院院士大會,為改進完善院士制度指明了方向、明確了任務,對于完善有中國特色的院士制度,促進科技的發展,引領人才培養具有十分重要的戰略意義。
針對院士制度改革的具體問題,中國工程院院長周濟在會后給予了更為詳細的解釋。
對于院士制度的歷史貢獻,周濟解釋說:院士制度最早出現于17世紀的歐洲,有關國家陸續出現以科學家為中心的組織并逐漸發展。1635年,法國成立了科學院,1660年,英國成立皇家學會。隨著科技革命的不斷發展,世界各國均先后成立了科學院、工程院等學術機構并普遍實行了院士制度,對推動科技創新發揮了重要作用。
周濟說,中國工程院是在我國改革開放的歷史進程中創建和成長的。改革開放以來,為提高中國工程科技的整體水平,進一步加強工程科技人才隊伍建設,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科學技術事業的發展,審時度勢,順應時代發展的需要,1994年6月3日正式批準成立了中國工程院。20年來,我院共選出936名院士。目前健在院士802位,其中資深院士271位。
對于此次工程院院院士制度改革工作的必要性,周濟認為是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作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戰略決策,并把院士制度改革作為深化科技體制改革的重要組成部分提出明確要求。
他說,在這次兩院院士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在充分肯定院士制度重要作用的同時,也明確指出,我國院士制度存在一些社會關注、科技界反映較突出的問題,要求我們通過深化改革加以解決。
這次改進完善院士制度的總體方案,加強了改革的頂層設計,明確提出,要堅持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尊重勞動、尊重創造的方針,遵循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規律和人才成長規律。我們要以體制機制的改革和創新為動力,突出學術導向,真正守住院士稱號學術性、榮譽性的本質。
這次改進完善院士制度主要包括五個方面的任務:一是改革院士遴選制度,包括:改革提名渠道、完善增選機制、建立投訴分類調查機制、嚴肅處理違紀違規行為等;二是優化院士隊伍學科布局和年齡結構,包括:增加工程科技一線和交叉學科、新興學科等院士人數,適當提高中青年人才當選比例等;三是規范院士退休和退出制度;四是規范院士兼職和相關待遇;五是發揮院士在決策咨詢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對于工程院院士制度改革的下一步工作和預期,周濟強調建設一支好的院士隊伍,是黨和人民的期待,也是全體院士共同的心愿。按照《章程》修訂的精神,下半年工程院的主要工作就是進一步完善和修訂與之相關的多項增選辦法和規定,以及院士科學道德守則等一系列的管理辦法,盡最大努力減少非學術因素對院士工作的影響或干擾,避免院士榮譽稱號與不合理的物質利益掛鉤,強化院士隊伍的學術引領功能和科學道德的垂范作用,使院士稱號回歸學術性、榮譽性的本質定位,以更好發揮廣大院士作用,更好發現和培養拔尖人才,更好維護院士群體的榮譽和尊嚴,更好激勵科技工作者特別是青年才俊的積極性和創造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