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喜華
職業忠誠是個體成員或者社會群體對某種特定的職業所表現出得喜歡、忠實、敬業與投入行為[1]。高校教師的職業忠誠度是指高校教師對自己所從事的職業表現出來的發自內心的敬重、熱愛和強烈的榮譽感、使命感,并愿意終生為之獻身的一種理想信念和積極行為狀態[2]。主觀幸福感(SWB)是個體根據自定的標準對自己生活質量所作的總體評價,它是由個體的認識、需要(包括動機、欲望、興趣)、情感等心理因素與外部誘因交互作用而形成的一種多層次的、復雜的心理狀態[3]。心理學研究者常以人們的主觀幸福感來測量生活質量。他們認為,當人們生活滿意,而且體驗較多的愉快情緒和很少不愉快情緒的時候,就產生幸福感。在對幸福感進行評價時,不強加外在參照標準。有眾多研究已經證明,主觀幸福感是衡量個體心理健康水平和生活質量高低的重要指標[4-5]。
高校教師作為知識的傳播者、探索者和社會文明的引領者,他們責任重大。一方面承擔著培養信念執著、品德高尚、知識豐富、業務本領過硬的高素質專門和創新人才的使命,另一方面又肩負著服務社會、推動社會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設的社會責任[6]。這種高尚而特殊的職業角色對高校教師的職業忠誠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那么他們的職業忠誠狀況如何?他們又獲得多少社會支持?他們的職業忠誠是否影響了他們的主觀幸福感?為解決上述問題,本研究擬對部分高校進行較為深入的調查研究,以其為培養青年教師的職業忠誠、提高其主觀幸福感和社會支持水平提供借鑒。
1.1 對象 2013年5月隨機選取陜西部分地方高校青年教師作為研究對象,發放調查問卷315份,有問卷效289份(92%)。被試中男性151人,女性138人;教齡3年及以下188人,3年以上101人;職稱為助教的135人,講師97人,副教授及以上57人。
1.2 方法
1.2.1 采用前期研究編制的高校青年教師職業忠誠問卷
該問卷共有16個項目,包含離職傾向、工作態度、團隊精神、對學校的關懷4個分量表,采用Likert 5點量表法,按1~5級評分,得分越高,職業忠誠度越高。問卷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
1.2.2 紐芬蘭大學幸福度量表(MUNSH) 該量表用于反映和評價個體內部心理狀況。由24個條目組成,12個條目反映正性因子,5個反映正性情感(PA),7個反映正性體驗(PE);12個條目反映負性因子,5個反映負性情感(NA),7個反映負性體驗(NE)。項目采用0~2的3級計分;總分等于正性因子分與負性因子分之差加上常數24。分數越高,表示越幸福。該量表具有良好的信效度。
1.2.3 社會支持評定量表(SSRS) 由肖水源編制。該量表分有10個條目,包括主觀支持、客觀支持、支持的利用度和總的社會支持4個因子,了解被試的社會支持水平。這些維度的分數高,反映受試者主觀支持、客觀支持和對支持的利用度好。本量表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
1.3 統計處理 采用SPSS 19.0軟件包進行平均數統計和方差分析、相關分析。
2.1 高校青年教師職業忠誠狀況 調查結果表明,高校青年教師職業忠誠總平均分為48.43,題項均分為3.027,反映出青年教師總體上有著良好的職業忠誠狀況;各因子平均值的大小依次為:工作態度>對學校的關懷>團隊精神>離職傾向。這表明地方高校青年教師對待工作非常投入、對學校非常關心;但是有84名(28.4%)青年教師至少有1個因子得分低于3分,說明地方高校青年教師職業忠誠度仍然不夠穩定,存在著一定的離職傾向、團隊精神低落等問題。
不同性別、不同教齡、不同職稱青年教師職業忠誠比較,對高校青年教師進行性別的獨立樣本t檢驗,結果顯示,被試職業忠誠及各維度男女之間不存在顯著差異。
對高校青年教師進行教齡的獨立樣本t檢驗,結果顯示,教齡在3年及以下組青年教師職業忠誠總分、工作態度和對學校的關懷明顯高于 3 年以上組(t=3.095,2.205,2.427;P<0.01),兩組被試差異顯著。
以職稱為自變量,對高校青年教師的職業忠誠各因子進行單因素方差分析,結果發現,3組青年教師職業忠誠總分、工作態度和對學校的關懷上(F=2.775,2.315,2.526;P<0.01)差異顯著。進一步多重比較發現助教對教育職業最為忠誠;在工作態度上更加投入;在對學校的關懷上職稱越高,得分越高。
2.2 高校青年教師職業忠誠與主觀幸福感的相互關系
2.2.1 高校青年教師的主觀幸福感狀況 高校青年教師MUNSH 總分(27.01 ±8.22),其中 PA(4.88 ±2.74)分,PE(8.13 ±3.31)分,NA(3.45 ±3.13)分,NE(5.51 ± 4.36)分。按照MUNSH總分≥36分為高SWB水平,≤12分為低SWB水平,介于兩者之間為中等水平的標準劃分[5]。高SWB水平者107人(37.0%),中 SWB 水平者143人(49.5%),低 SWB水平者39 人(13.5%)。
2.2.2 高校青年教師主觀幸福感狀況及其與職業忠誠的相互關系 表1顯示,主觀幸福感總分、正性情感、正性體驗與職業忠誠總分以及職業忠誠各因子得分呈顯著正相關;負性情感、負性體驗與職業忠誠總分、以及職業忠誠各因子得分呈顯著負相關。

表1 高校青年教師主觀幸福感與職業忠誠的相關(r)
2.3 高校青年教師職業忠誠與社會支持的關系 以職業忠誠及各因子為因變量,以社會支持各因子為自變量進行逐步回歸分析,變量選入和剔除的標準為0.05。結果表明,社會支持、客觀支持、主觀支持進入回歸方程,分別對職業忠誠及其多個因子的變異有預測作用,見表2。

表2 高校青年教師社會支持對職業忠誠的回歸分析
3.1 高校青年教師的職業忠誠狀況 本研究發現,總體上高校青年教師職業忠誠狀況良好,都表現出對教師事業的熱愛與追求。但是青年教師的職業忠誠度仍然不夠穩定,低職稱、教齡較短的青年教師的職業忠誠水平更高。這與羅斌等人的研究結果一致[7]。新入職教師對教育事業有較高的熱情、信心,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各方面因素影響,其工作熱情開始大打折扣,變得有些麻木,冷漠,而且時間越久,成就感越低,部分教師進一步出現職業倦怠,而倦怠狀態的出現會直接導致教師的職業忠誠水平降低。
3.2 高校青年教師職業忠誠與主觀幸福感的相互關系 主觀幸福感是個體對自身存在與發展狀況的積極心理體驗,是人們對自己生活、工作滿意程度的認知評價,它由人們所處的客觀條件以及需求價值所決定。本研究發現,高校青年教師的職業忠誠與主觀幸福感高度相關。教師的職業忠誠是教師對自身所從事教育事業的追求與熱愛。當教師在工作中得到了發展、獲得了理解、感受了成功、體現了價值,也就找到了“幸福感”。一旦教師有了一點“幸福感”,就不會把工作僅看成謀生的手段,而是作為自我發展的有效途徑,是一項值得付諸奮斗、努力的事業,因此,高校青年教師的主觀幸福感與職業忠誠度呈顯著相關。
3.3 高校青年教師職業忠誠與社會支持的關系 通過多元回歸發現,社會支持、客觀支持、主觀支持進入回歸方程,分別對職業忠誠及其多個因子的變異有預測作用。高校青年教師擁有較高的社會支持,可以幫助她們在遇到煩惱或者麻煩時得到更多的社會支持解決問題,這使社會支持對職業認識和職業價值產生直接影響。因此,我們可以通過提高青年教師的社會支持水平來促進青年教師的職業忠誠水平。高校青年教師只有在主觀上認可自己的職業,才會對教育工作有積極的認識,充分理解教育事業的意義價值,并對它產生積極的情感[8]。高校青年教師得到父母、親友等物質上的幫助,可以使他們克服工作中的各種困難,堅定自己的職業信念。
[1]昌媛媛.教師職業忠誠的影響因素分析與對策研究[J].洛陽大學學報,2006,21(3):123-124
[2]王兆燁.高校教師的職業忠誠度探討[J].江蘇經貿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3,29(1):72-74
[3]周喜華.高校青年教師的生存質量與主觀幸福感[J].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13,21(6):872-873
[4]張倩妹.青年群體主觀幸福感研究述評[J].山東省青年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7,23(6):19-22
[5]王巍.青年軍官婚姻質量與主觀幸福感的關系研究[J].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12,20(1):35-37
[6]周喜華.高校青年教師職業倦怠與生存質量、自我和諧的關系[J].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13,21(7):1043-1045
[7]羅斌.影響高校教師忠誠度的非經濟因素探析[J].遼寧教育研究,2004,24(9):64-66
[8]黃快生.高職院校年輕骨干教師忠誠度危機和影響因素研究[J].當代教育論壇,2008,7(4):72-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