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紅霞+邸慶波
[摘 要]“一勾勾”流行于山東省德州 、聊城、惠民及河北省東南地區,最主要在魯西北地區的臨邑縣。“一勾勾”發展源遠流長,文化背景深遠,至今已有三百多年的歷史。一勾勾是魯西北勞動人民在艱辛的勞動中自然流露的一種心聲唱腔,其基調抑郁、哀婉,藝術特色豐富。
[關鍵詞]一勾勾 淵源 藝術特色
“一勾勾”劇種流行于 德州 、聊城、惠民及河北東南地區, “一勾勾”的流行源遠流長。 臨邑 縣現屬 德州市,歷史悠久、文化沉淀厚重。早在四千年前就有氏族聚居,西周春秋時期屬齊國。秦時置漯陰縣,屬濟北郡。漢、晉時屬濟南郡。元、明、清屬濟南府。為黃河下流龍山文化區域,黃河沖積 平原 ,面積1007平方公里。 臨邑 縣地處黃河下游、運河之畔,獨特的地理環境,對一勾勾劇種的形成和發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一、 一勾勾的歷史淵源
1、一勾勾的歷史文化背景
南戲和北雜劇是中國南方和北方早期形成的戲曲形式。他們因方言和音樂的地域性區別而構成南北兩個音樂系統。北方系統的聲腔主要繼承了說唱諸宮調的藝術傳統。明中葉至清中葉,弦索、梆子、亂彈、皮黃四種聲腔盛行。明末清初時,秦腔流傳外地,影響遍及南北。清中葉梆子腔盛行,其中有山東梆子。清代初葉,北京曾有“南昆”“北弋”“東柳”“西梆”的口諺。其中東柳就是指以演唱民歌、小曲為主的柳子戲。興起于山東,流行于魯西南、魯中南、豫東、冀南、蘇北一帶。筆者認為位于魯西北的臨邑一勾勾劇種與柳子戲存在一定的聯系。
2、一勾勾名稱的由來
“一勾勾”是民間流傳的古老的稀有劇種之一,發源于山東禹城、高唐、臨邑一帶,是在流行花鼓戲基礎上發展而成的,發展的過程中曾受梆子戲的影響,據老人們說,“一勾勾”在古代叫“一股嘔”,這個劇種始于明末、盛于清代民國,后來逐漸被人們演變叫成了現在的“一勾勾”。清末流行于高唐、夏津、齊河及河北南部,”一勾勾”的流傳地域很廣,隨流傳地區的不同,又有種種不同的名稱。惠民一代叫“河西柳”,武城、夏津、高唐、臨清一帶叫“四音戲”。莘縣、鄆城及河北館陶一帶叫“北詞二夾弦”。巨野東平因其主要伴奏為四弦,則叫“四根弦”,濟陽、齊河、禹城、臨邑一帶叫“一勾勾”。 并有“聽見一勾勾唱,餅子貼在門框上”的美譽,說它象勾子一樣把人們的神魂勾住不放,因而產生了“一勾勾”這個名稱。
3、一勾勾的興衰發展史
至今一勾勾戲已有300多年的歷史。據介紹,清代中葉,臨邑一帶有老人們組成 “一勾勾”班社,并帶徒傳藝。公元1830年左右,杜玉寶、杜玉發等人就在當地有不小的影響,清末和民國期間這種藝術形式就在民間廣泛流傳。民國初期,一勾勾戲流傳于山東的臨邑、禹城、齊河、高唐等縣及河北滄州一帶,尤其在臨邑、禹城、齊河三縣交界處的興隆鎮非常活躍。
(1)初期:一勾勾劇種是在民間發展起來的。五十年代初,魯西北各地農村都有過一勾勾業余劇團,其中以德州臨邑興隆鎮組織的一勾勾劇團最為著名,演職人員共有十余人。1955年該團代表臨邑縣參加了山東省業余戲曲會演, 1957年又以“臨邑縣一勾勾劇團”的名義在濟南市“振成舞臺”演出,引起了文化部門和臨邑縣宣傳部門的重視。為保留和發展“一勾勾”這一地方劇種,1959年秋,一勾勾劇團由臨邑縣政府接管,省文化廳備案,新招收學員二十名,加原有人員共四十三名,至此正式成立了臨邑縣“一勾勾”劇團。
(2)困難時期:1960年至1962年間,由于自然災害,部分老藝人離團,臨邑、濟陽分縣,人員浮動經濟收入差,是劇團最困難的時期。為改變劇團的被動局面, 1962年春天,縣文教局派張承躍同志任團長,并相繼選派了音樂專業干部。在政府的大力支持和幫助下,情況大有好轉,經濟收入可觀,演員情緒逐步高漲。經過半年的時間便購置了新的服裝道具、舞臺設備,為劇團的進一步發展打下了深厚的物質基礎。
(3)鼎盛時期:從1962年到1965年,相繼排演了古裝戲,現代戲等十幾個大中小型劇目,很好地配合了黨的中心工作。劇本大多移植其他劇種的,1963年,排練的《五女興唐傳》是根據小說改編的一個劇目,當時請德州學院老師創編的曲譜,這是唯一一勾勾劇團自己創編的劇目。1963年排練的《巧遇》在濰坊流動演出連續十五天。1964年后開始排練現代戲《劉胡蘭》《紅梅》《隊長的家世》,其中《紅梅》被德州地區改為《高瞻遠矚》,并在山東省地方戲曲觀摩演出中,榮獲一等獎。劇團的精神面貌和演出陣容煥然一新,演員的業務素質有了很大提高,“一勾勾”劇團達到了鼎盛時期。
(4)衰落時期:由于種種原因,1971年“一勾勾劇團”與“臨邑縣河北梆子劇團”合并,也就是老藝人們所講的“勾梆聯合”,成立了京劇團,演員們被分配到各工廠并從事了其他的工作。至此“一勾勾”劇團被解散,一勾勾劇種逐漸衰落。
二、一勾勾的藝術特點
一勾勾是魯西北勞動人民在艱辛的勞動生活和顛簸流離中自然流露出來的一種心聲唱腔,基調抑郁、哀婉。據老人講,災年時當地群眾背井離鄉,四處流浪乞討,乞討路上人們哼唱的小調,因此帶著郁婉的成分。另說,一勾勾唱腔源于西域秦腔,帶著秦腔的根性,遷徙于黃河退海地,在這一馬平川上,弱化了秦腔的粗獷豪放,浸染滋生了大平原的質樸與哀婉。
1、旋律線:我國傳統的戲曲唱腔的創作,都是在一個大致相同的基本曲調上進行的,一勾勾也不例外,唱詞大多是七字句和十字句為主,并且是2+2+3的形式,字多腔少。樂句的前幾個字旋律較平坦,最后一個字出現較大起伏。即在每樂句的后面有六、七、八甚至達到十三度大跳形成一嘔吼的效果,因此有郁婉的感覺。
2、音階調式:民族五聲性的民族調式。主干音為do、re、mi、sol、la,歷史講北方的戲曲大都屬于七聲調式,而在一勾勾的主旋律唱腔中fa很少用。我認為“一勾勾”在發展過程中受到當地民歌小調的影響,唱腔發生了變化。
3、唱腔特點:一勾勾戲曲調質樸自然,唱腔聲情并茂,真聲吐字、假聲拖腔。女聲迂回婉轉,優美動聽。男聲粗獷豪放,剛勁有力帶有濃厚的梆子唱腔特點。戲曲唱腔都講究聲腔,一勾勾戲的唱腔特點為真假聲明顯,低音都用真聲,只是在句尾翻唱大跳音程時,用假聲表現一勾的演唱特點,整個樂句從真聲轉到假聲過度很自然。
4、伴奏樂器:一勾勾戲經歷了一個從無伴奏到有伴奏定調的發展過程。一勾勾發展成戲曲形式后,開始搬上舞臺,演出中伴奏樂器逐步完善。一勾勾采用民間樂器伴奏,分為文場武場。文場有弦樂和管樂組成,弦樂的主要樂器有四弦、二胡、板胡、京胡、三弦、阮等等,管樂有笙、嗩吶、笛子等。武場有板鼓、大鑼、小鑼、鈸、堂鼓、碰鐘等等。
5、主要板式:一勾勾戲采用的板式:慢板、快板、流水板、散板、跺板、頭板、二六板、三板、安板、尖板、導板、甩板等等;曲牌山坡羊、娃兒娃兒等。后經過演員的探索實踐,樂隊伴奏和唱腔趨向正規化,創新了“流水板”“散板”等板式,從其他劇種吸取精華加以融合,豐富了音樂表現力。
6、腔式形態:戲曲常用的腔式形態有單腔式和兩腔式。一勾勾則屬于頭眼分尾兩腔式,就是一樂句中間加間奏,兩次唱完。例:一勾勾劇《王小趕腳》中,六月里三伏——好熱的天,二姑娘抱包袱——忙把家還。
7、語言特點: 一勾勾戲所使用的語言是德州臨邑的地方方言,讀音大多為四聲調,由于四聲調和漢字讀音的差別,"一勾勾"具有濃厚的地方特色。后來在一勾勾戲的念白和唱詞中,吸收大量臨邑方言,突出了一勾勾的語言特點。
8、演出形式:初期一勾勾戲演出形式簡單古老,演員多為民間流散藝人,一般利用冬春閑季串鄉演唱,后來逐步走向半職業化,常在農村集市和廟會時組隊演出。每次演出只有幾個演員,有時一個演員兼任好幾個角色,化妝服飾和臉譜沒有嚴格的規定。演員白天勞動晚間唱戲,百姓又稱為“鋤草班”。民間藝人演出形式雖然簡單,但生動有趣,深受老百姓歡迎。
三、一勾勾的傳承和發展
自1971年一勾勾劇團解散后,直到2001年,中央臺《文化與生活》欄目來臨邑進行采風活動,并邀請演員在興隆鎮演出,得到表演藝術家的高度評價,冷淡了三十年的一勾勾又映入人們的視野。2005年縣文化館在弘揚民族文化的框架下,收集整理一勾勾資料上報,申請“非遺”。2006年3月順利通過評審,成為德州市唯一的“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從保護“非遺”的角度,當地政府及原有老演員做了些許工作,如老演員成立一勾勾協會,排演《墻頭記》《姊妹易嫁》等劇目。值得一提的是,當地山東臨邑師范學校在申遺成功后隨即于2006年5月成立了“臨邑一勾勾研究傳播中心”。幾年來,傳播中心的師生通過親身實踐學唱一勾勾,多次參加省市組織的地方戲曲比賽和市縣春晚,使一勾勾得到了動態的保護和傳承。一勾勾研究傳播中心的成立,在一勾勾的發展中起到了承上啟下的作用。一勾勾劇種在魯西北這塊土地上傳唱了幾百年,是后人應該珍惜的精神財富,對其保護傳承發展是當前政府和社會共同關注的神圣職責。
(責任編輯:文鍵)
參考文獻:
[1]戲曲聲腔劇種.中國百科網.http://www.chinabaike.com/article/
sort0525/so
[2]縣文化館資料.200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