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明玉
回顧過去近百年的中國歌劇發展歷程,曾有著許許多多家喻戶曉的經典歌劇及唱段。可是現在各種選秀節目,流行歌曲、網絡歌曲,甚至2014馬年春晚中幾乎沒有專業的歌唱演員演唱,大多數是網絡走紅的歌手和各選秀出來的流行歌手。做為高校藝術專業教師的我不得不感到幾分失落。著眼于中國歌劇的未來發展,筆者認為題材、人才、舞美、媒體、觀眾等幾個因素影響著當代中國歌劇音樂創作。
一、歌劇題材選擇
現在是多元文化語境的時代。一部好的歌劇,首先選擇的題材應該有時代特征,貼近生活,反映老百姓喜聞樂見的事物和生活情感。俗話說,好題材才能出好劇本,有好劇本才能出好的歌劇作品。當前中國歌劇音樂創作所選擇的劇本大致可分為幾類題材:其一,從文學名著改編而來的題材,如莫凡歌劇《雷雨》改編自曹禺同名話劇。其二,從優秀傳統戲曲劇目改編而來的題材,如郭文景歌劇《鳳儀亭》改編自川劇同名優秀傳統劇目。其三,新創作的歷史題材歌劇,如金湘歌劇《楚霸王》描寫楚漢之爭時期項羽與虞姬的故事題材。其四,民間傳說故事題材,如劉熾《阿詩瑪》,表現云南撒尼人凄美愛情悲劇的題材。其五,革命歷史題材,如羊鳴、姜春陽、金砂的《江姐》,深刻表現共產黨人崇高的精神境界。其六,吸收國外著名故事題材,如溫德清的《布萊梅的音樂家》,改編自格林童話的同名故事。其七,新創作的反映現代人生活的題材,如莫凡歌劇《土樓》是反映海峽兩岸的現實題材;又如張卓婭、王祖皆的《玉兵鳥站》,反映軍旅愛情生活的題材。此外,關于歌劇題材的選擇不能僅拘泥于某一方面,而是應全方位鋪開,向古代歷史、外國名著、民間傳說、曲藝故事、當代中國社會生活等尋找合適的素材,同時,也要向戲曲、小說、新聞、網絡小說、電影與電視連續劇尋求故事題材,使歌劇故事家喻戶曉,同時,藝術來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要在生活的點點滴滴中提煉而成,做到深入淺出,雅俗共賞。
二、歌劇人才的儲備
歌劇是表演藝術中的最高綜合形式,一個好的歌劇演員,除了要有堅實的聲樂歌唱基本功與技巧外,還需要豐富的舞臺表演能力,要有團隊的合作精神。對歌劇演員提出很高的要求,滿足以下條件:音準好、節奏感好、樂感好;舞臺表演應變能力強;有豐富的藝術想象力、判斷力、語言能力和分析能力;歌劇演員應能吃苦耐勞、勤奮學習。
各專業性藝術院校、各綜合性大學和專業歌劇表演中心、歌劇研究基地等是培養專業歌劇表演人才的搖籃,要做到理論聯系實際,給學生們多些實踐的平臺,在學校多排些歌劇,哪怕是刪減版的歌劇片段,對鍛煉專業學生的舞臺表演能力會有很大的提高,為將來演歌劇打下堅實的基礎。
三、歌劇的舞美設計
如今人們的視覺審美也在悄然變化,不再滿足于傳統音樂會式的單純的演唱和表演。在很多歌劇演出中舞美設計成了烘托演出藝術形式的重要的、甚至是決定性的因素。因所演出的劇目不同對燈具要求也會有所不同。所以要明確創作的意圖,根據不同的場景選擇不同的舞美設計。如福建原創歌劇《土樓》中,為了表達黎明時分漸漸到太陽出來,導演光這時的燈光就調試了一個星期,無數次的嘗試,無數次的推翻,無數次的重來,最終才呈現給觀眾。
四、正確的媒體導向
媒體要起到引導的作用而不是迎合。中央音樂學院院長曾在全國政協會議上說:“音樂的本質是一種心靈的語言,它是安靜的,可現在的音樂完全是娛樂,把其它美好的功能淡化了。”上海音樂學院院長許舒亞說:“不好說那些節目是音樂,只能說是一種娛樂,大家愛看熱鬧,看造星,滿足人們的某種心理需求”。有些所謂非常出名的歌星,平時假唱習慣了,到現場比賽演唱讓人大跌眼鏡。包括每年央視春晚,假唱沒對上口型的比比皆是,這是藝術嗎?每檔節目都要求有感人故事,博得觀眾的潸然淚下。這樣的媒體導向,只能使年輕人的聽覺被弄壞,孩童不唱童謠,不唱兒歌,而唱愛情歌曲,這對少兒的審美也是一種摧殘。
我國著名的聲樂教育家金鐵霖先生說:“古典音樂標志著音樂歷史的高度。古典音樂的發展很科學,也更符合藝術規律,我們聽不懂,是我們學習得不夠,知道得太少,我們應該提高這方面的修養和理論。”所以,媒體要起到引導的作用,擔起通過教育來實現傳承的責任,提高國人的藝術修養和審美。
五、培養忠實的觀眾
首先,藝術素質教育要從娃娃抓起。從小培養孩子對音樂和歌劇的興趣愛好。學校可多播放一些高雅的音樂,孩子可能暫時聽不懂,但也會逐漸提高對音樂的鑒賞水平,在潛移默化中成長。建議學校最好能開設兒童欣賞歌劇的課,可從簡單的兒童劇入手,逐漸程度加深。上個世紀的歌劇為什么那么受大眾的歡迎和喜愛,就因沒有電視電腦手機,沒有電腦手機游戲,沒有QQ微博微信,每天廣播里播放著同樣的旋律,大眾也喜歡哼唱那熟悉的旋律,大街小巷人人哼唱,廣播成了最大的媒體導向。
其次,家庭教育也很重要。父母親的興趣愛好在很多程度上影響著孩子。父母親可經常播放些兒童歌劇、兒童舞蹈、中外傳唱的兒歌,孩子在家里耳濡目染,不完全會唱,但至少會哼幾句。如果父母親是歌劇迷就更好了,可以經常帶孩子到歌劇院,孩子們熏陶著歌劇音樂,銘記著歌劇的經典唱段,長大后再聽到熟悉的旋律,他們會覺得很有親切感,至少對歌劇音樂不會有太多的距離和排斥感。走進歌劇院欣賞歌劇也就成為了將來的一種習慣。
歌劇表演有了觀眾,收視率就會逐漸提高,歌劇有了自己市場,也激發了藝術家創作的積極性,起到了良性的積極作用,為中國歌劇走向世界舞臺奠定了很好的基礎。
結語
中國歌劇走向世界并立足于國際歌劇舞臺是這個時代對歌劇人提出的要求,也是中國歌劇發展的必然趨勢。歌劇雖然是舶來品,在中國發展的歷史很短暫,但藝術是相通的。我們可以借鑒外國名家的創作形式、和聲配器,但故事情節必須是中國的,音樂內容必須是中國的,音樂語言必須是中國的,所體現的文化內涵必須是中華民族的,從風格到品質,從理論到實踐,從音樂內容到審美情趣都要具有中國特色和民族氣質。中國有著五千年的文明歷史,有著五十六個民族,中國歌劇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沒有理由不能立足于世界歌劇之林。我們的文學家、音樂家和作曲家應該充分利用這些優勢,創作更多更為優秀、具有中國特色的歌劇作品,來贏得世界觀眾對中國歌劇的喜愛和認可。 (責任編輯:劉小紅)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