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文明
摘 要:隨著社會的發展,我國公安消防部隊的職能不斷擴大,承擔著火災撲救和突發災害性事故搶險救援的重要職責。滿足群眾的知情權和掌握正確的輿論導向,樹立良好的消防隊伍形象,消防部隊在做好滅火和應急救援的同時,還應做好相應的新聞發布工作。本文通過對當前滅火救援新聞發布現狀的簡要分析,提出了相應措施:建立和完善新聞發言人制度,關注輿情動向及時、連續發布消息,正確引導輿論,提高發言人素質和業務水平,加強與媒體及本系統各部門的配合。
關鍵詞:火災撲救;應急救援;新聞發布
中圖分類號:G2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8122(2014)07-0142-02
隨著社會的發展,各類火災和突發事件隨之增多,公安消防部隊的職能不斷擴大,承擔著火災撲救和突發災害性事故搶險救援的重要職責。因此,消防部隊在做好滅火和應急救援的同時,還需做好相應的新聞發布工作,以滿足群眾的知情權和掌握正確的輿論導向,樹立良好的消防隊伍形象。
一、當前滅火救援新聞發布的現狀
在公安消防隊伍中由于部分人員對新聞發布工作在思想認識上存在偏差,火災發生后,怕承擔責任、互相推脫、不愿向媒體及時公布事實的真相;加之分工不明確,信息收集緩慢等原因,目前的滅火救援新聞發布工作還存在如下問題:
(一)新聞發布制度不完善,發布口徑不統一,無法顯示權威性
由于沒有健全的新聞發布制度,現場發布的職責不明確,缺乏滅火和應急救援的新聞發布預案,部分單位在遇到滅火、救援事件時,向媒體通報內容時不準確,無法顯示專業部門的權威性。主要表現在:現場需要收集哪些資料、由誰收集、新聞發布中需要發布哪些內容、新聞通稿由誰撰寫、由誰審核、由誰發布等責任不明,加之火災事件原因鑒定需要一定時間和現場新聞紀律的約束,往往出現回答內容以偏概全、不同人員口徑不一等問題。如2014年1月11日的香格里拉獨克宗古城火災,香格里拉縣政府召開新聞通報會,通報獨克宗古城火災初步原因為,如意客棧經營者唐某因用電不慎導致火災發生。4個小時后,迪慶州召開緊急新聞發布會,州公安局副局長稱起火原因仍在調查中,并不認可縣政府通報會內容。對此,引起人們的猜疑。
(二)錯過了最佳的新聞發布時機
火災和應急救援重大事故中新聞發布應該是及時、準確回應公眾最想知道的東西。但在實際的滅火和應急救援新聞發布工作中,由于審批環節過多或者追求情況搜集全面等因素,不能在第一時間確定現場發布內容,不能及時滿足公眾的知情權,錯過了最佳的新聞發布時機。權威機構沒有發出聲音,一些媒體為了及時發布新聞就采訪圍觀群眾,獲取“小道消息”,未經核實就報道出去,容易出現不實報道、“負面消息”占領宣傳主陣地,造成被動局面,甚至影響了消防隊伍的形象。
(三)缺乏應對媒體技巧
有的宣傳人員不知如何和媒體打交道,語言表達能力和溝通能力弱,將記者視為“對手”和“敵人”而大加防范,把記者拒之門外,在防止記者進入現場危險區域安全受到威脅而禁止記者入內時,對待記者態度簡單生硬,造成雙方成為對立面,記者進行負面報道,使消防部隊的形象受損。例如:2014年1月25日晚貴州省鎮遠縣報京侗寨發生火災,造成200多戶受損。由于消防人員沒有及時與媒體溝通,通報消防部隊滅火救援工作情況,媒體紛紛報道大火造成的損失,燒毀了多少間房,而沒有報道消防官兵們的努力下保護了多少房子,以及對人們的警示。
二、做好滅火救援新聞發布的應對措施
(一)完善新聞發布制度、提前制定并熟練掌握滅火救援新聞發布預案
新聞發布有一定的權限規定,沒有授權不得隨意發布新聞。由于火災和應急救援事故的發生具有突發性和不可預見性,會給社會帶來恐慌情緒,大眾希望獲得相關的信息,因此,在新聞發布預案中,明確什么范圍、規模的滅火救援需要進行新聞發布以及新聞由誰負責發布,發布內容如何形成,誰來審定簽發是十分必要的。同時還應明確,沒有新聞發布任務的部門和個人未經授權不得對外就事態進展與處置工作接受采訪或發表談話,以免說法不一,造成信息混亂。以北京消防總隊為例,北京消防總隊于2008年出臺了《新聞發言人制度》,建立了總隊、支隊、中隊三級發言人制度。新聞發言人又分日常工作新聞發言人和滅火救援現場新聞發言人。滅火救援現場新聞發言人根據現場情況設立,即特大火災及救援現場由現場最高領導確定現場新聞發言人;重大火災及搶險救援現場由現場最高指揮官擔任或指定現場新聞發言人;一般火災及搶險救援現場,由現場最高指揮員擔任現場新聞發言人。要求火災事故的新聞發布一般是在現場進行,對情況復雜的火災,在第一時間先對其基本事實做客觀、簡要的發布,隨后根據實際情況再做適時的后續發布。同時制定了相應的新聞發布管理措施和滅火應急救援發布預案,包括新聞發布的審批、新聞發布口徑的確定以及新聞發布效果的評估等。
隨著新媒體的發展,2011年8月,北京消防總隊在傳統新聞發言人制度的基礎上,利用官方微博又開通了網絡發言人制度。
(二)遵循新聞發布時效性原則,做到事故發生后及時準確、連續發布消息,主動引導輿論
新聞發布具有時效性,因此在到達火災救援現場后, 首先就是要明確專人迅速采集第一手素材,第一時間發布權威信息。關于第一時間發布政府權威信息,《國家突發公共事件總體應急預案》指出:“突發公共事件的信息發布應當及時、準確、客觀、全面。事件發生后的第一時間要向社會發布簡要信息,隨后發布初步核實情況、政府應對措施和公眾防范措施等,并根據事件處置情況做好后續發布工作。”預案的要求充分體現了第一時間、動態及時的發布策略,要把握信息發布的主導權。因為第一時間發布是新聞的特性,新聞媒體不會等我們,群眾也不會等,因此滅火救援事件發生后不能等著所有的情況都調查了解清楚后才發布新聞,可以根據滅火救援的實際進展情況,連續發布最新情況,并且對過去發布的不準確或者有變動的信息進行糾正,以保證新聞發布的權威性。如:2011年北京大興舊宮“4·25”火災造成17人死25人傷。災后72小時內,連續3次進行新聞發布,及時通報事件進展情況,滿足了公眾的知情權,取得了較好的效果。第一次新聞發布是在火災發生4小時后,及時向社會發布了消防部隊、醫療部門的滅火救援和救護情況以及中央、市級領導到場了解災情、看望傷員情況;第二次新聞發布是在火災發生48小時內,通報了火災原因和火災相關責任者追究等情況,并對社會上有兩名女童死亡的不實信息進行辟謠;第三次新聞發布是在火災發生72小時內,通報公安部下發緊急通知要求全國開展消防檢查,督促整改隱患,嚴防類似火災的發生。
(三)要關注輿情動向,及時辟謠
由于火災等突發事件容易引起大眾關注,也容易產生各種傳聞和謠言,因此,作為新聞發布單位一定要關注社會輿論動向,發現謠言后及時反駁,澄清事實,阻止錯誤信息的擴散。
2011年12月15日,西城區嘉茂購物中心發生火災事故,因地處繁華路段且現場煙霧較大,形成輿論熱點。網絡上出現火災謠言,北京消防部門迅速澄清事實,以官方身份否定謠言,并與新浪網“微博辟謠”“頭條新聞”等欄目聯系,呼吁轉發,配合辟謠,由于輿情監控到位,辟謠果斷及時,切斷了謠言散步的途徑和空間,使謠言在形成負面輿論炒作之前即被正確、權威的信息所覆蓋。
(四)提高新聞發言人素質和業務水平
2011年北京市“4·25”大興舊宮火災新聞發布中,發布者在介紹亡人情況時有一句描述“死者均為外地人”,引起了人們對此官員的質疑,認為“外地人”一詞具有明顯的排外情緒和對外地人生命的漠視。由此可見,為提高新聞發言人各方面的素質、能力水平,必須加強對新聞發言人的公關技巧、素質的培訓。作為現場新聞發言人,在突發事件中要有現場的客觀分析、判斷能力和在媒體面前順暢表達的能力和用語準確恰當的能力,需要了解媒體的運行規律,熟悉媒體的運轉流程,掌握應對媒體的原則、方法和技巧,學會應對一些復雜局面,學會引導輿論的方法。另一方面還要全面掌握消防業務知識,諸如防火、滅火、通訊、宣傳等方面的業務工作,才能滿足現場新聞發布的需要。
(五)處理好與媒體和本系統各部門的關系
新聞發布工作不是一個人的事情,需要媒體及本系統內各部門的配合。對媒體:需要和在場的新聞媒體記者保持聯系,掌握、了解媒體記者的動向和報道內容,并積極配合媒體記者的現場采訪,及時提供信息,以保證新聞報道的真實性。對本系統:在短時間內,大家一起配合,迅速了解掌握現場進程,如戰術的應用、滅火救援現場和進展、監督執法情況,查找與現場有關的背景資料、采訪媒體情況等,為新聞發言人提供豐富的資料,以完成新聞發布工作。
參考文獻:
國家突發公共事件總體應急預案(2006年1月8日實施)[EB/OL]. http://news.qq.com/a/20060109/000314.htm.
史安斌.危機傳播與新聞發布[M].廣州:南方日報出版社,2004.
武和平.打開天窗說亮話[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責任編輯:東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