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富仁
摘要:指出了社會經濟快速發展的背景下,人們對林業資源的需求導向也在發生著變化。林業作為國民經濟重要體系,在環境、社會、文化等方面都發揮著積極作用。信息時代的來臨,使得林業管理更加規范化、信息化。根據現階段林業管理存在的問題,從文化建設、信息建設、產業結構、管理技術等方面進行了分析,探討了新經濟條件下林業發展新途徑。
關鍵詞:新經濟;林業管理;林業信息建設;模式
1引言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進行可持續林業發展,將林業建設放在我國社會經濟發展的重要地位上,是新形勢下我國全面發展的基礎。但是,我國目前出現了林業管理技術落后、林業保護意識不夠強烈、改革措施沒有根本性落實等問題,導致林業發展不能適應新經濟條件下的林業管理需求,制約了我國國民經濟的提升。因此,以管理模式為契機點,對林業管理新概念的相關問題進行了分析。
2林業管理新概念
21林業生態化
為了滿足新經濟條件需求,應注重林業生態發展。林業生態化是一種新型林業管理發展方向,在生態化林業管理中,摒棄以往的“浪費”現象,注重林業產業結構的科學化與合理化,特別應注重城鎮一體化發展與建設新農村方面,從生態平衡與綠色可持續發展角度著手,構建生態林業整體效果。在具體規劃中,應該構建信息化技術管理模式,調整產業結構,突出林業特點,結合林業管理、苗木種植和生態文明建設,形成健康的生態林業環境。
22綠色生態林業
林業現代化發展并不是單一生產模式,在幾十年的發展過程中逐漸形成生態化、低碳化、綠色可持續、循環形式、生物形態、富民形式的產業結構,有很大的發展空間。借助于整合資源優勢手段,在林業規劃發展中,使林業逐步形成全面生態,充分發揮林業功能,并且將綠色種植放在林業發展的第一要位上,將林業特色經濟生產物、木材栽培、種苗花卉、森林旅游等設置到體系內,從而形成以林業為主的綜合產業結構鏈條,能夠更好的實現林業經濟收入及綠色戰略發展目標。
23建設林業信息
我國在林業發展過程中,需要加強林業信息化建設。通過計算機網絡服務在電腦上直接咨詢問題,或者利用城鄉林業信息員、林業技術中的傳媒服務進行問題咨詢;通過計算機開展林業電子商務、網上訂單或網上招商活動等,集中建立林業技術管理傳媒服務站和服務網點,并且市級林業技術的相關傳媒網站進行林業綜合信息的管理、整合林業技術管理資料、供求信息與市場價格、市場分析、林業技術標準、林業政策法律法規等,并且開通林業科學技術教育頻道和科教影視;技術人員進行林業種植和養殖指導,幫助加工和進行銷售,與其他城鄉林業經濟主體部門建立聯系,加快從產品生產到銷售一體化產業結構現代化進程。
3林業發展常見問題
31林業管理技術落后
現代化林業管理技術欠缺規范化、綜合化管理,在傳統管理模式影響下,林業整體產業發展相對遲緩,甚至止步不前,沒有形成全面發展新格局。在管理體制上,存在形式單一、體制不健全、管理基礎不牢固、基礎建設不牢固、監管不到位等問題,造成不能順利適應林業新形勢管理要求。并且,有些林業部門對林業資源保護認識不足,監督管理責任心不強、法律觀念淺薄,從而致使出現林業大幅度開墾等行為,破壞當地的林業自然資源問題仍然存在。有些基層單位在保護林業執法過程中,沒有使用現代化通訊工具、管理設備等高新技術,造成林業整體管理水平不高,不能滿足現代化管理要求。
32保護意識不強
在林業資源保護過程中,受到傳統思想影響和經濟利益誘惑,會采取極端的方式管理林業,對林業資源造成破壞,森林資源嚴重浪費。另外,保護意識落后、新型信息化技術開展不深刻、群眾參與積極性較差,農民的收入也很難增加,這也是造成林業規模化產業發展沒有順利進行的原因,這種林業發展狀態不利于形成林業產業鏈。而仍然存在毀林開墾、采礦和采石、蠶食林地等現象,如果不加以合理管理,會制約林業現代化林業的可持續發展。
4在新經濟條件下發展我國林業的主要途徑
41生態林業旅游產業新模式
新經濟發展形勢下,根據林業產業發展特點,與旅游產業相結合推出林業新發展模式,是新經濟條件下林業管理的重要組成部分。具體實施過程中,按照林業管理特征,按照當地經濟發展趨勢,統一調整林業管理、生態化旅游產業、人性化管理,從而推動林業產業向更好、更快的目標發展。結合生態旅游和生態林業產業,實現林業現代化的生態產業發展,形成生態管理模式。例如:在林業資源較為豐富、樹木集中地區,利用現有資源優勢,對林業進行合理開采,將林業建設項目當做契合點,進行一系列相關產業發展,通過娛樂項目接待、服務于游客,使游客親近大自然,走進“森林氧吧”。將河流、湖泊、山景等資源,以組合式水泥路作為游覽路線,圍繞民族風情建筑、特色風俗、山光水色、農家樂等開展生態旅游觀光,從整體上推動城鄉生態林業建設發展。
42形成信息化林業綜合管理模式
新經濟條件下林業現代化管理,需要使用現代化信息技術,發展林業根基。在對林業技術中的傳媒服務進行資源整合時,需要協調各種運行問題,運用技術手段服務于傳媒,解決一系列難題,并且根據林業等級組成技術專家團隊,例如:糧油面、蔬菜種植、病蟲防治工作、花卉園林、水產品、林業生態新環境,以及林業市場信息技術等內容上,建立林業技術專家非正式的求助機制或服務站。并實施技術考核制度,例如:咨詢反饋考核制度、值班查崗制度、信息收集制度、整理制度、信息分析和發布制度、技術傳媒與林業知識更新調整制度,完善林業管理服務制,形成信息化林業綜合管理模式。
43建設林業生態文化模式
建設林業生態文化是樹立、形成生態文明理念的基礎,培養自然文化精神。需要人類摒棄以往的錯誤觀念,例如:破壞生態環境、征服大自然等,以正確的理念與行為構建和諧的人與自然關系,使人類與自然環境平等共處,就要樹立“尊重自然環境、熱愛自然、保護自然、順應自然規律”的生態文化理念。不犧牲生態環境而換取經濟利益,不過度消耗自然資源,為保護生態積極開展文化模式,普及生態保護知識,建設林業生態文化模式,傳播生態理念。
44發展我國非公有制林業,促進林業積極發展
我國林業建設的成本逐漸提高和國家資金投入不足形成鮮明的矛盾。因此,提倡發展非公有制林業,可以使非公有制的林業得到合理的利潤分配,提高其政治與社會地位,使非公有制林業發展成為我國林業管理的重要支持力量,同時優化林業產業結構,對釋放林業能量與潛力有推動作用。此外,積極實行林業分類管理政策,根據林業功能的主導作用不同將林業資源劃分成商品林與公益林,按照林業各自特點與規律運營發展林業。對現行的林業采伐限額等制度進行深化改革,使林業管理更加科學。從市場經濟的角度出發,靈活管理非公有制林業,提高林業生產積極性的同時,提高投資者經濟效益。
45建立林業生態效益補償機制
林業生態效益將無償轉向有償,是林業改革的重要措舉。在生態效益補償機制制定過程中,需要制定補償標準,就補償形式與方法等進行分析研究,完善我國林業管理制度,從而使我國的林業投資總量不充分等問題得到相應的解決。
46減輕我國林業稅費負擔
現階段,我國林業稅費征收標準比一般農副產品和工業產品要高,大約為30%~60%,項目收費過于繁雜,從而加重了林業管理負擔,地方林業建設的積極性有所減弱。對此,應該逐漸取消原木等特產稅費,以及生產經營過程中的不合理稅費收取,減輕林業資金壓力,推動林業規劃建設的發展。
5結語
為了適應我國經濟社會下的林業發展需求,必須深化改革我國林業管理體制,加快市場經濟條件下的林業突破性發展,消除林業生產力發展障礙,完善林業產業結構,從而構建新型林業管理模式,為我國林業快速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 楊偉明新經濟條件下林業管理的新概念[J]北京農業,2013(6):25~26
[2] 楊平,鄧戎市場經濟條件下我國林業發展值得關注的幾個問題[J]林業資源管理,2005(4):30~31
[3] 林琳我國國有森林資源管理體制研究[J]東北林業大學學報,2012(4):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