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建平
摘要:對武宣縣生態公益林資源建設現狀情況進行了分析,針對生態公益林建設中存在的問題,提出了該縣生態公益林今后發展思路,以實現林業經濟與生態跨越式發展。
關鍵詞:生態公益林;現狀;探討;發展思路
1引言
當前生態環境問題日益突出,改善生態環境越來越迫切,林業作為國民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擔負著雙重責任。森林為人類提供的生態價值日益受到關注,保障和促進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為目的的森林,是生態環境建設的主要任務和核心內容。生態公益林建設具有保護生態平衡、涵養水源、防風固沙、保持水土、固碳制氧、維護生物多樣性、改善生態環境、維護國土生態安全的需要。生態公益林是服務于社會、受益于全民的非贏利性的社會公益事業,具有不可逆公共性。生態公益林建設在廣西南部地區由于速豐林的高速發展和區劃不科學造成了不可調和的矛盾,因此合理區劃生態公益林和適當提高生態補償金是解決矛盾的重要因素,也是促進武宣縣林業發展和林農增收的重要舉措。
2武宣縣自然社會經濟情況
武宣縣位于廣西中部,地處大瑤山脈西南部,東北面與金秀縣為界,西南面與桂平市、貴港市毗鄰,西面與來賓市興賓區接壤,北面與象州縣交界。武宣縣四面環山,黔江河由西向東將全縣隔為南河片和北河片,行政區域面積為17046535hm2。武宣縣轄10個鄉鎮,142個村民委,6個居委會,2個區直單位(黔江實業總公司、武宣種畜場)。全縣人口總數4426萬人,其中農業人口370萬人,農民人均純收入3946元。
武宣縣植物種類豐富,計有數百種。原生植被為亞熱帶闊葉林地帶,但長期以來普遍受人為破壞,現僅有少量殘存于人煙稀少邊遠的溝谷中,廣大地區已演變為次生林。人工林有桉樹、馬尾松、杉樹、油茶、竹子等。2005年巖溶地區石漠化監測,武宣縣巖溶地區土地面積413534hm2,潛在石漠化土地面積5822hm2,石漠化土地面積131387hm2。
3生態公益林建設基本情況
31武宣縣生態公益林的基本情況
武宣縣2013年生態公益林1623156hm2,其中國家級1560263hm2,自治區級62893hm2,生態公益林占林地面積的184%;分布在全縣10個鄉鎮和1個國有林場范圍內。公益林樹種主要為石山灌木、江河源頭及江河兩岸的闊葉林和竹子為主。
32公益林立地條件和林分質量參差不齊
武宣縣生態公益林主要為立地條件較差的石山灌木林,其次是立地條件稍好的江河源頭及江河兩岸的闊葉林和竹子。
33生態公益林補償與管護情況
2001年以來區財政廳每年都下達該縣生態公益林補償專項資金計劃,補助標準從最初的5元/畝提高到2013年的15元/畝,2013年補償面積范圍是國家級和自治區級公益林。
根據《中央森林生態效益補償資金管理辦法》,權屬為集體公益林,將管護責任落實到山頭地塊,并對照農戶林權證進行實地確認和面積分解,然后張榜公示,再次確認無誤后,落實責任,簽定合同支付補償費用;權屬為國有公益林,林業局與國有林場,林場與護林員都簽訂了管護合同,管護費用直接補償到個人帳號,并建立檔案。在公共費用上,全部用于森林防火、病蟲害防治、森林資源監測等公共管理上。
4當前生態公益林存在的問題
41生態公益林補償資金低
2012年在林地保護落界結合公益林調整時由于界定工作粗放,致使一些農民種植的尾葉桉樹林劃入生態公益林。2013年國家級新補償標準雖然提高到15元/畝,但經營管護公益林獲得的補償遠不如經營商品林的收益好,特別是在廣西南部速豐桉的種植地區,以目前尾葉桉種植來看,每畝尾葉桉平均4~5年一個輪伐期,除去成本每年的純收益應在1000元左右。因此生態補償金顯得非常低,林農看到經營管護公益林獲得的補償遠遠不如經營商品林的收益好,都不愿意把能營造立地條件好的林地劃為生態公益林地,造成了經濟建設和生態建設的矛盾。
42生態公益林區基礎設施薄弱
林區森林防火形式嚴峻,道路防火線,防火帶,了望臺,病蟲害防治,等基礎設施需配套建設。
43生態公益林林分質量需進一步提高,增強生物多樣性
武宣縣生態公益林大部分生長巖溶石漠化地區,區劃中石山與石山之間土層較厚的林地由于生態效益補償金低農民不同意劃為公益林,使得公益林不能連片區劃,影響整體的生態功能,將在不同的空間尺度上使生境破碎化,影響物種的擴散、遷移和建群以及生態系統的完整性。由于森林質量低,植物在惡劣環境下生長,植物群落體系有的單一,林木生長緩慢,長期不變,需繼續對公益林營造,加強撫育管理,提高森林質量、森林蓄積,增加森林固碳功能。應使森林生長、森林結構、森林健康一體化,最大限度地釋放林地生產力,追求森林生態效益最大化。
44林業后續產業結構滯后
武宣縣林業食品、林下養殖、林下種植、生態旅游等雖有些發展,但產業未形成規模。該縣具有得天獨厚丹霞地質地貌和自然風光,豐富的百崖大峽谷森林資源景觀,山水秀麗的黔江河和大滕峽風光,生態旅游區與游憩區建設及待開發利用。
5加強生態公益林建設的對策和建議
51調整森林生態效益補償資金
目前國家生態公益林補償金每畝只有15元,補償標準相當低,隨著經濟發展到一定程度,在各級財政的支持下,現行的各級生態公益林的劃分標準、辦法是可變的。既讓生態公益林產生生態效益又要保障林農的利益不受損害,以立地條件和林分質量的好壞來是確定生態效益補償資金的標準才是比較合理的。武宣縣公益林以石山灌林林為主占到全縣公益林的70%以上,這些公益林主要集中在南河片區的5個鄉鎮范圍,區劃中石山邊緣農民很多的尾葉桉林地也被誤劃到生態公益林中,由于生態效益補償資金與經營商品林的收益相差很大,農民利益受損都要求把這部分調整為商品林,然而目前在土層較薄的石山種植尾葉桉效益不好,這部分劃定為公益林農民都很支持,所以應以立地條件的好壞和林分質量等級的高低來實行生態效益補償金更為合理。endprint
52探索生態公益經營模式
在現實經營中,大多數地方為了對森林資源保護,基本都是采取封禁保護型和封育補植型的經營模式。在不破壞生態公益林生態功能的前提條件下,為了更好地保護好森林資源,又能充分合理地培育和利用森林資源,以地類、立地質量等級、郁閉度、保護等級、質量評價等因素來進行分類更為合理。如在生態較脆弱、立地條件較差、大江大河源頭及第一層山脊以內、石漠化及水土流失嚴重等重點地方采取封禁保護型;立地條件好的疏林地、灌木林地采取封育補植型;林分郁閉度在08以上,林木分化明顯,林下立木或植被受光困難的林分采用撫育間伐型;郁閉度在07以上的年齡老化、生態功能衰退的林分采取更新擇伐型;立地條件好的殘次低效灌叢林分更新改造型等。
53加強生態公益林建設與培育
各級政府應加大對生態公益林的營造、基礎建設投資,遵循森林自然演替規律,按自然群落層次結構多樣化的特性,封、造、補、管并舉,封育結合,喬、灌結合,以天然更新為主,人工促進天然更新為輔,形成林種、層次、齡級與密度合理的林分結構。加強森林撫育措施建設,改變多年生長林木不變的局面,提高森林單產力和森林林分質量,發揮森林最大生態效益。
54提高公益林管理水平
設立公益林管理機構,在公益林建設、管護、生態效益補償、資金發放、森林生態效益監測,生態效益評估環節實行規范化管理。要采用科技手段通過采取多種渠道,實行規范化、科學化、信息化和現代化管理,采取多種管護模式和多維立體監控手段,建立覆蓋全縣的監測系統,改變由人工管護傳統模式為主的管護局面,實現資源每一小班動態管理,全面提高生態公益林的管理水平。
參考文獻:
[1] 國家林業局植樹造林司全國生態公益林建設標準[R]北京:中國標準出版社,2001
[2] 高嵐林業經濟管理學[M]北京:中國林業出版社,2005
[3] 薛建輝森林生態學[M]北京:中國林業出版社,2006
[4] 孫儒泳動物生態學原理[M]3版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
銀杏樹栽培的促花保果
為促進花芽形成,對銀杏樹栽培達3年以上樹的旺盛枝干,于5月下旬、6月下旬、7月下旬進行3次環剝,環剝寬度為銀杏樹枝干粗的1/10。5月中旬銀杏樹新梢生長至15cm左右時,連續摘心也是成花的一個有效措施。銀杏樹每年5月中旬至6月上旬分別有2次生理落果。花期噴03%的硼砂加02%的磷酸二氫鉀,能有效地控制落花落果,確保銀杏樹栽培的豐產豐收。
——摘自湖北林業網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