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艷華
摘要:闡述了元江縣旅游業發展及環境保護現狀,結合筆者對旅游業發展和環境保護的認識,對旅游業與環境保護和諧互促發展提出了相應的對策與建議。
關鍵詞:旅游業;環境保護;元江縣
中圖分類號:F59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49944(2014)03011203
1引言
旅游業素有“無煙產業”和“朝陽產業”的美譽,旅游業的崛起和不斷發展,使人們通過旅游這種方式在體力上和精神上得到休息,改善了健康情況,開闊了眼界,增長了知識,推動了社會生產的發展,但同時也為環境保護帶來了巨大壓力,當前發展旅游業與環境保護是我國在發展過程中必須面對的重大課題之一。
2元江縣旅游資源現狀
元江縣是距云南昆明距離最近的熱帶風光區,縣城處在河谷地質地貌呈現“V”字型峽谷,光熱充足、濕度較大,壩區炎熱,無四季之分,常年無霜。如此溫暖的冬季氣候,適于開展以冬季避寒、休閑度假以及商務會展為特征的旅游形式。植被具有從熱帶至溫帶特征的自然與人工生物群落,元江紅河沿岸呈現典型的生物多樣性景觀和熱帶風情景觀,形成寶貴的熱帶、亞熱帶植物基因庫。元江是云南省熱帶水果和花卉主產區之一、云南省著名的水果之鄉,盛產熱帶、亞熱帶水果,僅芒果類就有金鳳凰、三年芒、象牙芒、紅象牙、青皮芒、鷹嘴芒、呂宋芒、椰香芒等130多個品種。此外還有甜橙、荔枝、菠蘿蜜、酸角、香蕉、龍眼、火龍果等多種熱帶水果。同時還是云南省最著名的熱帶花卉產地,有蘆薈、茉莉花、天堂鳥、紅掌等眾多熱帶、亞熱帶花卉和野生花卉基地,已經形成了一定的種植規模,適合于發展以熱帶水果花卉為主要內容的生態農業旅游。而且元江是云南省少數民族較多的縣城,擁有淵源的民族歷史和多彩的民族文化風情。加之離玉溪、昆明距離較近,是外地旅游者和滇中地區旅游者最容易抵達的熱帶風光旅游區。仰仗上述縣城特征也呈現出豐富的旅游業特色:有突出豐富的熱帶、亞熱帶水果及民族文化風情為指導的元江紅河谷金芒果文化旅游節、傣族蒙面情歌花街節、紅河谷萬畝生態農業觀光園、芒果長廊、那諾哈尼云海梯田旅游景區等;突顯自然景觀和地質地貌的即將啟動羅盤阿卡度假村(天然溫泉)、未開發的彩色膏林等等;均依著它獨有的特點來推動旅游業的發展、促進縣城生存生活空間環境和生態環境的建設,同時推進了元江經濟、文化、生態的建設。
“十一五”期間,元江旅游業保持了平穩較快發展的良好勢頭,共接待省內外游客25205萬人次,比“十五”期間增8441萬人次,增長5035%(“十五”期間接待游客16764萬人次);實現旅游社會收入8068068萬元,比“十五”期間增3554237萬元,增長7874%(“十一五”期間旅游社會收入4513831萬元);接待團隊1515個59975人次,分別比“十五”期間增811個團隊27101人次,增幅達115%和8244%(“十五”期間為704個團隊32874人次)。
旅游業日益顯現出其在元江縣國民經濟中的重要地位。
3元江縣發展旅游業存在的問題
當前,元江縣現有的旅游基礎設施較為薄弱,突出地表現為景區及旅游道路建設滯后;旅游標識系統不健全、不完善、不規范;垃圾和污水處理不完善;城市綠化、美化、亮化、凈化工程步伐不快,旅游配套設施不健全;旅游接待服務環境改善緩慢等等。這種種的現狀一方面嚴重影響了旅游服務質量和景區安全保障能力,另一方面也加大了景區資源和環境保護的壓力。要如何才能有個雙贏的局面呢?這就不得不回到“在當今環境污染和破壞日益嚴重,旅游資源與環境日漸衰退的雙重壓力下,如何保護好旅游資源與環境已成為旅游業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關鍵的老問題。這就促使該縣在旅游開發建設中必需始終堅持規劃先行、保護與開發并重、科學合理利用資源的原則,突出重點,兼顧一般。
4元江縣旅游業發展與環境保護的相互關系
41旅游業對環境的影響
411旅游業對環境的積極作用
一是縣旅游局每年安排專項資金,幫助旅游區(點)治理污染和修復被破壞的旅游資源,如整修了那路花腰傣生態文化旅游村、芒果長廊至芒果森林公園的混凝土游覽道路、那諾哈尼云海梯田旅游景區觀景臺等。為改善元江縣主要旅游區(點)的生態環境質量做出了重要貢獻。二是國家旅游局在制定《旅游基本建設管理暫行辦法》、《旅游區(點)質量等級的劃分與評定》等標準中,以及各省、市、縣的相關旅游標準中,一直堅持把環境保護工作要求和標準作為必不可少的內容,有力地促進了我縣重視旅游環保工作并加大對旅游環境保護和建設的支持力,且取得了良好的成效。三是旅游資源的開發在很大程度上有利于改善、美化資源環境,如在荒山荒地區域通過裁種林果,建設住宿設施,開發旅游項目,開展旅游經營活動,不僅綜合利用了荒廢的土地,提高了土壤肥力,美化亮化了荒山,還實現了良好的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
412旅游業發展對環境的消極作用
一是部分地方或部分旅游經營主體以追求高經濟指標為第一目的,環境保護被相對忽視了,甚至有些地方以犧牲環境來求得經濟發展,致使對可供觀賞的山川湖泊、名泉瀑布、名勝古跡等造成了無法恢復的破壞。二是在旅游資源開發利用過程中,缺乏深入的調查研究和全面的科學論證、評估與規劃。有些景區的設施建設與旅游區整體不協調,造成旅游區生態環境和氣氛環境的破壞,主要為古跡復原處理不當,新設項目與旅游區景觀不協調,改變或破壞原有的應當保留的歷史、文化、民族風格和氣氛。重開發、輕保護,造成許多不可再生的貴重旅游資源的損害和浪費。三是旅游對環境的危害來自游客的破壞,由于部分游客素質不高,隨意進入保護性的景區景點,亂丟垃圾、隨地吐痰、攀摘花木、踐踏草坪,甚至是資源破壞。
42環境對旅游業發展的影響
421環境對旅游業的積極作用
(1)優美的環境讓旅游業更彰顯其價值。自然環境是人類棲息之地,也是人類生活的物質之源,又是人們的游賞對象。旅游是人類追求美與享受的一種娛樂活動,旅游者要求環境舒適、空氣清新、山清水秀、景物宜人,環境優美的旅游區勢必成為旅游者較為青睞的目的地。文人、行者和旅游者都將觀光賞景視作一種休養生息、調節生活、消除疲勞的樂事;有不人為能充分享受大自然的美,他們不辭窮苦,爬山涉水或驅車遠行,尋幽探勝、留連清溪碧流、忘返奇山異峰、漫步林蔭綠地之下,沉浸在優美的意境里,滋生一種超凡脫塵的情懷,盡情享受大自然賜給的美,并以此陶冶情操、愉悅心情、啟迪睿知,得到享受。優美的環境,既可使人們留連忘返,沉浸在美的意境里,也可使人們得到陶冶情操,激發熱情,充滿活力。“江山如此多嬌,引無數英雄競折腰”,就很形象地說明了大自然的美對人的精神的強大感應作用。為此,優美的旅游環境或旅游產品,使旅游業更易彰現其價值。endprint
(2)天然的自然秉賦環境為旅游業提供更為廣闊的發展空間。某一區域的旅游資源是否獨具開發和利用價值,與該資源的天然環境條件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自然秉賦好的資源勢必成為旅游優勢資源,如石林、西雙版納等旅游區以其自然秉賦高、無可復制的特性成為長久不衰的熱點旅游地區。
(3)良好的自然環境為旅游業帶來商機。一個地區的空氣、水域、氣候、植被、地理位置、通達條件等自然環境優于其他地方,則該地區就更有利于吸引更多的旅游投資商開發旅游項目,繼而逐步做大做強該地區的旅游業。
422環境對旅游業發展的制約
一是易于發生泥石流、山體滑坡、山洪等自然災害的地區或區域,旅游資源再豐富,也不易于發展大規模的旅游項目;二是受霧霾、暴風雪等惡劣天氣條件影響,旅游者打消出行動機,旅游人數和旅游社會收入短時間內會受到沖擊;三是隨著旅游者對旅游環境質量的高要求,整體環境質量下降的旅游區將逐漸退出旅游市場。
旅游資源和環境質量是旅游業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基礎,保護好優美的自然環境和資源環境是旅游業可持續發展的前提條件,保護是前提,在保護的基礎上發展,保護就是發展。要加快發展旅游業,必須一方面在完善和提升原有旅游景點的同時,開辟新的環保節約型旅游景點;另一方面要在合理地開發新的旅游資源時,應注意加強環境保護工作,切忌對資源環境進行建設性的破壞和破壞性的建設。
5對策與建議
元江縣如何在發展旅游業的同時,作好環境保護,使旅游業與環境保護和諧互促發展,達到三贏局面,除了進一步細化旅游規劃中環境保護的標準和要求,確實對旅游業執行環境影響評價,嚴格落實“三同時”制度,旅游景區內建筑和接待設施等比較大的方面外,結合旅游發展面臨的新形勢和新挑戰,提出以下幾點建議。
51堅持對自然文化遺產的保護
旅游業是一個利用資源的產業,除了自然資源,人類發展進程中伴生和創造的文化資源是延續旅游生命線的重要元素之一。為此,要在旅游開發建設中的特別注重對自然文化遺產保護,深挖遺產的文化內涵,將旅游經濟利益放在從屬地位,強調遺產的基本社會文化屬性和功能,通過遺產旅游普及科學知識,進行文化傳承。如阿卡哈尼文化、傣族及彝族文化內涵的挖掘都具有加深的意義。
52抓住時機大力發展生態旅游
發展生態旅游要以生態學為準則,堅持生態理念,強化“沒有良好的生態環境,就沒有旅游業的可持續發展”的意識,按照生態發展規律去開發、利用和保護。積極發展環境友好型的生態旅游,提升生態脆弱區居民生態保護意識,引導游客減少對環境的破壞變“被動”保護環境為“主動”保護環境,自覺保護資源和環境。來過元江必然去過原來的元江泡腳,場景很壯觀,但衛生方面(不管是個人衛生還是環境衛生)都很差,給周圍的環境帶來相當大的污染;政府鼓勵社會各類投資主體開發生態旅游項目(熱水塘景區正在建設中),積極開展生態旅游試點示范,形成不同類型的生態旅游發展模式,形成輻射效應,推動生態旅游健康發展。
53強化旅游環境監督與監測工作
推行節能環保,加強環保宣傳,提高環保意識。旅游景區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和其他有關部門應加強對旅游區的環境監督與監測工作,對環境、生態以及資源可能造成的破壞進行預評估,及時報告環境狀況發展趨勢,建立可行的保護控制預案,做好低碳旅游城市示范和綠色環保旅游企業創建工作。旅游行政管理部門和旅游業主體應主動接受環境保護行政主管理部門和受其委托部門的環境監督與監測。由于缺乏文明旅游的教育,踐踏花草、亂刻亂畫、亂丟亂棄、亂叫亂嚷、隨地吐痰等不良習慣,已成為旅游區生態環境污染的一個重要方面,而解決這些問題,需要政府各部門、旅游企業、旅游從業人員、當地居民和旅游者的聯合參與,引導旅游業主體加大對旅游污染處理設備設施的投入,開展“綠色飯店”、“綠色餐館”評比活動,鼓勵旅游業主新能源(太陽能、風能等)和建筑業節能減排環保材料,廣泛運用節能節水減排技術。只有這樣,全民環保意識才能得到提升,才能營造更多更好的場所,才能最終實現人與自然環境的和諧共處。
54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實現旅游業與環境保護和諧互促發展
由于旅游業是一個資源產業,一個依靠自然秉賦和社會遺贈的產業,自然資源和人文資源及其價值共同構成了吸引旅游者的力量,并經由旅游經營商整合為旅游產品,向目標客源市場投放,資源因之成為旅游產品的重要組成部分。為此,旅游業發展和環境保護都必須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人與自然和諧了,生態系統保持在良性循環水平,旅游業的發展才能獲得永續的空間,旅游業與環境保護才能和諧共生、可持續發展。
2014年3月綠色科技第3期6結語
發展旅游業是直接或間接再生性地利用自然及環境資源的一個產業,是為了更好地為旅游者或當地居民提供愉悅身心、釋放壓力、休閑娛樂的舒適環境的產業,而有效的環境保護是為了更好、更優、更持續地發展旅游業和改善人類生存環境的事業,二者目標最為一致、矛盾沖突最小,只要在發展旅游業過程中更加注重環境保護,就能夠有一個互惠互利的良性循環發展空間,就能夠形成和諧互促的良好發展格局。堅信在科學發展觀的統領下,相信在全民環保意識日漸提高的今天,我們頭頂上的天會更藍,身邊流淌的水會更清澈,環保事業更加蒸蒸日上,元江“紅河谷旅游文化”品牌逐步得到省內外游客的認可,躋身國家旅游強縣和實現“七彩云南、生態元江”目標指日可待。讓“紅河谷中的太陽城-元江”形象更加深入人心。
參考文獻:
[1] 國家旅游局中國旅游業“十二五”發展規劃綱要[R]北京:國家旅游局,2011
[2] 蔡敏華旅游概論(第2版)[M]北京:人民郵電出版社,2011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