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中原,王國勝,馮慧
摘 要:法國公民教育傳達的精神,就是國家應該對基本的價值,特別是公共領域的價值傳遞擔負起責任,家庭也應該培養孩子們遵照特定的公共價值與規則。研究了法國公民教育的目標,包括小學、初中、高中教育目標,歸納和總結了法國公民教育所包含的主要內容,然后對其在開展公民教育時的教學課程模式的選擇做出分析和簡要評價,最終得出法國在公民教育領域所取得的經驗。
關鍵詞:法國;公民教育;經驗
中圖分類號:G649.2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4)15-0185-02
一、法國公民教育的目標
法國公民教育有四項具體目標,即樹立公民正確的思想態度,培養公民端正的行為品格,引導公民正確的價值觀以及培養公民的愛國情感和國際和平的思想。這四項目標在小學初中和高中三個教育階段來分別實施。
1.小學公民教育的目標
法國要求小學生要能夠熟悉社會的基本準則,做到講文明懂禮貌,熟悉全國性和地方性的機構,能初步了解人權與國際關系的性質。小學公民教育的目標主要是為了培養小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精神,為培養從事高層次研究的興趣奠定良好的基礎。同時,注重培養小學生群體生活的良好態度與習慣,注重班級文明風貌與實際事件的教育意義。
2.初中公民教育的目標
在初中階段,教學大綱規定學生要能夠理解民主生活的準則和實現的基礎,了解國家的機構與歷史淵源,能夠對當今世界尊重人權的條件與方式進行自我思考,也就是對于寬容、民族平等、民族團結、團結等有一定的認知,還要滿足學生對于正義和自由的需求,使其養成負責任的態度來面對當今社會中出現的各種問題與挑戰。
3.高中公民教育的目標
法國高中的“公民、法律和社會教育”課程是一種把能力目標作為參照的一門課程,其中有一個很重要的目標取向就是,要使學生認識到國家生活和社會是可以理解的,其創立的規則與制度是有一定根源的,同樣也是可以變化的。他們要求學生能夠理解世界,實踐其公民的身份,能夠獲得社會生活所要求的一般性技術能力,學會接受高等教育的方法和能力,以及為民主社會所要求的其他的一些基本素質。
二、法國公民教育的內容
法國從小學四年級開始設立公民教育的課程,這門課程貫穿在基礎教育的全過程當中,法國中學公民教育課的學制安排和我國有所不同,他們是按照初中四年和高中三年的學制進行安排,在小學的基礎上進行擴展和深化。
1.共同參與到生活當中
小學階段課程的主要內容是以生活為主的教育,圍繞著這個內容開展公民身份和國家認同的教育,在20世紀90年代以后的小學教學大綱中公民教育主要是兩部分,共同的生活和公民生活,分預備階段、基礎階段和中級階段三個階段來進行,在預備階段主要是教育學生探索社會生活的基本準則,熟悉公民的一般生活,了解到努力學習和工作的意義,愛護公共財物,尊重他人,初步地實現自制,要承認他人的權利和種族間的平等,發揚互助合作精神。基礎階段的公民教育從八歲左右開始,這時候學生們會接觸到各種制度的初步知識,認識到學校生活范圍內的財產等概念,講述民族團結、自由平等、統一等信條,了解一些選舉權、普選、總統、總理議員們的職權與作用。到了中級階段,小學公民教育的內容是了解自己國家在世界上的地位,了解人權宣言以及關于自由權利的含義,了解法國建國以后的成就及制度,介紹些全國性的公立機構及其作用,會了解到社會保險和交通安全的一些規定,能夠認識到法國軍隊的實力及在世界上的地位,對于人類、人道主義和社會文明等概念有所了解。
2.實踐國家認同
到了初一階段,學生們將會圍繞一些大的基本概念比如人、公民來組織引入,在初一階段,從人的權利和義務出發引導學生參與學校生活,在新的情景中重新確認自己的身份,獲得他人的認可,在初二和初三年級,會圍繞構成民主社會的價值性的概念來展開,比如平等、自由、正義等,到了初中四年級,會突出法國自身,學生們會接觸到歐洲和當今世界這樣一副政治運作的圖景。
3.實踐公民身份
和小學與初中階段相比,高中階段著重加強公民身份教育,更強調對公民知識的運用和實踐能力以及批判精神的培養。在2000年頒布的公民身份教育大綱規定,高中三個年級的學習主題是:從社會生活到公民資格、制度和公民實踐資格以及經受當今世界變革考驗的公民資格。同年頒布的《公民法律和社會教育》課程教學大綱指出,公民身份是一種介入到國家生活的能力或者說是一種敢于介入到國家生活的能力,公民是能夠介入到國家生活的人。為此他需要具備一定的素質,比如表達能力和形成深思熟慮的見解。
三、法國公民教育的課程和教學
法國學校采用的公民教學模式主要有三種。
1.由分科到合科的教學模式
法國的教育很重視學術的傳統,這樣就使得它更加地傾向于采用分科的模式,法國傳統上在小學就開設單獨的公民課,初中的公民課也是單獨的,在1977年的《哈比法令》把公民的歷史、地理與經濟都統合在一起實施,而1986年新的教學計劃又規定了初中各年級單獨開設一課時的公民課程,從1989年開始初中教育實施新的公民教育課程,課時也相應增加,在高中階段公民課就是共同必修課程與地理、歷史合科實施。
2.開放型的課外活動
學生除了參加正規的課程外還需要參加一些體系外的課外活動,這也是課程規劃中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并且發揮著日益重要的作用,法國公民教育的課外活動是綜合性、開放性、靈活性與自主性的,學校的圖書館或是資料中心是學生課外自主學習的主要途徑,法國的教育改革很重視學生的自治與參與,建立和健全了多樣的公民教育的社會參與機制,以豐富開放的課外活動加強從小學到高中的各類公民教育實踐。
3.志愿參與機制
法國的公民教育得到了來自社會和家長們的大力支持,形成了體制性的志愿者社會的參與機制。公民教育的社會參與主要有三個方面:即家庭的參與,建立參與指導機構和學生的參與。法國在1989年頒布了《教育指導法案》來協調青少年公民教育方面的工作,在社會對公民教育的參與方面進行統一的領導。
需要指出的是,法國的公民教育教學與評價總是圍繞著一個中心,即始終強調把學生培養成為有社會責任心,還能行使自身公民權利的理想社會公民。在公民教育的評估上,不僅要受本學區督導權威機構的檢查和指導,也會受到全國評估委員會這個評估專業機構的外部評估。近幾年,引入了學校內部自評系統,這個系統的理念就是要讓國民能夠更好地了解學生的成績以及在學校進行的教育活動和取得的成果,不斷促進法國公民教育取得新的發展。
四、法國公民教育的經驗及啟示
1.建立高度體制化的公民教育體系
法國的公民教育是由國家直接干預的,教育部來統管全國的公民教育發展,制定了統一的標準,法國公民教育設置的年限、基本范疇、教學大綱、授課時數、具體內容以及所有的教學資料等,都是由法國教育部統一來規定的。各地的教育行政部門設置專門的機構或者是指定專員來負責學校的公民教育,并規定由班主任來擔任公民課的教學,公民的教育課程每周是一到兩節,公民教育從小學就開始實施,一直至延伸貫穿到了整個的義務教育階段,到了高中大學階段則又開始加強。
2.公民教育取向以人權為中心
法國無疑是歐美最具現代意義的西方公民教育的起點和典范,作為資產階級大革命的最大遺產,公民教育的內容始終是以自由平等和博愛人權等理念為核心的。公民教育在維護資產階級的民主理念和資本主義制度以及培育這種理念與體制所應當具備的公民方面,發揮了非常重要的功能,也影響了整個近現代西方國家的教育實踐。
3.公民教育課程以愛國主義為核心
“道德與公民”教育是現代法國早期的教育課程,它基本上奠定了法國公民教育中課程體系的基本模式,該課程比較多地關注高尚道德的灌輸義務的培訓以及公民責任和愛國主義的教化等等。在法國的公民教育的發展歷史中,初等教育所涵蓋的范圍極其廣泛,包括幼兒園小學,高等小學,師范學校,初等教育階段的高等師范學校等等。后來的教學大綱幾經更替,到了1977年推行新的教學大綱,“道德與公民教學”的名稱被“公民教育”所替代,名稱的改變沒有改變法國一直以來對愛國主義教育為核心的公民教育課程的傳統,在1995年的法國教育部新頒布的中小學教育大綱中規定了小學公民教育課的目的,首先是尊重人,包括尊重自己和尊重他人,然后是愛護公共財物、保護好環境,還有就是認識共同生活的基本原則及規則,學會承擔責任,了解公民的權利和義務,愛護同學,熱愛自己的國家,培養共同合作和責任意識。
4.公民教育側重于本國文化以及外語
法國的公民教育非常注重法語的教育,沒有忽視對自己國家文化特性的維持和保護,尤其是在啟蒙教育和基礎知識上,重點就在于對母語的掌握。近幾年法語的地位受到了來自世界各國尤其是英語的威脅,法國人將培養優勢的本族語的地位寄托在了下一代的教育上面,希望通過母語的教育來傳承自己的民族特性。在每一所小學都建有法語圖書館和閱覽室,每個班級也有閱讀角。法國也并不排斥外來語的學習,認為學習外來語是在為未來的國際競爭與合作打下基礎,這關系到法國將來在世界上的地位及作用,可以保障法國更好地去迎接新的國際競爭和新科技帶來的挑戰。
參考文獻:
[1]萬明鋼,王文嵐.全球化背景中的公民與公民教育[J].西北師大學報,2003(1).
[2]張秀雄.各國公民教育[M].臺北:師大書苑有限公司,1996.
[3]HuguStarky.Citizenship Educationin Franceand Britain:evelv ing the oties and practices[J].the curri culum journal,2000,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