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色船舶,中國夢
——《船舶》2014年院長獻詞
佇立2014歲首,回顧極不平凡的2013年。這一年,世界經濟穩步復蘇,新船價格企穩回升,新船訂單大幅攀升,全年新船訂單量達1.5億載重噸,同比增長172%,新船市場出現回暖趨勢;這一年,行業內圍繞“安全”和“環保”主題的多項重大國際公約、規則相繼推出,給船舶的設計和建造帶來前所未有的影響;這一年,中國造船人轉方式、調結構、促轉型、謀突破,緊鑼密鼓,全年新接訂單量世界占比達46%,取得驕人業績,諸如《船舶工業加快結構調整促進轉型升級實施方案(2013~2015年)》等一系列新政為我國船舶工業的未來發展描繪了宏偉藍圖。
五千年中國魂,生生不息;一代代造船人,風雨前行!進入新世紀以來,中國造船人抓住行業發展的歷史機遇,快速實現了船舶工業做大的目標。然而,“大而不強”卻是不爭的事實。在剛過去的一年中,我國囊括了全球近一半的市場,但訂單結構明顯弱于韓國。我國主要以附加值較低的散貨船船型為主,世界占比高達70%,而韓國新船訂單中三大主力船型分布較均衡,LNG/LPG船等高附加值船型和海工裝備同樣也占有相當的份額。與其說我國造船產能嚴重過剩,不如準確地說是高端產能不足,低端產能過剩,并且該趨勢未來還將延續。

同時,在全球一體化發展的大潮中,船舶工業這一外向型行業與世界海事的關聯更為緊密。近年來,以IMO為代表的國際組織頻繁出臺了一系列涉及“安全”、“環保”等方面的強制性公約、規則、決議,以及其現行條約的修正案。如“MAPPOL附則VI修正案”、《國際船舶壓載水及沉積物控制和管理國際公約》、《船上噪聲級規則》等多項重大國際公約、規則均對船舶工業的發展造成巨大影響。韓、日、歐等造船強國把研究新規則以及開發綠色環保型船舶作為占領未來市場的關鍵,而我國在此領域的系統研究還較為薄弱,在國際上的話語權不強,扭轉被動接受國際規范局面,主動技術引領的道路還很長。
展望2014年,經濟向好、復蘇反彈將是基本趨勢,船價仍具備緩步上行的條件,不過過剩仍是揮之不去的陰云。誰能在未來獨占鰲頭、出奇制勝,取決于誰更具備把握市場的能力。當前,在三大主力船型市場經營活動中,幾乎所有的船東都提出了比現有船型節能20%以上的要求,達不到這一要求的船型甚至得不到與船東初步談判的機會。因此,線型優化、動力裝置優化、附體節能裝置、降阻、廢熱回收、新能源技術已逐步成為提高船舶能效的主流設計。
毋庸置疑,未來只有圍繞“安全”、“環保”、“節能”主題的綠色船舶才能被市場認可。同時,伴隨前沿科技的不斷進步,綠色船舶的內涵得以不斷加深和拓展。從深度來看,將覆蓋船舶開發、設計、建造、營運、拆解的全壽命過程;從廣度來看,將滲透到船舶幾乎所有的方方面面。未來綠色船舶的發展方向將是綜合大量綠色因素的新概念船舶,在其整個壽命周期中,將致力于減少乃至不向大氣或海洋中排放有害物,其運輸效率和裝載能力也將達到最優化。
歷史與現實一再印證著“強于世界者必盛于海洋,衰于世界者必先敗于海洋”之真理。21世紀是海洋的世紀,建設海洋強國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之必由之路,新一屆中央政府明確提出建設海洋強國戰略,更為中國走向海洋注入了強大的信心和動力,其中自然離不開作為航海物質和技術基礎的船舶工業。激情進取,勇于擔當,是當代造船人的不二選擇,更是時代賦予的神圣使命。新的一年,機遇與挑戰同在,光榮與夢想共存。我們要堅定信念,激情進取,敢于創新、勤于實踐,無愧今天的使命擔當,不負明天的偉大夢想,為建設造船強國和海洋強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譜寫新的篇章!

中國船舶及海洋工程設計研究院院長二○一四年一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