岑波
摘 要:現代教育講求“讓學生主動參與、自主選擇、自主探索,使學生在感受數學美的同時,真正學會學習,真正體驗到學習的快樂?!币虼耍\用信息技術創建IT環境,構建信息模型的審美教育,輔助數學教學過程,引導學生主動學習、快樂學習,便成了數學審美教育的核心體現。信息技術條件下的數學學科探究式教學模式的研究就是要把信息技術作為促進學生自主學習的認知工具和情感激勵工具,以探究為主的教學,實現信息技術與課程的整合。IT條件的小學數學探究式教學仍然存在一些弊端及需要解決的問題,結合教學實踐就信息技術條件下數學探究式教學的優勢及需要克服的弊端作出分析。
關鍵詞:信息技術;數學探究式教學;整合;優勢;弊端
《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強調以學生發展為中心,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數學學科教學有其自身的特點和規律,但它的基本出發點仍在于為學生進一步發展打下基礎。探究式教學以人的發展為導向,強調在教學過程中學生主動積極地參與促進學習,是一種具有高效益的教學方式。它讓學生從不同角度去探索問題,解決問題,自己去獲取、鞏固和內化知識,從而培養學生主動探究知識及解決問題的能力。按照《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11年版)》的闡述,信息技術要聯系實際培養學生利用信息技術解決問題的能力,讓學生感悟技術的使用價值。引導學生在動手操作、自主探究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把“學技術”與“用技術”融合在一起,主動探究知識、掌握技能、發展能力。因此,“信息技術是從根本上改變數學學習方式的重要途徑之一”。而且面對新世紀的挑戰,學生在數學方面的發展和能力的提高,都要求現代信息技術與新的數學探究式教學理念相融合,實現信息技術與數學學科的整合。因此,將信息技術作為一種工具、媒介和方法,融入數學教學的各個層面中,在此基礎上開展數學的探究式教學研究,不僅能實現傳統數學教學改革的突破,而且可以真正增強學生終身學習和可持續發展的能力,真正適應未來社會生活的需要。
IT條件下基于探究的課堂教學研究,就是把信息技術作為促進學生自主學習的情感激勵工具和認知工具,以探究為主的教學,實現信息技術與學科課程的整合。具體說它是指教學過程是在教師的啟發誘導下,利用信息技術所提供的自主探索、資源共享、多重交互等學習環境,以學生合作討論和獨立自主學習為前提,以現行教材為基本探究內容,以學生現實生活和周圍世界為參照對象,為學生提供充分表達、質疑、討論、探究的機會,讓學生通過集體、小組、個人等多種解難釋疑嘗試活動,將所學知識應用于解決實際問題的一種教學模式。信息技術條件下的數學探究式教學也并非就是完美的教學模式,仍然存在一些弊端及亟待解決的問題。其優勢及需要克服的問題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利用多媒體進行課堂演示
在數學課堂教學中,有時需要大量的板書。例如,傳統的板書教學在板書數學應用題文本時往往會耗費掉課堂上寶貴的時間,不能保障課堂教學內容。利用多媒體的展示功能,就能很好解決課堂內大量板書的問題,大大增加課堂容量,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值得注意的是,教學板書又是必要的教學手段。課堂上無論是教師口語講授、實驗教學、多媒體演示都離不開板書的配合,好的板書對學生啟發思維、發展智力、理解教學內容都能起到重要的點化作用。而有些教師卻把一些必要的“板書內容”放到課件呈現,這對學生充其量只是一種“視覺暫留”,不利于學生掌握學習內容的重難點,更不利于學生知識體系的構建。同時還要注意采用多媒體教學,教學容量比常規教學容量多,教師應注重掌握教學節奏。適時給予學生思考與活動、討論的時間,既讓學生積極參與,又要關注學生的學習反應,克服因人機對話造成的情感淡薄的問題。
二、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是學習的動力之一。每當學生看到教師打開多媒體電腦的時候,學生的興致會更高,迫不及待地想知道教師課件的內容。此時教師要將這種興趣及時引到教學內容上來,效果會非常明顯。
但數學有它自身的特點和內容,我們不能一味地追求感官刺激學生,以激發學生的興趣,這樣容易使學生的注意力轉移,結果適得其反。因此,教師在考慮如何調動學生的視覺、聽覺、觸覺、嗅覺、味覺的同時,還需要不斷改進教學設計,利用“問題”的提出來激發學生的求知欲,通過“問題”的解決來提高學生的認知水平。
三、IT技術條件下的數學實驗,幫助學生建構知識
數學既是一門系統的演繹科學,同時還是一門實驗性的歸納科學。數學的創新教育,需要數學實驗和猜想,讓學生在數學實驗中,通過觀察、分析、比對、歸納、建立關系,處理數據,發現規律,而IT技術的應用為數學實驗提供了可能。
數學實驗的過程即是學生的知識建構過程,在數學課堂教學中,IT技術可作為情境探究和發展學習的工具,讓學生使用靜態到動態的多媒體工具,展示過程中形成的知識,仔細觀察這一個過程的分析和總結。數學實驗創造了良好的學習情境,讓學生自己去發現知識,用自己的思維去學習數學。通過深化實驗操作經驗,逐漸形成自己的知識體系,實現自我建構知識。當然,讓學生自我建構的知識體系,并不是讓學生在計算機上沒有目標或方向地摸索,而是要引導學生朝著問題的方向去發現規律。在這里,教師必須要發揮好引導、點撥的作用。只有這樣才能真正體現出學生的學習主體性。
四、學習數學中的探索和交流工具
《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將信息技術作為學生學習數學和解決問題的強有力工具,因此其將成為發展學生的理解及興趣的重要手段。教師已不再是獲得知識的唯一途徑,學生不僅可以通過網絡獲取相關的數學知識,還可通過參加論壇或網上教學等形式進行數學問題的討論。此時數學教師應針對教學目標合理設置問題,讓學生在網上查詢相關信息進行討論交流,從而讓學生獲得更多的機會動手、動腦、思考和探索。教師不再把傳遞知識作為自己的主要任務和目的,而是把重點放在如何教會學生學會“學習”上,使學生“學會如何學習”。但是,互聯網學習資源參差不齊,在這種情況下,教師必須具備較高的選擇能力,篩選提供給學生的網絡資源,引導學生懂得從哪里獲取自己所需要的知識、掌握獲取知識的工具和根據自己的需要對信息進行處理的方法。
五、對教師提出更高的要求
教育技術的發展需要從根本上改變教師的角色。教師應改變傳統的教育觀念,努力學習新的先進的教育教學理論,積極開展教學改革與實驗。首先,教師應提高信息化教學素養,能夠利用信息技術進行課堂教學改革,信息技術在探究式教學中的應用要求教師重新設計課程,課程需要以新的方式重組。因此,信息技術與探究式教學的整合,為廣大教師提供了難得的機會,幫助教師在探索整合教學方式的過程中,提高教學技能指導調控能力,發展自我,成長為科研型的新一代教師。
信息技術條件下的數學探究式教學研究能夠給學校、教師和學生帶來一個新的教學模式,這更是一個新的契機,但同時我們也應看到,這其中還有許多問題需要我們研究、探索并解決。我相信隨著信息技術與數學探究式教學研究的進一步深入,必將極大地提高數學課堂的教學效率。
中圖分類號:G434 文獻標識碼:A
參考文獻:
[1]劉菊.信息技術與高中物理課程整合的教學模式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06.
[2]李菲菲.激發興趣創建民主課堂[J].課外閱讀:下旬,2012.
(作者單位 四川省成都高新和平學校)
?誗編輯 董慧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