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玉春
新課程標準從不同的側面強調了一個重要的理念:要注重學生多種能力的培養,其中包括學生自學能力的培養,學生應用數學能力的培養和探究能力的培養。這種教育理念要求教師在教學中不但要讓學生知其然,還要讓學生能夠探究其所以然,讓他們能夠自主地學習和解決問題。為此,教師必須改變落后的教學觀念,要改變授之以魚的教學做法,將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鼓勵學生自主學習,培養學生獨立提出問題和對問題進行釋疑歸納的能力。讓學生學會獨立思考,能夠獨立解決問題。這樣才能讓學生終身受益。本文主要分析了培養學生自學能力的具體對策。
一、讓學生學會課前閱讀教材,奠定學習基礎
數學教材是教師傳授知識的依據,使學生獲得知識、形成能力的源泉。因此,閱讀能力的提高有助于學生在自學教材時能夠進行嚴謹的分析、綜合,能夠理清關系及順利形成相應的解題思路。自學數學教材首先要建立在獲得閱讀能力的基礎上,這樣才能夠讀懂材料,從而弄清題意,形成清晰的表象。特別是在解答數學應用題、文字題時,如果沒有一定的閱讀基礎,就無法弄清數量間的關系,更不能挖掘出題中的一些隱含條件,所以教師應開展一些指導閱讀數學教材的活動,激發學生閱讀的興趣。還可以教給他們閱讀方法,在教學過程中安排以下環節:(1)讓學生對當節學習內容進行粗略閱讀,可以給學生規定閱讀時間,要求他們在幾分鐘之內粗略地將教材閱讀夠一遍,并能夠對當節課的內容和結構進行解讀。并讓他們找出當節課要學習的重點,讓他們在系統學習之前,對當節課所學內容有一個整體的把握,避免學生整節課都不知道在學什么的情況。(2)讓學生對當節學習內容進行細致閱讀,能夠在閱讀的過程中了解和把握解題思路,教師可以適當地提示學習方法,讓學生品味領會,逐步訓練學生對問題進行獨立分析的能力。
二、在課堂上讓學生自主探究,發現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
課堂是教師教學和學生學習的主陣地,學生要在課堂上獲取知識,培養能力,這就需要數學教師變觀念、換方法,在教學中注重引導而非灌輸。要學會采用提前設置問題和在教學過程中創設問題情境的方法,形成以學生為主進行探究的課堂氛圍,激發學生在課堂上的探究熱情,從而提高學生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我在教學中特別留意以下幾個方面:(1)給學生充裕的時間。讓學生去獨立思考、進行獨立演算、進行合作討論及深入探究。這就要求在設置問題時,不能急于將答案告訴學生,而應該還學生自主權,讓他們獨立思考并進行交流,在此基礎上去尋找問題的答案,提高他們獨立思考的能力,并讓學生對問題答案進行反思,質疑答案,培養學生發現問題的意識和能力。(2)給學生證明自己的時間和平臺。在教學中,我鼓勵學生走上講臺,讓他們當老師。課堂教學實踐證明,這是激發學生學習積極性,調動他們學習熱情的一種有效的教學手段和方法。學生為了在講臺上展示自己的風采,都認真地對教材進行了研究,并對教材的難點和重點有了全面把握。充分做到了嘴動、手動、腦動,極大地挖掘了他們的數學學習潛能,培養了他們的自學能力。
三、課后高效練習,讓學生在實踐中自我反思
學而時習之。這就要求不但要讓學生在課堂上聽懂教材,弄懂所講內容,還要多做對應練習,在練習中鞏固所學知識。這樣才不會出現“一聽都懂、一做就錯”的局面。教師不要改變過去的習題布置方式,要結合學生的學情,適當地布置作業,作業題型的搭配要合理,難度要適中,就要讓學生在練習中鞏固基本的知識,還要能夠讓他們在習題中得到拔高。具體可以設計成為概念理解題—基本計算題—分析證明題—拔高題等這樣一種階梯式的形式。不能搞題海戰術,讓學生陷入低效練習的境地。要讓學生在做題中完全消化所學知識,提高他們的數學學習能力,并讓他們準備錯題集,對做錯的題進行分析,找出原因,做到及時反思。
四、注重自測自評,完善知識結構
自測與自評的目的是通過學生對學習的思考完成過程,實現自主學習后的實踐與反思。這里既要使學生享受到獲取知識后的愉悅心情,又要使學生發現有待努力之處。在一節課后的末尾留出一點時間,讓學生自我反思、自我評價,經常性地進行這樣的自測與評價,有效地增強學生自主學習的動力和能力。同樣,當一章學完后,也要求學生作出總結,歸納出本章的要點,立足于教材,讓學生由局部認識整體,由特殊認識一般,從本質上把握其內在聯系,抓住共性,總結知識規律,掌握規律,用掌握的知識和能力,舉一反三,解決數學中的疑難,從而在自學能力提高的同時提高學生的數學成績。
學生自學能力的培養是一個長期的過程,這個過程需要教師和學生的共同努力,教師要做到認認真真教學,學生要做到扎扎實實學習,教師要放手、學生要主動,只有這樣,才能提高他們的自學能力,才能讓學生成為數學課堂的主人,并掌握學習的主動權。
(作者單位 甘肅酒泉中學)
?誗編輯 魯翠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