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淑萍
品德學科的課程資源是廣泛的,因此在品德學科教學的實施過程中,我們應當正確理解課程資源,遵循科學的原則,尋求恰當的途徑,善于廣泛開發和充分利用各種課程資源。為此,教師必須建立起新的課程觀、教材觀、教師觀和課程資源觀,能正確使用教科書并恰當利用其他資源。而且,《義務教育品德與生活課程標準(2011年版)》指出:“能否有效積極地開發利用各種課程資源,關系到本課程性質、目標的實現,制約著課程實施的質量。”因此,我結合《可愛的祖國》一課探討關于品德與生活學科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的問題,使之能更好地為教育服務。
《可愛的祖國》是品德與生活二年級下冊第四單元中的一個活動單元,這一單元的主題是“你好,祖國媽媽”。本節課共分為四個教學環節:謎語競猜,認識祖國;賞風光贊古跡,感受祖國的美麗;小眼睛看大中國,感受祖國的偉大;倡導實際行動,提升愛國情感。
第一環節是謎語競猜,認識祖國。我先設計了一個謎語讓大家猜,引出世界地圖中像大公雞形狀的中國版圖。接著用多媒體展示有關祖國的知識競答,學生一下子就被吸引了,踴躍發言。在搶答的過程中,學生受到感染,表現出極高的學習興趣,所以我
隨機導入:今天讓我們一起走進我們可愛的祖國,帶領學生學文
明理。
第二環節是賞風光贊古跡,感受祖國的美麗。在第二環節中,一是創設貼近學生生活的活動,激發愛國情感。設計學生喜歡的游戲:猜猜我是誰,游戲通過老師和學生的合作,讓學生重點了解長城、故宮等,并通過圖片的展示讓學生了解祖國有美麗的風景和有特色的建筑,拓寬了學生的知識面。
第三環節是小眼睛看大中國,感受祖國的偉大。在第三環節中,我創設情境,深入淺出地講解。播放毛澤東在天安門城樓宣布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的紀錄片,學生知道新中國成立了,知道10月1日是新中國的生日,體驗到新中國成立時的喜悅。
第四環節是倡導實際行動,提升愛國情感。用簡短的話語總結本課,把熱愛祖國的情感落實到實際行動中去。
以上為本課的簡要教學流程。為了完成本節課的教學目標,我分別從文本、人本、環境、信息化四個方面來開發和利用對教材有幫助的一系列資源。
第一,注重對書本知識的拓展與延伸,開發和利用文本資源。
教材為我們對學生進行品德、生活、社會教育提供了豐富的素材,但教材只是一種文本,因此就需要我們教師運用創造性的智慧,不斷改進,進行開發。
在執教這節課時,我深深地體會到品德與生活課程的生活
性、開放性,于是我大膽使用教材,關注學生的生活現實,在教材內容和學生生活之間建立起一種關聯,讓教材中的圖片和學生的真實生活實現互動。本節課的教學內容我們可以看到只有幾張圖片和一點文字,但仔細研讀教材,圖片中蘊含著豐富的知識,如何能讓學生喜歡它并牢牢地掌握它呢?我發掘和利用貼近學生社會與現實生活的素材,從課程資源中挖掘出更加豐富的內容,并對教學內容進行選擇、組合、改造與創造性加工,從而使文本的開發與利用落實到教學的層面上,引導學生將書本知識轉化為實踐能力,使學生從生活中受到相應的教育。
第二,注重生活性與情趣性相結合,開發和利用人本資源。
在本節課中學生不僅是教育的對象,更是教育的重要資源。我將學生這一資源充分開發與利用起來,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出
發,讓他們在真實的生活世界中感受、體驗、領悟并得到發展,他們在生活中積累的知識、認知結構和社會閱歷等成為寶貴的課程資源。同時讓學生從自己的興趣愛好出發。興趣愛好是學習的動力,教學必須與學生的興趣結合起來才能讓學生在實踐過程中主動建構,這樣才能獲得最佳效果。
第三,注重小組學習與全班交流相結合,開發和利用環境資源。
加強課程與學生生活世界的聯系,就必須大力挖掘學生周圍環境的資源,讓學生的品德教育在具體的情境中進行,促進學生對所受教育的理解、體驗和感悟。
在本課的教學中,我首先進行小組的合作學習,比如在匯報時,我先讓每個小組的學生進行匯報,同時進行全班學生的互動交流。當小組的同學匯報之后,我請本組和其他組進行補充。在這里教師作為學生最大的資源,為學生構建了一個自主、體驗、探究、合作、交往的學習平臺。
第四,注重發揮多媒體課件的優勢,開發利用信息資源。
課程資源是形成課程的因素來源,是實施課程必要而直接的條件,它既是知識、信息和經驗的載體,也是課程實施的媒介。本課我充分利用網絡,收集祖國大好河山的圖片、歌曲、視頻,激發學生的學習需要和興趣,豐富其情感和體驗。
通過我們學校校本教研團隊幾年的探究,有了一點點的成績,
我們感受到:第一,學校內部為我們提供了豐富的課程資源;第二,校本教研團隊的同伴們發揮著互助的作用;第三,學生成為課程資源開發和利用的小主人,大家分享經驗成果;最后,我們強化了與家長等校外資源的溝通和合作,取得了家長的理解與支持,豐
富了課程資源開發和利用的途徑。
(作者單位 福建省泉州市實驗小學)
·編輯 王旭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