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健+陳莉+張冰人
以西北師范大學本科生為研究對象,就不同年級及性別的青少年對時間的管理傾向進行了問卷調查。結果發現:大學生在時間管理傾向的三個維度上情況不同:時間監控觀較強,時間效能感次之,時間價值感略低;總體而言,大學新生對時間的把握能力較畢業生更強,但男女生及文理科生的差異并不明顯。針對這些現象,研究者提出了教學管理策略來提高大學生時間管理的意識與效能,旨在幫助大學生學會利用大學真正完成向社會的過渡。
時間管理傾向大學新生畢業生教學管理1引言
隨著就業競爭壓力的日益增長,如何把握時間并將其充分利用已成為青少年愈加需要關注的問題。無論是新生還是畢業生,作為學習者來說,時間都是學習環境中的重要內容。經營學專家皮特?保羅卡教授說:“只有時間才是唯一最缺乏的資源,如果不管理好時間,則無法管理好其他的任何事物。”學習時間同學習環境中的其他內容一樣,也存在著有利條件與不利條件。一般說來,較充裕的時間能為學習者創造更為有利的學習環境和條件。但是最關鍵的問題仍取決于學習主體用什么樣的態度和方法對待學習時間。
時間管理傾向(time management disposition)是個體的一種具有動力性的人格特征,它由時間價值感、時間監控觀和時間效能感構成,反映了人們對待時間的態度和價值觀念,推動個體向一定的目標行動。已有的研究中,從管理學和心理學角度研究時間管理的研究成果比較豐富,但將時間管理的基本理論真正運用于大學生時間管理的研究卻不多。有限的研究對本科生不同的時間管理傾向所帶來的結果以及導致各種不同結果的深層原因,往往被研究者一筆帶過,或是研究對象不夠典型,致使研究并不能促使高校、學生或公眾深刻的解釋某些現象的頻頻發生,更不能有效地解決問題。此外,大學期間學生若要取得成就,學習任務是十分沉重的。因此,保證自己大學期間合理地管理時間,是大學生充實大學生活的前提,也是學有所成,增加競爭力的關鍵。通過本研究不僅可以獲取大學新生和畢業生時間管理傾向的第一手資料,也為大學生提高自身時間管理效率提供有效途;同時,本研究提出了針對不同時間管理問題大學生的教學管理方案,從主客體兩方面推動大學生時間管理習慣的養成。
2研究設計
2.1研究對象
為了選取樣本的典型性和調查研究的可行性,本研究以西北師范大學本科一年級與四年級120名學生為研究對象,其中文科生占60.2%,理科生占39.8%;一年級學生占45.6%,四年級學生占54.4%;男生占38.8%,女生占61.2%。發放問卷共120份,回收有效問卷103份,有效率87%。
2.2研究方法
本文主要采用文獻法、調查法這兩種研究方法。首先,通過圖書館、資料室及網絡資源檢索國內有關文獻為現狀問題的分析和對策的提出等提供基礎;其次,進行問卷調查。
2.3研究過程
調查人員為經過專業訓練的心理學研究生,使用相同的指導語,采用集體施測與個別施測相結合的方法調查,一般作答時間為10~30分鐘,調查問卷填寫完后贈送禮品以表示感謝。
3研究結果
3.1不同年級大學生的時間管理傾向對比
如表1,在時間管理傾向的三個維度上,一年級的得分均高于四年級的得分,T檢驗結果表明,兩個年級學生的時間管理傾向總體水平差異顯著(p <0.05)。
3.2不同性別大學生的時間管理傾向對比
如表2,男生的時間監控觀和時間效能感略高于女生,而時間效能感略低于女生。本次T檢驗結果表明,不同性別的學生的時間管理傾向總體水平沒有顯著差異(p>0.05)。
4討論
4.1不同年級大學生的時間管理傾向的對比
大學新生的時間管理傾向在各個維度上得分都高于畢業生,總體上差異顯著。這說明大學新生的時間管理能力較畢業生更強,且對時間的功能和價值具有相對穩定的態度,從而對運用時間的方式產生導向作用。出現這種結果的原因可能是大學新生剛剛從中學緊張的學習環境中走出來,自身已經適應了這種緊張、充實的生活,能夠合理、有序地安排自己的時間,并對自己的時間有一定的計劃性,還沒有完全投入到大學的這種時間自由支配的生活狀態中來。而大學畢業生由于已經適應了大學中時間自由支配的行為方式,加之在畢業前夕高校課程安排的變動,使大學畢業生有大量的自由支配的時間,使其淡化了大學初期形成的良好的時間管理方式,時間管理意識薄弱、滋生惰性,因此大學畢業生體現在時間維度的人格特征上的能力會有所下降。
這一結論與張永紅的結論不一致,她認為大學生時間管理傾向及其各維度上不存在年級差異。對此本研究的解釋是,盡管不同年級學生對時間的態度和觀念不同,但由于時間監控觀是個體運用時間和統籌時間的觀念和能力,是通過一系列外顯活動來表現的,而時間效能感反映的則是個體對時間管理的信心和對時間管理行為能力的估計,兩者可能因觀測指標不同產生結果偏差。具體情況需要進一步的研究。
4.2不同性別的學生在時間管理傾向上的差異
不同性別的學生在時間管理傾向上差異不顯著。這一結果跟研究的假設一致,跟國內學者的相關研究的結論也相符,秦啟文、張志杰研究發現,時間管理傾向及其各維度之間性別差異不顯著。在時間管理傾向的時間監控觀和時間效能感上,男生的得分略高于女生,這說明男生運用時間的觀念和能力比女生略強,例如計劃安排、目標設置、時間分配、結果檢查等監控活動,同時男生在對自己時間管理的信心及時間管理行為能力的估計上也比女生略強一些。究其原因,社會對男女的發展抱有的不同態度和期望值無疑起到重要影響,這使女生逐漸淡薄了奮斗意識,對自己的實力和掌控自我的能力產生懷疑,繼而影響時間管理能力。
5結論與建議
有效的時間管理行為包括:一是時間管理意識;二是時間管理的策略;三是時間管理堅持力,其受自律性、堅持力、節律性、效能感等的影響。因此,對大學生進行時間管理技能的訓練,就得從已有問題入手,解決強化學生時間管理意識、傳授時間管理方法、增強時間管理堅持力等問題。
5.1高校在大一開學之初即開始安排職業生涯規劃課程,最大程度地發揮大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引導學生樹立“經營大學,走好腳下每一步”的意識。
5.1.1時間管理的起點是個體樹立起時間管理的自我意識
先要明確時間價值觀念,時間具有不可替代和不可重復性,一寸光陰一寸金,成功需要時間資源的投入。個體只有從內心真正認識到時間的價值,才能改變對時間的漫不經心的態度和浪費時間的習慣。
5.1.2理清時間消費的現狀,找出“時間竊賊”
通過時間記錄等方法查清楚時間是如何花掉的,然后有針對性地尋求對策。大學生的浪費時間的現象大致可以分成兩類,一是顯性的時間浪費,如花大把時間上網,逛街和聊天,這種浪費時間的方式幾乎不創造價值;二是隱性的時間浪費,如不專心聽課,做事效率低,一心二用等。這種時間浪費與個人長期形成的生活作風有關,因此,改變應該從自身的習慣入手。
5.1.3塑造良好的價值觀,制定遠期和近期目標,為自己的發展設立目標和方向
對自己近期要做的事情有明確的規劃,按照事情的緊急情況,排先后順序。
5.1.4進行有效的自我控制,將計劃進行到底
自我控制包括克服自身的惰性、拖延,堅持自律等。自我控制并非時間管理的主要內容,但卻是形成時間管理行為不可缺少的一步。
5.2對于年級越高,時間管理傾向越消極的現象,研究者提出實施學校的教育引導和督促的功能
5.2.1學校針對不同的年級開設相應的時間管理技能培訓課程,并發揮大學生就業指導中心的作用,由專業的老師為學生進行咨詢和一對一的輔導。
endprint
有效的時間管理行為與掌握基本的時間管理技能是分不開的,正確的時間管理方法可以通過學習而獲得。時間管理培訓課程的主要目的就是要針對學生學習生活的實際,根據不同年級大學生心理發展特點以及學習情況的不同,傳授一系列相應的時間管理的基本方法,如設定目標、制定計劃、安排任務的優先級等,再由老師隨時為學生進行針對性的答疑解惑,幫助學生成功的駕馭時間,成為一個有效的學習者。
5.2.2團體輔導
學校因充分發揮心理咨詢室的作用,將有相似問題的學生挑選出來,采取自愿的方式組成小團體,在咨詢老師的帶領下,定期聚會,討論各自在時間管理上的感受和體會。作為一種行為干預方式,團體輔導的優勢在于團體動力,問題的相似可以讓成員之間產生“別人和我一樣”的感覺,這可以減輕成員的孤獨感;成員間的互動有利于產生有價值的觀點及解決問題的辦法;同時團體也能為成員提供一個支持性的環境氛圍,這有助于增強成員的自信心。
5.2.3 針對四年制的學校學習,合理地設置課程
在四年制的大學生活中,大多數學校都是前三年課程安排的很充分,甚至過多,而在第四年卻沒有相應的課程安排。因而,在大學課程安排上要做到均衡,不能給人以“頭重腳輕”的感覺,這樣,在將課程合理化的同時,也變相地督促大學生尤其是大學畢業生的時間安排,不至于大學畢業生將大四一年的時間白白浪費掉,同時,也可以在即將走出大學校門之際為自己的知識組建添磚加瓦。
參考文獻:
[1]張永紅.大學生心理控制源和時間管理傾向的相關研究.心理科學,2003,(03).
[2]秦啟文,張志杰.時間管理傾向與心理健康關系的相關研究.心理科學,2002,25(3):360-361.
[3]何偉強,胡建梅,徐建華,孫孝花,張水玲,江帆.大學生時間管理傾向與心理壓力的關系研究.思想?理論?教育,2004,(Z1).
[4]鐘慧.大學生時間管理傾向與成就動機的相關研究.心理科學,2003,(04).
[5]陳本友,張鋒,鄒枝玲,楊勛,黃希庭.大學生時間管理傾向與焦慮的相關研究.中國臨床心理學雜志,2005,(03).
[6]任澤港,柳春香,何克,范向陽.大學生時間管理傾向與成就動機、焦慮的關系研究.貴州師范大學學報,2006,(01).
[7]唐靜.大學生業余時間管理的調查與分析[J].中國健康心理雜志,2010,(18):1011.
[8]黃希庭,張志杰,鳳四海,鄧麟.青少年時間管理傾向相關因素的研究.心理科學,2001,24(6):649-654.
[9]黃希庭,張志杰.論個人的時間管理傾向.心理科學,2001,24(5):516-519.
[10]唐海波,徐慧.時間管理傾向研究回顧與展望.中國臨床心理學雜志,2010,18(2):262-263.
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