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宗英
(山東外貿職業學院,山東 青島 266100)
我國是傳統的農業大國,農產品出口貿易一直在國民經濟中占據重要地位,對帶動農村就業、增加農民收入、優化產業結構、提升國內相關產業水平發揮了重要作用。我國農產品出口以一般貿易方式為主,國內產業鏈較長。據商務部估計,我國每出口10000 美元農產品能夠直接或間接創造20 個就業崗位。進入21 世紀以來,我國農產品貿易規模不斷擴大,貿易額由2001年的274.5 億美元上升到2012年的1793.5 億美元,在世界農產品貿易格局中占據了重要的地位。
我國加入世貿組織后,農產品貿易實現了持續快速和全面發展(詳見圖1)。2001—2008年我國農產品出口額穩定增長,從2001 的160.7 億美元增長到2008年的405.0億美元,增長1.5 倍;2009年由于受國際金融危機等因素影響,出口額出現下降,為395.9 億美元,比2008年減少9.1 億美元,下降2.25%。2010年以后農產品出口額又呈現增長趨勢,從2010年的494.1 億美元增長到2012年的625.0 億美元。但是農產品出口額占全國的比重呈現下降趨勢,由2001年的6.04%降至2012年的3.06% 。

圖1 2001—2013年1—7月份我國農產品出口情況
我國出口的農產品以水海產品、食用蔬菜、水產品、水果、畜類產品、禽類產品、活動物、谷物和食用油籽等勞動密集型產品和初級產品為主。2001—2008年,水海產品出口額占農產品出口額的比重保持在12% ~18%,食用蔬菜保持在10% ~15%,水產品保持在8% ~12%。2013年1—7月,谷物出口58.9 萬噸,同比減少15.3%,出口額4.1 億美元,同比減少3.2%;稻谷和大米出口30.3 萬噸,同比增長44.5%;蔬菜出口額64.7 億美元,同比增長15.5%;水果出口額31.3 億美元,同比減少3.0%;畜產品出口額35.9 億美元,同比減少0.8%;水產品出口額112.1 億美元,同比增長9.8%。
1. 主要農產品出口省份
山東和廣東是我國農產品貿易規模最大的兩個省份,根據2012年12月商務部對外貿易司的農產品進出口月度統計報告的數據顯示,2012年農產品出口額前五位的省份依次是山東、廣東、福建、浙江和遼寧;出口增速位居前三位的分別是廣西、貴州和云南,出口額分別從2011年的9.1 億美元、2.2 億美元和18.7 億美元增長到2012年的11.6 億美元、2.8 億美元和21.8 億美元,同比分別提高了27.7%、26.7%和16.9%;出口降幅前三位的省份是湖北、青海和新疆,出口額分別從2011年的14.4 億美元、2365.8 萬美元和8.5 億美元下跌至2012年的11.8 億美元、1985.2 萬美元和7.8 億美元,同比分別下降18.2%、16.1%和7.3%。
2. 主要出口市場
通過圖2 可以看出,我國農產品出口主要市場有日本、美國、香港、韓國、馬來西亞等,對主要國家或地區的出口額呈現上漲趨勢。但由于全球內生動力不足等因素的影響,日本、美國、韓國這三個主要出口市場在2008年和2009年出現過負增長的情況。通過圖3 可以看出,從各大洲看我國農產品主要出口市場排序是:亞洲、歐洲、北美洲、非洲、南美洲和大洋洲,其中亞洲約占出口總額的60%以上。

圖2 2003—2012年我國農產品對主要貿易伙伴出口額

圖3 2003—2012年我國農產品分洲出口額
1. 農業產業化水平較低。我國雖然是農業大國,但農業生產一直是承襲數千年的小農經濟模式,分散式的生產模式不能充分與市場接軌,當市場價格波動時,不能有效應對,只能承擔損失,導致農產品出口競爭力減弱。目前,我國的農業產業化水平、農業整體規模以及出口市場需求規模與美國、巴西等國家相比還有一定的差距。有關資料顯示,我國農產品年出口額100 萬美元以下的企業仍占農產品出口企業總數的70%。小企業在國際農產品貿易的激烈競爭中只能靠低價策略爭奪市場份額,導致出口價格和利潤大幅削減,甚至使整個出口行業陷入困境。
2. 企業核心競爭力較弱。目前的國際貿易競爭已不再停留在低水平的價格之爭,而是上升到價格、質量、服務和品牌的綜合競爭。但我國農產品生產標準化程度仍較低,經營規模小,自主品牌少,信息渠道不暢,抗風險能力不強,大大削弱了出口競爭力。同時,隨著世界經濟的發展,人們對食品質量、安全的要求越來越高,而我國農產品還停留在出口初級、勞動密集型農產品階段,這也是導致出口企業缺乏核心競爭力的一個主要因素。
3. 質量安全問題比較突出。我國出口農產品質量問題突出地表現為疫病、農獸藥殘留以及食品安全方面。以食品為例,近年來發生的大白兔奶糖含有甲醛、日本水餃中毒等事件嚴重影響了我國農產品形象。據國外媒體報道,我國發生食品安全問題后,泰國對日本的食品出口額有所上升,日本客戶將訂單轉移到泰國和其他一些東盟國家,導致我國對日本農產品出口下降,令我國農產品出口貿易雪上加霜。
1. 全球內生動力不足導致農產品國際市場需求下滑。根據WTO 發布的統計數據顯示,2012年全球貨物貿易量增長2%,增速遠低于2011年的5.2%。2013年,全球貿易弱勢復蘇局面難有大的改善,世界經濟內生動力不足。另外,2013年全球經濟增長2.4%,其中發達經濟體增長1.3%,新興市場和發展中經濟體經濟增速溫和回升至5%左右。目前全球經濟不景氣,歐債危機不斷加深,世界經濟復蘇明顯放緩,導致全球經濟內生動力不足,從而引發農產品國際市場需求下滑,使我國農產品出口減速。同時,越南、緬甸和印尼等周邊國家加大對農產品出口的扶持力度,在一定程度上進一步降低了國際市場對我國農產品的依賴。
2. 貿易保護主義升級導致我國農產品出口步履維艱。根據世界貿易組織的統計,世貿組織成員國關于農產品的技術性貿易壁壘(TBT)和衛生與植物衛生措施(SPS)通報數量中,發達國家占40%以上。美國、歐盟、新西蘭、日本等發達國家成員在食品安全管理方面居于領先地位,通過不斷出臺新的SPS 措施,令我國和其他發展中國家成員處于被動應對局面。2006年商務部調查顯示,我國90%的農業及食品出口企業受到國外技術性壁壘的影響,每年損失約90 億美元,約占出口總額1/3。自國際金融危機爆發以來,國際貿易保護主義不斷升溫,據全球貿易監測分析中心統計,全球逐步出臺了超過500 項貿易保護主義措施,其中在2010年6月底G20 多倫多峰會之后出臺的就有100 多項。
3. 一些國家貨幣貶值導致我國農產品出口價格上升。國際金融危機發生后,美國實施四輪量化寬松政策,大量國際資金流向收益率相對較高的巴西、新加坡等新興市場國家,使得這些國家本幣面臨升值的風險,為了抑制本幣升值采取了干預市場、法定貶值等措施。其他國家的貨幣貶值使我國農產品出口價格提高,給出口貿易蒙上一層陰影。
在全球經濟內生動力不足的情況下,促進我國農產品出口貿易的發展,需要政府的宏觀管理、企業的微觀經營和行業協會的有效服務,三者相輔相成,缺一不可。
政府在農產品出口貿易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如果沒有政府的支持,農產品出口貿易很難獲得持續健康的發展。目前,政府已經采取了提高部分農產品的出口退稅、取消或降低部分糧食的出口關稅等政策,但是還需努力做好以下幾方面工作:
1. 完善法律法規和標準。政府相關部門應研究國際標準,加快我國農產品質量標準的修訂工作,加強衛生安全和質量檢驗標準的建設,使農產品在生產、加工、運輸各個環節既能與國際接軌又能符合本國國情的質量、安全法律法規與標準體系的要求。促進與環境有關的認證工作,并鼓勵農產品出口企業積極申請國際認證,建立完善的質量檢測和品質保障體系。同時,應推動已經列入全國人大立法計劃表的《行業協會法》盡快制定出臺。
2. 制定激勵出口政策和措施。首先,政府要增加對農業的財政投入和補貼,完善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加大對農村人力資本的培育和農業技術的開發與推廣,加大引進外資力度以及建立和完善以出口信貸以及出口信用擔保服務為重點的農產品出口金融支持體系。其次,還需要建立農產品營銷專項基金。最后,采取有效措施積極引進、培育和扶持農產品出口龍頭企業,發揮龍頭企業的市場開拓能力。
3. 加強產品安全質量監管。政府應在加強農產品安全質量方面給予高度重視,加快安全監測系統建設,強化農產品的安全質量監管。加強與出口行業協會及出口企業的協調合作,積極尋找有效辦法來解決中國農產品的安全質量問題,重新贏得國外消費者對中國出口農產品的信心。
4. 加強信息網絡系統建設,建立農產品出口預警機制。進一步加強農產品信息網絡建設,逐步建立完善的農產品貿易信息數據庫,建立健全農產品技術性貿易壁壘信息系統及農產品貿易風險預警機制,為出口企業提供必要的風險預測、預報和預警,降低我國農產品出口風險。
5. 積極開展區域以及雙邊和多邊貿易談判,爭取創造公平的國際貿易環境。政府要積極參與國際農產品貿易規則及農業標準的制定,加強與貿易伙伴建立更緊密的經貿合作關系,積極參與到世貿組織有關談判中去,加大貿易磋商的力度。政府可以通過參與WTO 技術、環境貿易方面的談判和新一輪農業談判,建立公平競爭的國際農產品貿易環境。在談判和磋商不能取得實效的情況下,還應通過爭端解決機制來保護本國農產品生產經營者的利益,進一步增強我國及發展中國家在農產品貿易中的發言權。
我國農產品行業協會發展起步較晚,但發展勢頭良好,目前已有中國蔬菜流通協會、植物油行業協會、畜牧業協會、果品流通協會等國家級的農產品協會40 多個,省級協會400 多個,市縣級協會10000 多個。
1. 積極主動爭取政府支持。短期內,我國的農產品行業協會還不能完全擺脫政府附屬物的身份,需要將貿易伙伴國及出口企業的最新動態向政府反映,協助政府在WTO 規則范圍內與其他成員方協商解決各種貿易爭端。對于一些克服難度很大的技術壁壘,應督促政府采取外交途徑,與技術性貿易壁壘實施國進行談判,取消或降低帶有明顯歧視性色彩的技術性貿易壁壘。
2. 健全相關行業技術標準。農產品行業協會應積極參與國家標準的制定工作,健全并完善行業標準和技術法規,推動企業技術進步,同時,規范行業內的生產競爭行為,推動企業提高農產品的質量安全水平,從而增強農產品出口競爭力。在不違背WTO 原則的基礎上,保護我國弱勢產業的發展。
3. 努力提高服務水平。要進一步完善行業協會信息服務體系并建立行業預警機制,將行業協會現有的網站升級為具有信息咨詢服務、電子商務、信用評級和融資等功能的綜合服務平臺。積極幫助農產品出口貿易相關企業進行市場調查、職工培訓和解決貿易爭端。
1. 提高農產品質量,提升市場競爭力。通過大力引進和推廣國外先進的關鍵技術,減少成本投入,進一步加快農業科技成果的轉化。農產品生產企業應該通過ISO9000、ISO14000 和HACCP 等國際市場認證,同時參照國際標準,調整出口農產品的檢驗檢疫標準,加強對農產品的生產、加工、儲存、運輸和銷售過程的管理,建立無公害、無污染的環境管理體系,加大對綠色產品和有機食品的開發。企業建立自檢自控體系,完善對農產品質量安全的追蹤和檢測體系。
2. 優化出口商品結構,提高產品附加值。生產經營企業應以出口特色、品牌農產品為提高競爭力的切入點,積極調整和優化出口產品結構。在推動蔬菜、水產品、水果、腸衣等傳統優勢農產品出口的前提下,加大科技投入,引進國外新技術和新品種,加大出口農產品深加工力度,逐步增加加工類農產品出口份額,快速提高農業科技水平和出口農產品的技術含量和附加值;改良農產品品種,發展無公害、名優特及精深加工農產品,優化出口品種結構和生產結構。
3. 實施市場多元化戰略,減少對發達國家市場的依賴。在歐盟、美國、日本等傳統市場的基礎之上,積極開拓東盟、金磚國家、中東、南美、中亞等新興市場,尤其應抓住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建立后絕大多數農產品將實現貿易自由化的機遇,加快對東盟的農產品出口。
4. 及時準確把握市場動態,積極應對技術貿易壁壘。利用WTO 的相關規則和對發展中國家的優惠安排,維護自身貿易利益。農產品出口企業必須加強產品信息的收集和分析,充分了解國外市場對進口產品的環境檢測標準和消費傾向,準確地預測市場技術標準的變化趨勢,為企業突破技術性貿易壁壘提供決策依據。
[1]夏合群. 中國農產品出口貿易現狀分析與對策研究——基于金融危機背景的分析[J].上海財經大學學報,2009(5) :52 -59.
[2]吳芳. 后危機時期我國農產品出口的金融支持對策[J].北方經貿,2010(5) : 43 -44.
[3]徐維,賈金榮. 技術性貿易壁壘對我國農產品出口的影響——基于引力模型的實證研究[J].中國經濟問題,2011(2) :45 -31.
[4]施琳琳. 我國農產品出口貿易結構及其影響因素的分析[D].浙江農林大學,2012.
[5]李紅梅. 安徽省農產品出口存在的問題及對策研究[D].安徽農業大學,2012.
[6]劉武兵,黃昕炎.2012年中國農產品貿易狀況[J].世界農業,2013(6) :147 -150.
[7]陳麗芬,李雯婷. 中國農產品貿易變化分析及展望[J].農業展望,2013(7) :61 -70.
[8]李靜. 我國農產品對日本出口貿易壁壘應對策略研究[J].現代商貿工業,2013(10) :62 -64.
[9]商務部.2010年中國農產品出口分析報告.http: //wms.mofcom.gov.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