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婷
(江西外語外貿職業學院,江西 南昌 330099)
2013年1—6月江西省進出口總額199.7 億美元,同比增長11.7%,高出全國平均增速3.1 個百分點,其中出口161.8 億美元,同比增長16.9%,繼續居中部省份第一。2003—2012年江西省貨物進出口總額,除2009年受國際金融危機影響同比下降以外,其余年份都呈上升趨勢,尤其是2010年全省實現進出口總額214.53 億美元,同比增長67.9%,居全國第15 位,出口總值居全國第14位,居中部地區第2 位(詳見表1)。對外貿易是開放型經濟的重要內容,從對外貿易角度來看,目前江西省開放型經濟呈良好發展態勢,在中部六省(山西、江西、湖南、湖北、河南和安徽)中處于領先梯隊。

表1 2003—2012年江西省進出口貨物總額 單位:億美元
2013年上半年江西省實際利用外資41.73 億美元,同比增長11.27%,高出全國平均增速6.7 個百分點,完成全年目標任務的55.59%。據商務部統計,江西省實際利用外資規模列全國第14 位,排在湖南省、湖北省之后,列中部第3 位。其中新批1000 萬美元以上項目113 個,同比增長5.6%;1 億美元以上重大外資項目8 個,同比增長3 倍;引進省外億元以上項目419 個,同比增長20.4%,其中20 億元以上項目25 個,同比增長3.2 倍;對接央企項目142 個,簽約項目24 個,總投資323.9 億元。
2003—2012年,江西省實際利用外資金額合計200億美元(如圖1 所示),呈現良好的增長態勢。從外資角度來看,江西省開放型經濟呈強勁發展勢頭。

圖1 2003—2012年江西省實際使用外資金額
2013年上半年,江西省對外承包工程完成營業額10.2 億美元,同比增長50.4%,增幅高出全國平均水平35 個百分點,排名全國第14 位。全省外派勞務人員2515 人,期末在外13739 人,分別同比增長5.2%、4.6%。
2003—2012年,江西省對外經濟合作(如圖2 所示),尤其是對外承包工程也呈現良好上升態勢,促進了開放型經濟的穩步發展。
江西作為一個中部省份,資源條件有限,依靠周邊發展經濟幾乎成為必要之選。2013年8月江西省重提“做強南昌、做大九江”昌九一體化戰略。而在此前,包括鄱陽湖生態經濟區和振興發展贛南等原中央蘇區兩大國家級區域發展規劃在內,江西省已經制定實施了多個戰略規劃,這些戰略規劃均圍繞外向型經濟展開。意味著江西省必須依賴周邊地區的發展拉動,而一旦周邊地區戰略規劃發生變動,江西省也就必須隨之進行調整,處境被動。無論是長三角、珠三角、海西經濟區,還是屬中部崛起的長江中游城市群等區域規劃,江西省都希望從中借力亦或分得一杯羹,而在不同的戰略規劃中游弋也映射出其發展焦慮與發展戰略不清晰。

圖2 2003—2012年江西省對外經濟合作
2013年1—9月全省新批外商投資企業606 家,實際使用外資金額55.66 億美元,同比增長9.11%,由于大項目和優勢項目少,缺乏具有產業龍頭地位、有明顯帶動效應的重點產業項目,產業集群效應弱;尤其是世界排名500 強的跨國公司在贛投資較少,500 家跨國企業中僅24 家落戶江西,影響了江西省利用外資的整體規模和質量。外商投資的行業仍然以第二產業為主,外商直接投資第一、二、三產業比重分別為10.5%、70.4%、19.1%,其中,農副食品加工業、紡織服裝、鞋帽制造業、非金屬礦物制品業等是外商投資的重點領域,制造業最受外商投資的青睞,居主導地位,全省制造業項目引進外資占全省利用外資比重達到60%左右;但在高效生態農業、教育、衛生、文化等事業和金融、保險、服務外包、港口物流等現代服務業領域外商投資份額偏低。外商投資產業分布不均衡,不利于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
人才匱乏嚴重制約外向型經濟的發展。江西省人才總量少,尤其是缺乏既懂國際商務、金融又熟悉國家外經貿政策、精通國際談判實務技巧和相關法律法規知識的專業人才,缺乏既懂項目管理、具有較強國際工程經驗和知識又懂外語的復合型人才。
近年來,江西省地區生產總值雖保持了10%以上的高速增長,但作為內陸省份,經濟增長格局仍然是農業主導型,經濟總量依然在全國處于下游水平,在中部六省中處末位。在基礎配套設施建設投入方面也較為滯后。江西省投資與發展環境在中部六省中排名第四位,與東部五省比較排名最后,差異巨大。投資企業對港口、鐵路運輸、能源供應等滿意度不高,軟環境方面差距也較大。
以優化外資結構、提高對外開放質量為重點,調整完善利用外資政策,把引進外資與調整產業結構結合起來,樹立長遠發展的理念,有選擇性地引進適合自身經濟特點和資源優勢的資金和項目,按照江西省重點發展的十大戰略性新興產業,著力推進新能源、新材料、航空制造、電子信息、生物醫藥等優勢產業發展。引進高新技術、先進適用技術和現代企業管理技術,加快對有色、鋼鐵、汽車、石化、建材、陶瓷、紡織等傳統產業升級改造,推動產業結構由價值鏈低端向中高端轉變,著力提高產品研發、設計、營銷、管理水平,增強產業競爭力。
本土企業“走出去”是外向型經濟發展成功的標志之一,要繼續推進實施“引進來”與“走出去”并舉的發展戰略,通過出臺各種優惠政策與措施,鼓勵有實力的本土企業推進國際化經營步伐;鼓勵企業在境外投資收購或自建銷售渠道、生產基地,打造自主品牌;支持有條件的企業對外投資和參與各種形式的國際經濟技術合作,培育一批具備一定國際競爭力的本土企業。
充分利用好“省內與省外”,“國內與國際”兩個人才市場:一方面通過教育培訓,加大力度培育本土專業人才;另一方面注重引進外向型人才,研究制定留住人才、吸引人才、用好人才的長效機制,通過營造良好的創業發展和用人環境,培育與發展一批具有全球眼光、熟悉國際貿易規則的外向型經濟人才,具有國際經營和先進管理理念的人才,以及國際投資、國際金融、國際市場營銷等方面的專門人才。
健全和完善各類服務體系,提高市場服務水平和質量。尊重市場規律,著眼于全球化和市場化,加大重點領域改革力度,簡政放權,轉變政府工作方式和工作作風,建立服務型政府。建立健全外商投訴服務機構和外商投資服務網絡,配備懂法律、懂政策、懂業務的專職人員,依法公平、公正、公開協調處理外商反映的問題。
[1]蔡愛軍,朱傳耿,仇方道. 我國開放型經濟研究進程及展望[J].地域研究與開發,2011(2).
[2]升起. 中國對外直接投資:快速擴張中的隱憂[J].海外投資與出口信貸,20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