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慧云 袁靜 彭飛 方羽
摘要:對“十二五”期間湖北省農業血吸蟲(Schistosoma)病防治工作的基本情況進行了介紹,通過大量的統計數據及調查報告分析了當前湖北省農業血防工作的基本情況、工作方向與重點,并提出了下階段農業血吸蟲病的防治措施。
關鍵詞:農業血防;血吸蟲(Schistosoma)病;防治;湖北省
中圖分類號:R532.21;S855.9+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39-8114(2014)03-0620-04
血吸蟲病俗稱“大肚子病”,是由于人或家畜等感染了血吸蟲(Schistosoma)所引起的一種傳染性寄生蟲病,被國家列為二類傳染病。目前,中國主要流行區域在湖南、湖北、江西、安徽、四川、江蘇、云南等7省,受威脅人口達6 500萬,其流行給人類身體健康造成了巨大的危害,嚴重阻礙了疫區的經濟發展。
湖北省位于長江中游的洞庭湖以北,是一個山多、河多、湖多、水多的地方,境內三面環山,向南敞開,形成一個不完整的盆地。中南部為地勢低洼的江漢平原,平原上河道曲折、河網交織、湖泊密布,大都是古代大湖,為“云夢澤”的殘留部分,山區與平原之間為丘陵地帶,全省平原湖區面積約6萬km2,占全省國土總面積的1/3左右[1]。血吸蟲病的地理分布有顯著的地區性,由于釘螺適宜在水源豐富、植被茂密的泥土里孳生繁殖,因此,湖北省血吸蟲病流行區不僅與水系分布一致,而且與釘螺分布也基本一致。通過大量的統計數據及調查研究報告分析了“十二五”期間湖北省農業血防工作的基本情況、工作方向與重點,并提出了下階段農業血吸蟲病的防治措施。以期為湖北省農業血吸蟲病防治工作提供參考。
1 湖北省血吸蟲病防治工作基本情況
“十二五”期間,湖北省血吸蟲病防治工作以傳播控制達標為重點,認真落實以控制傳染源為主的綜合防治策略,全面實施血防“整縣推進、綜合治理”防治措施,積極推進省部聯動工作,堅持依法防治、科學防治,血防工作取得了新的成效。據年報資料顯示,截至2012年底,湖北省有63個疫區縣(市、區),518個鄉(鎮、場),5 449個血吸蟲病流行的行政村。血吸蟲病流行區人口為3 745.12萬人,現有血吸蟲病人14.65萬人,人群血吸蟲感染率為0.60%,晚期血吸蟲病人4 640人;疫區現有耕牛存欄22.15萬頭,其中,血吸蟲病牛499頭,耕牛血吸蟲病感染率為0.23%;釘螺面積54 818.65萬m2。目前,全省疫區縣(市、區)中已有22個縣(市、區)達到血吸蟲病傳播阻斷標準,22個縣(市、區)達到血吸蟲病傳播控制標準,19個縣(市、區)達到血吸蟲病疫情控制標準。
2 “十二五”期間湖北省農業血防工作方向
2.1 指導思想
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認真貫徹“預防為主、標本兼治、綜合治理、群防群控、聯防聯控”的工作方針[2],堅持把農業血防工作與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發展農村經濟相結合,因地制宜實施以傳染源控制為主的農業血防綜合治理措施,加強組織領導,強化部門責任,加大投入力度,切實減輕血吸蟲病危害。
2.2 總體目標
2013年底,全省19個疫區要達到血吸蟲病傳播控制標準(以行政村為單位,人、畜血吸蟲病感染率在1%以下);至2015年,現有達到傳播控制標準的縣(市、區)力爭達到傳播阻斷標準,同時不斷鞏固和擴大防治成果,為2018年全省實現血吸蟲病傳播阻斷奠定基礎。
2.3 基本原則
①因地制宜,分類指導;②全面規劃,突出重點;③整合資源,綜合防治;④協調推進,同步實施。
3 湖北省農業血防工作重點
“十二五”期間恰逢難得的歷史機遇,黨的十七屆五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的建議》將“完善公共衛生和醫療服務體系”作為“十二五”時期一項重要的工作任務,為今后中國包括血防工作在內的公共衛生工作發展提供了依據和保障[3]。目前,全省有44個疫區縣(市、區)相繼達標,還有19個疫區縣(市、區)未達到血吸蟲病傳播控制標準,510個行政村的人、畜血吸蟲感染率大于1%,血吸蟲病流行環境依然存在,傳染源數量較大,防治任務還十分艱巨。為此,湖北省按照全國中長期規劃要求和“十年送瘟神”的總體部署,以控制血吸蟲病傳染源為重點,以農業血防綜合治理項目為載體,以達到血吸蟲病傳播控制標準為目標,重點做好以下工作。
3.1 家畜查病與預防性投藥
抓好以耕牛為主的家畜血吸蟲病監測、查病和預防工作,對于阻斷血吸蟲病流行尤為重要。在預期達到傳播控制標準及傳播阻斷標準的部分重點地區,實行全面普查和全面預防相結合的措施,即每年5~7月全面普查家畜,8~10月再進行預防性投藥,對查出的陽性畜及時撲殺,其內臟無害化處理,確保家畜不排出血吸蟲卵,有效控制陽性釘螺數量和感染率。“十二五”期間,湖北省63個疫區縣(市、區)開展耕牛查病42.24萬頭(次),預防性投藥20.65萬頭(次),病牛數量大幅下降,減少到2012年的499頭,耕牛感染率由2011年的0.51%降至2012年的0.23%,達到歷史最低水平。
3.2 封洲禁牧與替代養殖
長期以來,湖北省重疫區的家畜(牛、羊、豬)散放或群放于湖區草洲,不斷撒布病原,不僅成為血吸蟲病的受害者,同時又是血吸蟲病流行的主要傳染源。草洲野糞調查表明,野糞中95%以上是牛糞,野糞中血吸蟲蟲卵95%以上亦來自牛糞。《湖北省血吸蟲病防治條例》明確規定:“禁止在有螺地帶放養牛、羊、豬等家畜……禁止人和家畜接觸污染的疫水。”實踐證明,采取封洲禁牧、凈化草洲是阻斷血吸蟲病傳播的關鍵措施之一,既能使病原體得到控制,又能有效阻斷血吸蟲病的傳播。據統計資料顯示,漢川市從2005年起,漢北河漢川段流域的40個村開展禁牧工作,采取宣傳引導、政策扶持、聘請協管員等綜合措施,并建立鄉村干部包保責任制、群眾代表監督制和有獎舉報制等一系列制度。從實施情況看,效果較好,漢北河灘耕牛放牧的數量大幅度下降,野糞污染明顯減少,當年感染釘螺的密度比上年降低了35% ,急性血吸蟲病發生4例,比上年減少12例,沿河村莊耕牛血吸蟲病感染率由原來的7.67%下降至2.43%[4]。目前,在湖北省湖沼型地區洲灘滅螺難的情況下,這種以封洲禁牧為主的綜合措施是一種行之有效、立竿見影的好辦法[5]。然而,漢北河灘禁牧在一定程度上對部分養牛戶的經濟收入帶來了負面影響。為解決這個問題,當地政府強化招商引資力度,大力引進家禽養殖龍頭企業,帶動當地農民致富,目前已累計出籠肉鴨600萬只。同時,積極引導農戶調整種植結構,鞏固禁牧成效,漢北河沿線的5個鄉鎮每年均要利用機械在河灘翻耕土地867 hm2,翻耕面積達72%,再廉價租賃給農戶,租戶避開汛期,自主種植小麥、油菜等旱作物,一方面改變釘螺孳生環境,另一方面增加農戶收入,實現保護環境、消滅釘螺、提高疫區經濟效益“三同步”。
3.3 以牲畜圈養代替放養
家畜放養不僅接觸疫水的機會增加,造成感染,而且還易擴散病原,造成血吸蟲病傳播、流行,血吸蟲病防治難以收到實效[6]。因此,改變耕牛傳統的放牧習慣是控制血吸蟲病流行的重要措施之一。即便是有釘螺存在的地區卻沒有放牧,也很難出現血吸蟲病流行的狀況。湖北省血吸蟲病重疫區由于洲灘水位難以控制,滅螺工作難度較大,加之靠近洲灘區域的農民習慣于將牲畜趕到洲灘放牧,導致陽性耕牛依然存在,家畜重復感染現象屢見不鮮。據流行病學調查資料表明,有80%的血吸蟲病病原來自放牧家畜,以耕牛在有釘螺地區敞放為主。因而,從改變耕牛等家畜飼養方式入手,實行圈養,禁止放牧,已成為湖北省控制血吸蟲病流行的根本措施,不僅得到當地村民的理解和配合,而且生活習慣有了較大改善,衛生意識正逐步增強,村容村貌也有了明顯改觀。2011-2012年,湖北省血吸蟲病農業綜合治理項目共完成家畜圈養22 947頭,新建及改擴建畜舍16萬m2。
3.4 “以機代牛”與發展肉牛
推行農業耕作機械化,以機耕代替牛耕可以減少人畜接觸污染疫水的機會、防治畜源性傳染源入水。同時,機耕提高了勞動效率,促進了農民增產、增收,也是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客觀要求。近年來,農業血防部門組織專業技術人員深入疫區,對當前疫區農業機械化程度、推廣“以機代牛”的可行性以及養牛戶的實施意愿等進行了詳盡的調查研究,養牛戶一致認為,病牛是血吸蟲病的主要傳染源,在血吸蟲病疫區實施“以機代牛”既有利于控制與消滅血吸蟲病,保護疫區勞動力,又有利于推進疫區農村農業機械化進程[7]。為了控制畜源性傳染源,湖北省自2009年開展“以機代牛”、淘汰耕(病)牛以來,共淘汰耕(病)牛15.5萬頭,購置各類農業機械18.7萬臺(套),機耕水平已達到80%以上,重疫區耕(病)牛數量逐年減少。“以機代牛”與發展肉牛是不沖突的,而且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還應大力發展肉牛養殖,這也是湖北省畜牧業結構調整的重點。湖北省疫區有豐富的秸稈資源,如果把農戶散放散養的役用牛集中起來,采用秸稈氨化快速育肥技術,發展肉牛生產將大有可為。這樣不僅控制了耕牛對血吸蟲病的傳播,而且也有效利用了秸稈發展畜牧業生產。改變耕作方式,發展肉牛生產將是湖北省今后治理血吸蟲病的關鍵[8]。
3.5 水改旱與有螺地區挖魚池
湖北省多年的血防工作實踐表明,單一的防治技術措施不能有效防治血吸蟲病,在結合實施農業血防工程滅螺項目以后,不僅滅螺效果十分明顯,而且還能增加農民收入,達到了治蟲、治窮、致富的目的。實施水改旱或水旱輪作,是控制釘螺蔓延、消滅血吸蟲病、進行農業血吸蟲病綜合防治的一項重要措施。湖北省是血吸蟲病水網型的重疫區,灌溉用水來自垸外有螺地帶,導致釘螺擴散,人、畜在生產中接觸疫水易感染血吸蟲病。為改變水田內釘螺孳生環境,達到滅螺、解除人畜受感染威脅的目的,抓住在全省實施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的有利契機,將單一水稻種植模式改為種大棚蔬菜、油菜、棉花等旱地作物種植模式,成為消滅釘螺、發展農業生產的有效措施。如仙桃市5個鎮、場所屬的25個重疫區村實施水田改旱地、水旱輪作5年后,不僅輪作區釘螺面積下降65.8%,并未見水田釘螺復發,活螺框出現率、活螺平均密度、感染性釘螺密度和釘螺自然感染率分別下降63.2%、78.4%、82.6%和86.3%,而且提高了復種指數和經濟效益,使疫區群眾增收220多萬元,比常規單一的水稻種植效益翻了好幾倍。由于湖北省血吸蟲病重疫區的生產、生活區有大量低洼有螺地帶,適合挖精養魚池滅螺,可以達到消滅釘螺的目的,是農業工程滅螺的重要組成部分。據調查,潛江市對挖塘養魚的經濟效益十分看好,均是當年開挖、當年投產、當年受益,其效益相當可觀,實施挖塘養魚后平均收入均實現翻番。“十二五”期間,湖北省累計完成水改旱0.46億m2,開挖精養魚池0.1億m2,釘螺面積明顯下降,社會、經濟和生態效益顯著增加。
4 湖北省農業血吸蟲病防治措施
當前,湖北省血防工作已經進入達標的攻堅階段和關鍵時期,不僅要樹立牢固的責任意識和目標意識,而且要積極探索防治措施,以最大的工作力度、最新的工作方法、最嚴的工作制度有計劃、有步驟地加以實施,才能確保湖北省農業血防工作再上一個新臺階。
4.1 強化依法防治,規范綜合治理
全省各疫區要認真貫徹執行《全國預防控制血吸蟲病中長期規劃綱要(2004-2015年)》和《湖北省血吸蟲病防治條例》,農業或獸醫主管部門應加大對血防法律法規的宣傳,加大執法力度,強化依法防治理念,從源頭上控制血吸蟲病,全面落實以傳染源控制為主的綜合防治策略,確保防治規劃目標如期實現。
4.2 加強科技創新,強化監測預警
要切實加大科學研究的力度,不斷創新、充實、豐富和完善農業血防的內涵,繼續發揮科學技術的主導作用。針對湖北省農業血防的難點和要點,結合當前工作實際,開展基礎理論和創新技術的研究,面向疫區農村、服務疫區人民,爭取在血吸蟲病防治的關鍵技術上有所突破,為加快湖北省農業血防工作進程提供技術支撐[9]。同時,各地要加強血吸蟲病的監測預警工作,在總結已有經驗的基礎上,不斷提高疫情監測的敏感性與預警工作的時效性, 充分發揮監測預警體系對防控工作的指導作用[10-13]。
4.3 加強隊伍建設,完善防治網絡
按照血防隊伍與防治工作相適應的原則,完善省、市、縣、鄉、村五級血防網絡,建立適應當前防治工作的工作機制,提供必要的工作條件,包括交通工具、辦公場地及工作經費等,并根據工作需要適當增加重疫區鄉鎮血防預防人員編制,不斷加強血防專業人員素質教育和能力培養,切實提高其專業技術水平。
4.4 宣傳血防知識,提高血防意識
大力推進重點人群的健康教育工作,開展有針對性的血防健康教育,必須抓住以下幾類重點人群:①疫區干部。不僅要讓他們理解血防工作對于解決“三農”問題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還要掌握基本的血防知識,使他們成為當地血防工作的組織者和引領者。②疫區居民。要利用當地群眾喜聞樂見、易于接受的形式,把復雜的防治措施和技術應用轉變為通俗易懂的知識,便于群眾了解與掌握,使其自覺地支持與配合傳染源控制措施的推廣[14]。③疫區學生。要讓他們了解血吸蟲病的主要危害與防治措施,使其避免感染血吸蟲,尤其是急性血吸蟲病,并促使其成為家庭健康知識和良好生活習慣的傳播者。
參考文獻:
[1] 周陵生.湖北血防[M].武漢:湖北科學技術出版社,1989.12.
[2] 衛生部,發展改革委,農業部,等.血吸蟲病綜合治理重點項目規劃綱要(2004—2008年)[EB/OL]. http://www.moh.gov.cn/wsb/pzcjd/200804/21268.shtml.
[3] 周曉農,林丹丹,汪天平,等.我國“十二五”期間血吸蟲病防治策略與工作重點[J].中國血吸蟲病防治雜志,2011,23(1):1-4.
[4] 樊茂華.對湖北省農業血防“整縣推進、綜合治理”工作的思考[J].湖北畜牧獸醫,2007(5):13.
[5] 陳新苗,劉紅勝,廖世業,等.有螺洲灘封洲禁牧防制血吸蟲病五年效果觀察[J].公共衛生與預防醫學,2012,23(5):97.
[6] 劉恩勇.湖區血吸蟲病控制中農業措施的效果分析[J].湖北農業科學,2002(6):110-112,117.
[7] 蔡順祥,朱惠國,黃希寶,等.湖北省血吸蟲病流行區以機代牛意愿調查分析[J].公共衛生與預防醫學,2010,21(5):32.
[8] 劉恩勇.湖北農業血防工作的戰略思考[J].湖北畜牧獸醫,1997(1):24.
[9] VANDEMARK L M, JIA T W, ZHOU X N. Social science implications for control of helminth infections in Southeast Asia[J].Adv Parasitol,2010,73:137-170.
[10] 張利娟,朱 蓉,汪天平,等.2009年全國血吸蟲病疫情預警分析報告[J].中國血吸蟲病防治雜志,2009,21(5):350-352.
[11] 梁幼生,孫樂平,戴建榮,等.江蘇省血吸蟲病監測預警系統的研究I 水體感染性監測預警指標及方法的構建[J].中國血吸蟲病防治雜志,2009,21(5):363-367.
[12] 孫樂平,戴建榮,洪青標,等.江蘇省血吸蟲病監測預警系統的研究Ⅲ 長江水域血吸蟲感染性的時空分布[J].中國血吸蟲病防治雜志,2010,22(5):446-451.
[13] ZHOU X N, WAYLING S, BERGQUIST R. Concepts in research capabilities strengthening positive experiences of network approaches by TDR in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and Eastern Asia[J].Adv Parasitol,2010,73:1-19.
[14] 王隴德.血吸蟲病控制新策略的研究[J].中國工程科學,2009,11(5):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