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劍
起源于西方的市場經濟是人類文明進步的一種歷史形式,因而必然包含深刻的倫理精神和道德要求。資本主義市場經濟中產生的道德倫理,不僅對西方市場經濟自身產生重要影響,而且其調節力量也是市場、政府及法律調節機制所不能替代的。
一、西方市場經濟的倫理基礎
從一定意義上說,西方資本主義市場機制的基本原理可以稱作個人經濟利益的相互制約和相互促進機制,這種個人利益的相互制約和促進機制是近代以來西方社會進步的動力。英國經濟學家亞當·斯密認為,經濟的內在規則由“看不見的手”在控制,而市場作為“看不見的手”是通過整個社會無數個人對自身利益的追逐而形成的。理想狀態的市場經濟能有效地配置資源,形成良好的經濟秩序。
西方市場經濟包含的倫理精神和道德要求,是以強調人的獨立性和自我價值實現為特征的,因而既具有巨大的歷史進步意義,但也存在一定局限性。
要回答市場經濟的倫理精神和道德要求,需要從亞當·斯密在其兩部代表作《道德情操論》(1759)與《國富論》(1776)中提出的問題談起。在《道德情操論》中,斯密基于人性本善的假設,把源于人的同情的利他主義情操視為人類道德行為的普遍基礎和動機;而在《國富論》中,他卻把人性本惡作為政治經濟學的前提假設,把個人利己主義的利益追求當作人類經濟行為的基本動機。于是,一種人性本善的道德利他主義社會(普遍)道義論與一種人性本惡的經濟利己主義個人(特殊)目的論,便矛盾而奇妙地共生于斯密理論之中,并被稱之為“斯密問題”。
“斯密問題”揭示了市場經濟條件下的倫理精神和道德基礎。斯密在《國富論》中寫道:“個體生產者只想達到自己的目的,他這樣做時,像其它許多情況下一樣,由一只看不見的手引導他去促進一種結果的出現,而這個結果并不是他所追求的東西”。這個結果就是人類的自利行為可以通過市場這只“看不見的手”達到人類整體的最大福利,促進整個社會的發展和物質財富的增加。斯密用“看不見的手”來解釋尊重個人物質利益,尊重個人的私欲對社會帶來的好處。正是在尊重個人物質利益的前提下,個人對自身利益的追求將會導致競爭,競爭轉而為整個經濟體系帶來高額的產出和收入,并為社會創造財富。
按照斯密的觀點,如果每個人都想使自己的產品實現最大價值,“利己”行為的結果是資本的最大利潤,并帶來整個社會的最大利潤。在斯密看來,要使“看不見的手”充分發揮作用,必須實行經濟自由,自由競爭、自由貿易、自由經營。
資本主義發展的歷史說明,斯密“經濟人”的假定和“看不見的手”的作用,實際是西方市場經濟的基礎和核心,也是資本主義市場經濟的微觀基礎和倫理基礎。所以,西方資本主義制度的研究與制定,都把人作為經濟人,認為人都有趨利避害的動機,參與經濟活動的目的都是為了實現自身利益最大化。制定制度時,就必須考慮到人會破壞規則,會鉆空子。
實際上,不僅市場經濟的經濟制度是建立在“經濟人”這一倫理基礎上,西方的政治制度也同樣是建立在這一倫理基礎上。西方制度倫理的邏輯起點是“以惡抑惡”,即以承認人性利己的自我保護本能開始,其核心是利用惡去平衡惡,抑制惡,進而達到“以惡增善”的目的。這種制度倫理的特點在于,它利用人性惡的一面,把人類對自我利益的追逐作為社會進步的“普遍動力”,并力圖通過對社會公共選擇的合力,形成“一種使壞人所能造成的破壞最小化的制度”,從而達到整個社會秩序的和諧,增加整個社會群體的善。
二、西方市場經濟孕育的道德規范
作為現代人類經濟生活和行為的基本模式,市場經濟的建立與運行也有其內在的符合道德性的價值依據以及相應的具體內容。
1. 西方市場經濟孕育著道德要求。亞當·斯密在《道德情操論》中指出:“自愛、自律、勞動習慣、誠實、公平、正義感、勇氣、謙遜、公共精神以及公共道德規范等,所有這些都是人們在前往市場之前就必須擁有的。”市場經濟活動參與者的個體道德素養,為市場經濟活動中的行為選擇提供道德基礎;而一定的道德規范,是維持市場經濟正常人際關系和社會秩序必需的行為準則。
資本主義市場經濟孕育著的道德規范正是體現在市場經濟的內在要求中,其特征或規定,按照馬克思的分析,“那里占統治地位的只是自由、平等、所有權和邊沁。”(《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199頁)
自由。市場經濟是契約經濟。這種契約,是參與市場經濟行為的每一個人的自由意志達成一致的法律表現。市場關系的“自由”規定,否定了任何一方可以使用暴力,包括使用超經濟的政治和行政的權力。
平等。每一位參與市場經濟行為的主體的地位和權利是平等的。在這里不存在任何等級特權和尊卑之分。平等也包括在各種市場機會面前的公平競爭,排斥對機會的超經濟的壟斷。市場經濟的基本規則具有普遍性,它對所有參與者一視同仁。這就形成了市場面前人人平等的規則。
所有權。即指參與市場經濟行為的主體都是獨立的財產主體,每一個人都只能支配屬于自己的東西。實際上,這正是市場交換關系發生的前提,也是這種關系構成意志和權利關系上的自由、平等規定的基礎。
邊沁。邊沁本是19世紀英國功利主義代表人物的名字,由于邊沁強調只有個人利益才是唯一現實的利益,所以馬克思用它來說明市場主體的交換動機——自利。邊沁實際是自利的代名詞。
社會分工和生產者相互依存的聯系,決定著市場行為總體上必須是共同獲益,因而在市場經濟的利益關系格局中共同利益是客觀存在的;但是,這種共同利益本身并不是交換的直接動因。人們在市場上進行交換的直接動因,是他們各自的特殊利益,這樣才有公平競爭,并成為效率最大化的保證。市場經濟的內在要求,一方面要求經濟的自由競爭、各盡其能,另一方面又要求這種自由競爭必須是公平合理的。沒有公平,競爭不能合理持久,也難以產生高效率。市場首先通過普遍均衡或平均化的市場價格體系與利潤分配機制來確保市場面前人人平等、事事平等。
正因為如此,作為市場經濟行為的分配,即一次分配,在較為完善的市場經濟體制下,其公正性也是毋庸置疑的,即市場公正。市場公正不同于社會公正,但卻是社會公正的前提條件。市場經濟條件下的一次分配,是按各生產者向市場提供有效生產要素的多少來進行的,它遵循的是一種以市場效率為客觀標準的分配原則。市場的分配或市場調節雖然只涵蓋交易性領域,但市場經濟的效果原則是等價交換,市場價格體系的形成是通過市場交換活動確立起來的,不包含任何人為的非經濟因素。
2. 西方市場經濟條件下道德規范的基本內容。正是建立在自由、平等、所有權和邊沁這樣的特殊規定的前提下,才產生了與西方市場經濟相適應的道德規范的基本內容,即尊重、誠信、守時、互利、效率等。
尊重。既然市場經濟條件下,每一位參與者的地位是平等的,那么,相互聯系的個人,需要對其他人有相應的尊重。而對其他人的尊重,實際是對自身的尊重。尊重,并由此產生的相應禮儀,是與市場經濟相適應的道德規范。
誠信。市場經濟是契約經濟,履行相應的契約,這是市場經濟的內在要求。因而,誠信就是市場經濟的內在要求。只有市場主體相互間嚴格遵守誠信,才能使市場經濟的效率得到極大提升。而不守誠信或誠信缺乏,整個社會則會因此付出巨大代價。
守時。市場經濟既然是效率經濟,對時間的節約,就成為市場經濟的內在要求。那種浪費時間、缺乏時間觀念的行為和意識,就成為影響市場經濟健康發展的行為和意識。
互利。市場經濟條件下,每個參與者的活動,必須建立在互利的基礎上。這樣,每個人的積極性和參與熱情才能夠持續,市場經濟才能有序健康發展。如果只有部分人得利,另一部分人的利益受損,經濟活動也就難以持續健康發展。所謂人人為我、我為人人,正是市場經濟的內在要求。因而,參與經濟活動的主體,無論是有意識或無意識,在實際的經濟活動中,都必須遵循互利原則,這是經濟活動得以持續健康發展的保證。
效率。市場經濟講究效率,而效率是已形成的勞動成果或貨幣的體現。那種雖然花費了大量勞動時間,占用了大量生產要素,卻沒有形成有效勞動成果的經濟活動,不會得到社會認可。因而,市場經濟要求敬業,創造有效勞動。
西方市場經濟從獨立生產者相互依存和相互制約的整體關系上,提出了市場經濟的道德要求,即:相互尊重、平等互利、誠實守信及公平競爭等等。基于這種道德要求所形成的行為規范,成為不同于政府與市場的、調節市場、調節資源分配的力量。西方市場經濟道德的進步性在于:在人的獨立性基礎上形成的主體利益意識、自主自立意識、競爭意識和開拓創新精神,促進了人的個性、能力的自由和多方面的發展,從而極大促進了社會生產力的發展。
三、西方市場經濟對道德提升的局限性
1. 西方市場經濟條件下道德形成的局限。首先,市場經濟作為“看不見的手”本身并不能分辨善惡,市場可以容納各種各樣對整個社會來說極不道德的交易,如開設賭場、賣淫等等,這些完全可以和自由、平等、所有權和邊沁的原則相吻合。因為市場經濟本身并不能規定什么樣的人、什么樣的東西可以或不可以在市場上進行交易,雙方自愿交換,平等互利,絲毫不和市場經濟原則相悖。同樣,一些人把名譽、良心、權力和官位等當作商品與金錢進行交易,只要占有者愿意,都可以同貨幣相交換而商品化。
其次,西方市場經濟的互利原則,實際是各方無意識的一種結果,是各方“自私”利益相互制約的結果,是“看不見的手”達到社會經濟的“自然平衡”。但問題是,市場經濟本身不存在產生利他占主導地位的道德機制。等價交換和平等互利原則是在力量對比和利益爭奪的競爭中得到貫徹的,雖然市場機制和法制的完善能夠有效抑制過度的利己行為,但不可能消除產生過度利己行為的可能性。
最后,西方市場經濟本身也不會自動產生自覺維護社會整體利益的道德意識。主要靠驅動個體利益運行的市場經濟機制,不會自動產生為社會整體利益著想的道德意識。因此,要使市場經濟的發展能夠維護社會整體利益,客觀上需要有凌駕于市場之上的社會力量——國家和社會組織——的介入,來調節市場個體利益的交換,把保障整體利益的成本降到最低。這說明,市場經濟道德本身需要借助國家和社會的法律、行政、教育和規范的力量來維護。
2. 西方市場經濟對道德調節的影響。市場經濟具有內在本然的道德性質——即它們本身具有人類善的積極價值,但是,在西方市場經濟條件下,人類善的積極價值,在很大程度上不能得到充分展示。
一是自利行為難以得到較為完善的法律體制的制約。西方市場經濟條件下,承認、尊重并鼓勵個人的自利行為,因為正是個人的自利行為,通過“看不見的手”可以推動人類整體福利的提高。但個人的自利行為必須建立在一定規則和秩序基礎上。市場經濟的規則基礎就是國家的法治。市場經濟只有建立在法治基礎上,“看不見的手”才能正常發揮作用。但資本主義制度本身是為少數人服務的,必然影響市場經濟善的倫理價值的發揮。
二是資本主義市場經濟難以自發做到起點公平。理想化的完善的市場經濟,要求市場經濟的參與者,具有真正意義上的起點公平,這樣才能保證競爭是公平的。如果起點不公平,也就難以保證公平競爭。即使是目前最為成熟的西方市場經濟國家,其規則和秩序也不足以給予社會完全的起點公平和完全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
(作者: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研究會副會長、北京社會主義學院副院長、研究員)
責任編輯:王農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