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海萍,杭國珍,蔣 燕
(武警浙江省總隊嘉興醫院,浙江嘉興 314000)
冠心病是當今威脅人類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尤其老年人發病率更高。隨著醫療技術的發展,冠心病患者在突發急性心臟事件后,選擇經皮冠狀 動 脈 介 入(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等治療手段挽救生命,死亡率已明顯降低。但隨之出現的另一個問題困擾著眾多老年患者,就是PCI術后的生活質量和冠脈再狹窄問題。多項研究[1-3]證明,PCI術后的患者是適合心臟康復的對象,運動療法是心臟康復的核心,PCI術后患者經心臟康復治療后可顯著改善心功能,減少心肌耗氧量。2010年6月至2013年6月,本院心內科對PCI術后患者進行康復運動干預,取得較好效果,現報告如下。
1.1 對象 納入標準:在本院住院治療的冠心病患者;經股動脈成功行經皮冠狀動脈腔內成形術(PTCA)+支架植入術后患者;年齡60~79歲;知曉本研究目的,自愿參加本研究,并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康復運動禁忌證[4]者。符合納入標準的患者89例,其中穩定型心絞痛52例、不穩定型心絞痛19 例、陳舊性心肌梗死8 例、缺血性心肌病10例;合并原發性高血壓47 例、糖尿病11 例;靶血管分布在主冠狀動脈左主干54例、主冠狀動脈前降支59例、右冠狀動脈主干支39例、右冠狀動脈回旋支22例,共放支架124枚。將89位患者隨機電腦編號為1~89,按患者自愿的原則,52例患者進入康復治療組(觀察組),經與觀察組進行年齡、性別、病程、血管俠窄數目情況等指標配對,直至兩組患者以上指標相似(P>0.05),獲得對照組37例。兩組患者年齡、性別、病程、血管狹窄數目情況等一般資料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一般資料
1.2 康復運動方法
1.2.1 對照組 按常規進行健康教育、出院指導和隨訪等康復治療。
1.2.2 觀察組 在對照組基礎上,分3個階段對患者進行康復運動[4],共6個月。
1.2.2.1 第1階段 即住院期康復,為PCI后第2天~1月,根據個體運動處方在運動治療室進行康復運動。康復運動步驟為熱身運動:低強度運動10~15min,使肌肉、關節、心血管系統為運動作好準備;運動鍛煉:運動方式有步行、蹬功率自行車、舉啞鈴、關節伸展運動、8式或24式太極拳、登高、簡單運動體操等,強度從最大耗氧量的60%開始,以后根據個體差異每2周修改運動處方,逐漸增加運動量,至80%最大耗氧量時不再增加,維持該運動量;恢復運動:最后作恢復放松運動5~10min。每次運動時間30~45min,每周鍛煉4~5次。在進行康復運動前、后5min監測患者血壓、心率;運動中全程心電監護,密切觀察心律、心率、血壓、疲勞程度并記錄,運動強度以稍累、微汗為宜。
1.2.2.2 第2 階段 出院后恢復初期康復,為PCI后1~3月。進行有節律的低強度運動:慢速上下樓梯,4~8min/次,1~2次/d;緩慢進行肢體活動,6~10min/次,2~4次/d,運動強度以稍累、稍有胸悶為宜。告知患者若出現典型心絞痛、疲勞、胸悶、氣促等不適終止康復活動,待癥狀緩解后逐步恢復康復活動,每周2次定期隨訪,隨訪方式為電話詢問、門診復診、護士上門指導,根據具體情況做出調整。
1.2.2.3 第3階段 出院后恢復期康復至維持期康復,為PCI后4~6月。選擇快走、慢跑、爬山、游泳等運動,有條件者運動時佩戴POLAR 心率表實時監護,運動量心率60~100次/min,不引起明顯胸悶、氣促、頭暈、乏力為宜,保證康復運動安全性。每月到醫院門診復診,進行血液生化檢測、檢查心電圖并作運動平板運動試驗,記錄靜息及運動時心律、心率、血壓、總運動時間、運動至ST 段壓低1mm 時間、運動至心絞痛出現時間、最大ST段壓低幅度等,根據具體情況調整運動量,幫助矯正冠心病危險因素,包括飲食、心理、情緒等,幫助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
1.3 評價指標與方法
1.3.1 評價指標 采用WHOQOL-100量表[5]評估康復運動對老年冠心病介入治療后患者生活質量的影響。WHOQOL-100量表包含個體的生理、心理、獨立性、社會關系、環境、精神支柱6領域及總體健康生存質量和自我總評,6領域調查問題分24個方面,每個方面4 個條目分別從強度、頻率、能力、評價4項反映同一特質,另外還包括4個有關總體健康狀況和生存質量的問題,共100個條目,按量表計分方法[5]統計分值,標化為100分,分值越高表示生存質量越好。
1.3.2 評價方法 由經過培訓的工作人員對兩組患者在入院初始及6個月后進行WHOQOL-100量表調查,由患者獨立作答,有困難者由工作人員用統一標準語進行解釋,并代為記錄。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1.5版統計軟件包進行數據統計處理,參數均以±s)表示。所得數據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觀察指標間作相關分析,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兩組患者治療前及康復運動6月后WHOQOL-100量表評分比較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治療前及康復運動6月后WHOQOL-100量表評分比較(s) 分

表2 兩組患者治療前及康復運動6月后WHOQOL-100量表評分比較(s) 分
注:1)為康復運動前后組內比較,P<0.05;2)為康復運動后組間比較,P<0.05;
內 容 觀察組(n=52)治療前 治療后對照組(n=37)治療前 治療后生理領域 49.1±10.9 64.9±11.41)2)48.3±14.2 51.3±13.7心理領域 52.7±10.2 67.9±10.61) 51.5±12.3 58.3±11.9獨 立 性 40.0±16.9 54.9±18.31) 41.6±15.8 47.6±17.1社會關系 65.3± 8.9 67.9±10.1 65.9± 7.9 61.9± 8.2環境領域 68.8± 7.9 71.7± 8.9 67.3± 7.4 68.0± 7.1精神支柱 37.8±14.3 49.6±17.91) 38.1±13.3 41.3±15.8總體健康 50.1± 8.8 70.6± 9.41)2) 51.2± 9.6 54.2±12.5自我總評 60.4± 5.9 85.0± 6.21)2) 60.1± 7.8 68.0± 6.71)
3.1 康復運動可提高老年冠心病患者PCI后生活質量 生活質量主要指患者的舒適程度及主觀感受和對生活的滿意程度,其內涵涉及疾病及接受各種診斷治療護理對患者生活的綜合影響[5]。張曉云等[2]報道PCI后長期臥床可引起活動能力下降,循環血容量降低及肌肉收縮力降低,甚至容易引起血栓、栓塞和情緒異常。許紅等[3]報道PCI后應嚴格控制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及戒煙、減輕體重和增加運動有利于預防血管再狹窄,康復運動對患者體重減輕、降血脂、控制血壓方面均有明顯效果。通過心臟康復運動,對患者進行定期針對性的教育,有利于冠心病患者危險因素的控制,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6],促進心臟側枝循環形成,增加冠脈血流,使心肌收縮力相應提高。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患者PCI后經6 個月的康復運動治療后生理領域、心理領域、獨立性、精神支柱、總體健康和自我總評分值均高于康復運動前,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而對照組僅自我總評一項前后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觀察組康復運動6月后生理領域、總體健康、自我總評評分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提示老年冠心病PCI后患者經過專業指導的康復運動干預能改善患者生活質量,尤其總體健康狀況和自我感覺健康狀況明顯好轉。
3.2 本研究局限性 本研究可能因研究樣本和研究時間太短等因素,康復治療6月后在心理領域、獨立性、社會關系、環境領域、精神支柱評分雖高于對照組,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需要在今后的工作和研究中繼續收集更多的數據和關于PCI后的康復運動的經驗,更好地指導患者科學、合理的康復運動,讓更多的患者對疾病康復有正確的認識,幫助患者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提高生活質量。
[1]湯鴻鷹,吳玲曉,曹雪.綜合康復護理干預對老年冠心病冠狀動脈介入治療后患者生活質量的影響[J].護理與康復,2012,11(3):211-213.
[2]張曉云,周秀華,庹焱,等.康復運動對冠心病患者PTCA術后一周心功能的影響[J].心血管康復醫學雜志,2004,13(6):515-517.
[3]許紅,葉向紅,鄭新玲,等.冠心病患者經皮冠狀動脈介入治療后的遵醫行為及對策[J].護理與康復,2010,9(10):838-839.
[4]卓大宏,丁伯坦,馬洪路,等.中國康復醫學[M].北京:華夏出版社,2003:545-546.
[5]郝元濤,方積乾.世界衛生組織生存質量測定量表中文版介紹及其使用說明[J].現代康復,2000,4(8):1127-1129.
[6]周娟華.冠心病介入術后專職隨訪管理[J].護理與康復,2007,6(7):493-4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