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印度班加羅爾市,隨著醫療體制改革,醫院管理層開始鼓勵醫生通過多做手術創收,讓患者叫苦不迭。印度媒體將這種醫療亂象精辟地總結為“切得多,掙得多”。“沒完沒了的掃描、檢測已成過去時”。印度《班加羅爾鏡報》(以下簡稱為《鏡報》)22日報道稱,班加羅爾市的醫院開始進行一系列管理制度改革,雖然對此前醫生“不論業績好壞都能拿錢”的情況起到一定遏制作用,但如今即便是資深醫師,若不積極參與手術也會落到沒薪水的下場。在這種大趨勢下,“亂做手術”的現象開始在班加羅爾的醫院層出不窮。患者紛紛反映,明明沒有手術的必要,他們也會被推到手術室挨上幾刀。甚至當患者不具備手術條件時,醫生也要“創造條件”進行手術。《鏡報》舉例稱,一名年過七旬的老人因膝蓋疼痛尋醫問診,前后診斷7次后,所有醫生都建議他接受膝蓋關節更換手術,該項手術費用高達50萬印度盧比(約合5萬元人民幣)。老人又咨詢另一位骨科專家后得知,他的病只需接受常規物理治療即可得到緩解。新規定不僅讓更多患者“被手術”,醫生們也壓力重重。一些醫院的主治醫生被迫在一個月內完成數百例手術。知情人士透露稱:“如果醫生每月能完成300至400例手術,會掙更多的錢。否則就得卷鋪蓋走人。”還有的醫院通過與醫生“合作”的方式,刺激醫生做手術的意愿。報道稱,醫生可以從一例費用為4萬盧比的手術中得到6000盧比的分成。《鏡報》稱,“這讓醫生更有動力揮舞起手術刀”。對這種亂象,印度媒體慨嘆道:“當醫生變成‘業務員,對患者造成的后果不可想象。”《鏡報》透露稱,在印度個別醫院里,手術死亡率已遠超國際標準。▲ (劉皓然)
環球時報2014-07-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