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駐美國特派記者 吳成良美國國際貿易委員會22日初步裁定,自中國進口的乘用車和輕型卡車輪胎對美國產業造成實質性損害。基于這一肯定性裁決,美國商務部將繼續對中國輪胎展開反傾銷和反補貼(簡稱“雙反”)調查。這是繼2009年輪胎特保案之后,美國對中國輪胎采取的又一貿易救濟措施。不過,包括美國輪胎產業協會在內的美國行業協會和商業團體對這一貿易保護主義舉措紛紛表示反對。根據美國鋼鐵工人聯合會和另一家勞工組織申請,美國商務部15日宣布對從中國進口的乘用車和輕型卡車輪胎產品發起“雙反”調查。調查或致美國政府再度對中國出口到美國市場的此類產品征收懲罰性關稅。根據美方公布的日程,美國商務部預計將于8月27日和11月10日前后分別公布反補貼和反傾銷初裁結果。這不是美國第一次將貿易制裁大棒揮向中國輪胎產業。2009年,同樣是根據美國鋼鐵工人聯合會申請,美國對中國輪胎發起特保調查,當年9月11日美國總統奧巴馬宣布對中國輪胎開征為期3年的懲罰性關稅。輪胎特保案對中國輪胎行業造成嚴重影響,美國美中貿易全國委員會、彼得森國際經濟研究所等機構的報告均表明,這一貿易保護主義舉措是典型的損人不利己行為。數據顯示,中國出口美國的主要是中低端輪胎,美國本土廠商不生產同類產品,并不存在與中國產品的直接競爭,因此,特保關稅對美國本土輪胎產業并無助益,卻讓美國消費者和零售業遭受巨大損失。在2009年就明確反對對中國輪胎采取限制措施的美國輪胎產業協會,6月25日發表聲明,對當月早些時候美國鋼鐵工人聯合會申請“雙反”調查明確表示反對。該協會說,來自中國的平價輪胎,通常是美國低收入車主的選擇。該協會要求美國國際貿易委員會捍衛自由貿易,拒絕美國鋼鐵工人聯合會的保護主義要求。中國商務部貿易救濟局負責人7月18日發表談話稱,在申請人資格存在嚴重瑕疵,美國國內輪胎企業不支持立案,相關產業組織反對立案的情況下,美方仍然對上述產品發起雙反調查,違反了世界貿易組織規則和美國國內法。22日當天,美國國際貿易委員會還發布兩項反傾銷“日落”復審裁決,分別涉及中國的鋼制螺桿和可鍛鑄鐵管附件。該委員會均裁定,繼續維持對相關產品的反傾銷關稅。日落復審是征收反傾銷稅5年期滿后進行的行政復審,決定反傾銷繼續生效、延伸并提高稅率,還是終止。美國彼得森國際經濟研究所高級研究員杰弗里·肖特對《環球時報》表示,貿易摩擦通常與經濟周期有關,案件數量往往隨著經濟的惡化而上升。鑒于今年美國經濟預計會有適度增長,預期美國針對中國產品的貿易訴訟案件不會大量增加。但如果中美雙邊磋商不能解決一些政策和實踐上的分歧,那么美國可能對中國發起新的貿易救濟調查或在WTO對中國發起訴訟。在分析針對中國的貿易訴訟案頻發的原因時,美國斯圖爾特·斯圖爾特律師事務所執行合伙人特倫斯·斯圖爾特律師對《環球時報》表示,主要歸因于中國出口快速增長,中國一些出口產品定價較低,中國經濟體制和其他國家差異,以及外國因從中國進口增長而出現的企業破產和失業問題。他建議,一旦遭遇貿易調查,中國企業應積極應訴。“在美國,是否發起貿易救濟調查,取決于國內產業和其工人。政府被賦予進行調查和裁決的使命。在這樣的體系中,所有的利益攸關方——國內廠商、進口商、外國廠商,都應該在允許的范圍內參與調查。如果不參與,裁決者將沒有正確的信息來做出決定。”▲
環球時報2014-07-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