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易春華
摘 要:英語教師兼職班主任,在實際教學中要善于挖掘學習內容中深層次的感情因素,充分發揮知識中特有的教育力量,從教材的特點和性質出發,將德育有機地滲透進教育的每個環節。從英語教師兼任班主任的角色定位、德育和專業教育相結合的教學特色以及促進學生學習的專業性指導各個方面,探討德育和智育的有機統一。
關鍵詞:英語教師;班主任;德育
班主任是班級事務組織者,是學生成長的引領者,是校領導、科任教師和家長、學生之間的橋梁,也是家庭、社會、學校之間的溝通紐帶,擔負著提高學生全面發展的重要責任。在學生群體中,班主任有著其他教師難以比擬的親切感和威信。一般班主任從事教學的學科,學生學習積極性高,成績都比較好。本文就英語教師擔任兼職班主任進行分析和研究,期望能夠對提高教學成績做出一些貢獻。
一、英語教師兼任班主任教學的角色定位
1.英語教師自身的魅力
教師的感染力、影響力和吸引力使學生對之產生的依賴和積極感情就是教師魅力。學生表達這種情感的方式是崇拜、欽佩、喜歡,并希望未來自己成為班主任這樣的人。英語教師在教育過程中的“言傳身教”特別重要,只有具有深厚的知識、超人才情、高尚師德的教師,才會給學生樹立起博愛、公正的形象,并以此感染、引導、教育學生,進而讓自己的班級朝氣蓬勃,團結向上。
2.英語教師兼任班主任的主要職責
兼職是相對于專職而言,是具有雙重責任、雙重身份的教師別稱。此稱謂賦予兼職教師更多的是以言傳身教的方式對學生進行潛移默化影響的先決條件。英語教師兼職班主任不但要承擔專業教學,還要管理班級日常工作。兼職教師的界定是比較模糊的,要求教師要用專業素質成為學生的楷模,幫助學生樹立正確協作意識和人生觀,是英語兼職班主任的職責和努力目標。
3.將育人教書進行完美結合
課堂是進行素質教育的平臺,英語教師要教學理論和實際運用結合在一起,將教材中蘊含的德育因素整合出來,運用各種靈活的方法和策略,在傳授課本知識的同時培養學生的道德,讓教學工作在學生求美、求善、求真的探索過程中得到發展和進步。
二、突出專業與德育結合的特色教學
班主任既是專業課教師又是班級的組織者、教育者和管理者,只有將德育和智育結合起來,才能將學生培養成為心理、道德、法紀、思想、政治等方面全面發展的人才。首先在教育中樹立正確的學習觀。學生最重要的任務就是學習,因為學習環境和學習方式變化,一些學生難以適應,英語教師兼職班主任就要在教學過程中培養學生構建正確的學習態度和學習目標,讓學生將社會責任和自己未來聯系起來。其次,對學生創造性教育要給予一定重視。創造力是科學生產的第一動力,沒有創造力的民族沒有未來可言。同樣培養學生創造力是教師的重要任務。用創造性思維推動學生發揮學習主動性和積極性。再次,教育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人格高尚和道德修養良好是人在社會立足的基礎,在教育中,兼職班主任要培養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進而成為一個具有高尚品質的人。最后培養學生愛國主義情懷。每個學生都應該具有愛國主義情懷,學生在學習英語過程中接受的是西方文化,構建愛國主義感情是特別重要的,這其中英語兼職班主任有著重要的責任。
三、促進學生學習的專業性指導
英語教師兼職班主任工作首先要做好學生人生的導師。現在社會呈多元化發展,班主任不僅具有管理班級的作用,還是學生在未來人生道理上的引導者;班主任不僅對學生在生活上遇見的困難予以幫助,還要解決他們在思想上的疑惑。根據學生的特點,及時對班主任的工作方式和角色進行定位,達到令人滿意的育人效果。其次是學生英語專業的導師。英語專業教師在求學期間也會遇見現在學生一樣的困惑,戰勝疑惑之后會總結出一些經驗和感悟,教師要將自己學習經歷和學生進行分享,這能夠解開很多學生在學習中遇見的困難。利用專業優勢,給學生布置寫作、語法、口語、聽力等作業。幫助學生端正態度,為進一步學習打下良好基礎,培養起學習的積極性和專業精神,對學習中的弊端進行克服。根據學生特點,為他們制訂出科學、詳細的規劃,并對他們的學習進行指導。英語教師兼職班主任要幫助學生明確學習的重要性和學習目標,用專業方式促進學習效率,鼓勵學生之間互助和友愛,在學生中間開展良性競爭活動,增加他們學習的積極性和班級的凝聚力,構建良好的班風、積極學習的態度以及和諧的班級環境。
總之,英語教師在實際教學過程中要運用兼職班主任這個角色加深英語教學,利用雙重角色將英語教育融入班主任的工作過程中,并根據時機不同進行兩種角色的利用和轉化,將兩種關系進行協調,讓學生在具有親和力的環境中感受學習的快樂,讓英語教學成為充滿趣味、充滿活力、充滿吸引力的課程。
參考文獻:
[1]馬云飛.淺談英語專業教師兼任班主任工作[J].教育教學論壇,2012(08).
[2]黃安紅.淺談班主任工作英語化,英語教學班主任化[J].中國科教創新導刊,2012(36).
[3]趙偉寧.淺談高職院校英語專業班主任管理工作[J].遼寧師專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06).
編輯 王團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