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報駐德國、比利時、美國特約特派記者 青木 任彥 丁雨晴圖片說明:7月23日,巴黎,示威者抗議以色列在加沙的軍事行動。“巴以沖突正‘宣泄在眾多歐洲城市的大街小巷”。近年來在歐洲演化為暴力行為的反猶情緒,通常都與巴以沖突有關。連日來,加沙沖突已導致歐洲多個城市出現反以示威甚至騷亂。巴以問題被稱為“世紀難題”,幾十年來曾引發無數次戰火。從歷史看,巴以沖突根源在歐洲,但歐洲卻一直沒能在調解巴以沖突中扮演有力角色。有分析稱,歐洲國家在巴以沖突上有不同考慮,而中東問題的復雜也讓歐盟很難有大的舉動。 “歐洲出現反猶潮”據法新社24日報道,在中東參與調停的美國國務卿克里已從耶路撒冷和拉姆安拉返回開羅,隨后美國航空公司取消停飛以色列的禁令。24日,歐洲航空安全局也取消停飛特拉維夫的警報。克里表示,爭取巴以停火的斡旋取得進展。不過,有當地緊急救護組織稱,在加沙南部汗尤尼斯附近地區,以色列24日的炮火又導致7名巴勒斯坦人喪生。 巴以激烈沖突“連累”到歐洲社會。《紐約時報》稱,隨著數以千計支持巴勒斯坦的抗議者將以色列描述為入侵者并尋求在國際上孤立以色列,以色列和哈馬斯武裝人員之間的沖突正“宣泄”在眾多歐洲城市的大街小巷。在歐洲擁有最大穆斯林和猶太人口的法國,已成為親阿拉伯人士發泄對以色列怒火的“爆發點”。據法國《費加羅報》報道,上周末,巴黎巴拜斯街區和郊區城市薩塞勒發生反以游行,并出現暴力。在有“小耶路撒冷”之稱的薩塞勒,游行甚至演變為與警方的街頭對抗、焚燒汽車以及打砸猶太人店鋪的行為。法國總理瓦爾斯明確表示,“這就是反猶主義和種族主義”。有右翼政黨人士公開指責說,“(這些人是)為非作歹的暴徒”,“是在向法蘭西共和國挑戰”。 23日晚,約2萬名支持巴勒斯坦的人士再次聚集巴黎街頭,事前巴黎當局高度戒備。巴黎警方24日稱,抗議活動和平結束,但23日晚,巴黎一家餐廳出現反猶事件,16人被逮捕。在德國,自以色列和哈馬斯爆發沖突以來,各地抗議以色列的示威者經常高喊反猶口號。本周一晚間,示威者在柏林與警方發生沖突,13人被拘捕。據報道,德國城市埃森也有14人因涉嫌策劃襲擊猶太教堂而被捕。英國《每日郵報》稱,巴勒斯坦的支持者到以色列駐英國大使館前抗議,人們越來越擔心某些抗議的反猶本質。一名抗議者的標語牌就將以色列總理和希特勒稱作“軍中兄弟”,一些在英國生活的猶太人則擔心事態失控。 “歐洲出現反猶潮”,德國《時代周報》稱,連日來歐洲多國頻發敵視猶太人的抗議活動。7月22日,德、法、意三國外長共同譴責在歐洲多個大城市發生的敵視猶太人的示威活動。巴以問題有些“敏感”巴以問題在歐洲有著特殊的“敏感”。英國小說家、記者希恩·托馬斯在《每日電訊報》上寫道,每次巴以沖突,真相都“首當其沖”。“與許多人一樣,我對巴以問題的看法分為截然不同的兩極。一方面,以色列的英勇和頑強令我肅然起敬,但多年來,我卻看到一個不同的以色列。正如歷史學家所說,占領行為通常侵蝕并使占領者變得野蠻。”希恩說,過去幾周,包括歌壇天后蕾哈娜和NBA巨星霍華德在內的許多名人都曾“犯錯”:發出主題標簽為“解放巴勒斯坦”的帖子后,迅速刪除。CNN英籍女記者瑪格納貼出“就在炸彈落向加沙時,以色列人在斯德洛特山上喝彩并威脅摧毀我們的汽車……人渣。”瑪格納也迅速刪除該貼,并被派往莫斯科。“我迷惑不解:或許,一遇到巴以問題,就不準一些人表達真實感受,也不允許某些記者告訴人們所有的真相”。德國《明鏡》周刊創辦人兼出版人魯道爾夫·奧格斯坦之子小奧格斯坦說,作為德國人,對以色列須謹言慎行,他不能像瑞士人或西班牙人那樣去寫以色列;但作為一名記者,必須求真務實。據德國《世界報》報道,德國外長近日表示,“我們必須最終找到一條阻止巴以暴力升級的出路”,“現在不能達成停火,主要原因是在極端組織哈馬斯那一邊”。德國外長拒絕批評以色列。由于二戰的關系,德國對以色列的政策一直異常謹慎,鮮少批評以色列一方,以免被套上反猶主義。不過,近年來,隨著德國已經逐漸走出二戰的困擾,對巴以沖突也更辯證地看待。德國電視二臺的最新調查顯示,18%的受訪者認為,目前的沖突更多責任在以色列;9%的人認為在巴勒斯坦人;73%認為很難評估。 法國社會對巴以沖突的看法也在兩極化。歐洲對外關系委員會網站21日的一篇文章稱,直到1967年中東戰爭,法國還支持猶太復國運動并記得大屠殺。但80年代黎巴嫩內戰和以色列入侵黎巴嫩期間的一系列人質危機、暗殺和襲擊活動,令法國人感到震驚并引發多起針對猶太人的暴力事件,此后逐漸演化為法國社會穆斯林與猶太人的斗爭。7月22日,歐盟國家外長在布魯塞爾舉行會議,會后發表聯合公報稱,“以色列采取軍事手段是正當防衛”,同時“譴責”以色列的軍事行動。“歐洲觀察家”網站發表題為“歐盟為以色列對加沙入侵辯護”的文章,認為歐盟雖然譴責以色列的軍事行動,但并不反對其根本立場和所采用的手段,只是感覺其軍事行動的后果讓自己“震驚”。相比之下,歐盟對哈馬斯的譴責則要嚴厲得多。比利時一名中東問題專家對《環球時報》記者說,雖然公報對巴以雙方都“譴責”,但分量不同,對以色列更像一種嚴厲批評,像老師對學生的教育,規勸意味更多;而對巴勒斯坦,則明顯是指責和批判。“不過,從歷史看,歐盟對以色列的批評是一種進步的表現。”“歐洲處于巴以沖突的困惑中”有西方學者認為,歐洲的中東政策一直處于矛盾狀態:一邊是歐洲大陸同中東在地理上的鄰近、歷史上的緊密聯系以及得天獨厚的貿易聯系;另一邊是同美國在意識形態和戰略上所結成的聯盟。結果,20世紀90 年代前的大多數時間里,西歐未能在中東扮演和平締造者的重要角色,而是表現中庸,甚至滿足于通過多邊途徑參與涉及經濟、環境、難民、水資源等全球性事務中。土耳其《世界公報》網站7月24日稱,巴勒斯坦問題始于1917年英國的《貝爾福宣言》。宣言承諾在巴勒斯坦地區為猶太人建一個家園,允許歐洲的猶太人大批移民到巴勒斯坦,原先在此居住的阿拉伯人被迫流散,這成為1948年以色列建國后中東地區長期動亂的一個根源。作為始作俑者,1947年英國政府將巴勒斯坦問題提交聯合國后,為避免這一問題對它與阿拉伯世界關系造成進一步破壞,英國開始推行消極中立政策。如今,英國在巴以問題上仍涉入較少,常常顯露出讓他國帶頭、自己中立的態度。歐盟內部,各國態度也不盡相同。2009年初以色列進攻加沙地帶,時任歐盟輪值主席國捷克認為,以軍襲擊行動為防御性,但前任輪值主席國法國卻發表聲明譴責以軍,英國官員則表示:“(捷克的聲明)并不代表英國的立場”。有分析稱,在以色列看來,法國嚴重偏向阿拉伯國家。其他國家如愛爾蘭,由于有過殖民地經歷等歷史,對巴勒斯坦問題表現出很大敏感性,但現在表現得更加中立。荷蘭被認為傳統上持親以立場,希臘和瑞典較親阿拉伯,奧地利和波蘭同德國對猶太人的敏感性相似。 整體看,歐盟的政策沒有對以色列產生太大壓力,反而顯得過于“獎賞”。而以色列把歐盟的“寵愛”視為理所當然。以色列資深記者阿基瓦·埃爾德曾寫道,“以色列沒有把歐盟當回事,不斷忽視它,甚至羞辱它。”2012年,時任以色列外交部發言人巴默公開表示,歐盟的聲音就是“令人討厭的背景噪音”。去年,歐洲學院的學者迪米特里斯·波利斯出版了一本書,名為《歐盟與被占領巴勒斯坦領土:沒有國家的國家建設》。該書對歐盟的巴以政策進行了梳理,認為長期以來歐盟在巴以問題上只是充當以色列的“傳聲筒”。不過,這一局面已有所改變。去年7月,歐盟通過一份針對巴以問題的政策指令,規定只有1967年之前確定的以色列邊界之內的以色列企業才有資格獲得歐盟的資金援助。該指令全面指導歐盟與以色列的關系發展,涉及科技、經濟、文化、體育和學術合作等。該指令意味著歐盟想在巴以問題上改變玩平衡的戰略取向。 有分析稱,對以色列,歐盟不像美國那樣有影響力。此外,由于法、德、英等國有大量穆斯林移民,歐盟在選擇中東政策上小心謹慎,以免中東矛盾擴散到歐洲。“歐洲處于巴以沖突的困惑中”,德國《法蘭克福評論報》稱,歐洲試圖找到一個平衡立場。德國新聞電視臺稱,歐盟一直參與所謂“四重奏”,即與美、俄、聯合國在2002年組成的調解小組。歐盟同情巴勒斯坦,希望與其建立“特殊伙伴關系”。但巴以沖突的復雜性讓其很難有大的舉動。除了警告的話,目前還不可能有其他舉措。▲
環球時報2014-07-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