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甲午戰爭爆發120周年。那場戰爭被普遍看成是中國近代歷史的一個拐點,清朝海軍強大的幻象、洋務運動帶給國家的希望,或者說整個所謂的“自強”運動,到甲午戰爭這里畫上了句號。中國不僅輸給了西洋,連瞧不起的東洋小國日本也打不過,悠久歷史所支持的中國人心理優勢的慣性也戛然而止。甲午戰爭的完敗和割地賠款強烈刺激了中國社會,人們開始領悟中國的落后是全面的,變法的呼聲從此變得響亮起來。即使戊戌變法后來失敗了,慈禧太后也開始奉行“新政”,但各種補救措施都已無法挽回清朝政權的崩潰。甲午戰爭還是東亞地緣政治格局徹底改寫的分水嶺,日本從此在東亞“一強”為大。甲午戰爭后的東亞力量對比形勢持續了很久,直到最近一些年才再次變化。可以說,在有了一百多年的混亂之后,這一對比現在終于向它的傳統格局逐漸回歸。客觀而言,汲取甲午戰爭的教訓和經驗,不是件容易的事,中日做得都不太好。中國此后經歷了半個多世紀的戰爭和社會動蕩,國家發展才慢慢上路。日本因甲午戰爭的勝利極度膨脹,對外擴張一發而不可收,它終于在二次大戰后期遭到世界大國的聯合打擊,回歸了一個島國的原形。中國這一百多年的風雨,應當說都與甲午戰爭有關,但我們的全部見識都用來消化那個歷史拐點,仍談不上寬裕。如何看中國今天的歷史及現實地緣政治方位,什么是甲午戰爭對我們今天“最有意義的教訓”,中國社會內部有諸多爭論,共識基本談不上。中國有可能遭遇新的“甲午戰爭”嗎?這個問題被不少人提出。歷史當然不可能有簡單的復制,但中國社會仍然面對諸多不確定性。至于它們的性質都是什么,中國人的戰略自信又基于什么,輿論同樣莫衷一是。拿甲午戰爭或者一戰(今年是100周年)前的歷史環境套今天中國的境遇,總體來說是幼稚的。人類的政治和社會結構發生了如此深刻的變化,事物的運行邏輯亦有所不同。甲午戰爭告訴了我們突變的可能性,但我們無法破解、總結國家風險的真實密碼。今天的特點是,中國在崛起,但擾亂中國崛起的內外因素很多。甲午一戰的敗績就摧毀了清朝,但之后世界上有過很多國家走出局部戰爭受挫陰影的例子。如今中國的強勁發展增加了國家的力量,但也釋放了大量問題。這些正負元素相互抵消后,國家究竟得到的是什么,是增加了全社會的承受力,還是變得更脆弱了,這樣的思考很費神。日本列島仍在中國大陸的東北方向,但日本已經不在決定中國前途和命運的戰略位置上。美國在當年日本的位置上嗎?這樣問問題同樣很有趣。120年前的中國顯然缺少很多東西,但我們似乎最缺的是在遭遇重大挫折之后有條不紊推行改革的能力。國家在那之后以極端痛苦的方式摸索了幾十年,每一次的選擇都是通過流血對抗實現的,而且險些在日本的侵略之下亡國。消化這些沉痛教訓,思考很重要,但光靠思考又是遠遠不夠的。甲午戰爭為之后的中國展開了一張巨大的考卷,直到今天我們都在繼續回答。中國必須推進、完成已持續三十多年的改革,大大提高克服我國社會各種痼疾的效率。我們需要戰勝腐敗,建立社會公平與效率的穩定關系,讓歷代革命者都倍加推崇的民主在這個國家真正落地生根,等等。而所有這一切都不能再以社會動蕩的代價來換取。中國只有做到這些,我們才能說,甲午戰爭以及中國近代的歷次教訓得到了充分汲取。▲
環球時報2014-07-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