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交通職業技術學院 張銳
低碳經濟時代下的國內新能源汽車發展前景研究
青海交通職業技術學院 張銳
隨著我國經濟的飛速發展,人們的生活水平也逐漸提高,對于汽車的需求量也開始變多,我國早在2006年就已經趕超日本,汽車消費排名位居世界第二。但是,汽車虛高消費的水平也給我國的能源和經濟發展帶來一定的壓力。本文結合當今社會的低碳經濟時代背景,對我國新能源汽車產業的發展前景做出了簡要的探究。
低碳經濟 國內新能源 汽車發展
人類社會在飛速發展的同時,也帶來了一定的負面影響,能源和環境危機是社會發展的瓶頸,而我國的汽車產業只有結合當今時代發展的特點,制定出符合人類可持續發展理念的發展方式,才能在激烈的社會競爭中占據優勢,新能源產業是我國汽車產業發展的主要方向。
汽車產業的產生和發展在一定程度上給世界的石油消耗帶來了巨大的壓力,在能源消耗的同時也給環境造成了極大的污染,消耗的主要區域集中在交通方面,且交通產業對于石油的消耗量呈逐年增長的趨勢,根據權威調查顯示,國際石油消費中交通領域的消費占總消耗量的60%左右,到了本世紀20年代,石油需求和石油供給之間將出現巨大的缺口,導致石油供不應求的現象,石油之類的能源具有不可再生性。交通產業在發展過程中所排放的尾氣和其他污染物是造成溫室效應、霧霾以及其他環境污染的重要來源。隨著環保理念的發展和普及,對于交通能源動力系統的改革已顯得勢不可擋。全球的資源有限,各個國家只有制定了較為健康的汽車產業的發展理念,才能擺脫石油能源減少所帶來的種種壓力。世界各個國家的汽車工業只有發展新能源汽車產業,才能在一定程度上減少油價高漲和節能減排所帶來的種種壓力。
新能源汽車主要是指采用非常規的燃料作為汽車運行的動力來源,或者在汽車構造上采用新型的車載動力裝置,綜合汽車的驅動和動力控制,構成較為先進的技術原理,使生產的汽車具有新結構、新技術。我國現階段的新能源汽車包括純電動汽車、混合動力汽車、燃氣和氫發動機汽車、醇醚汽車以及燃料電池汽車等等,其能源汽車產業的發展理念主要遵循環保和節能的發展理念,逐步實現用新能源代替傳統的化石燃料,減少我國交通運輸產業對國外石油的依賴,解決能源需求和資源終將枯竭這對矛盾。新能源汽車所使用的能源不是柴油和汽油,而是國際社會上公認的具有環保的鋰電池,這種能源的使用避免了傳統汽車在啟動時產生的污染,具有較高的環保性,新能源汽車產業必將帶動汽車動力技術進行一場較大的變革,還會在一定程度上帶動整個汽車產業的優化升級,建立符合社會發展的戰略產業。2030年,我國的新能源汽車將會以燃料電池和生物燃料作為主要能源,根據目前的汽車產業發展形勢來看,它符合世界節能減排的發展理念要求,它是世界汽車產業發展的重要方向,也是實現交通能源轉型的重要途徑和促進新一輪經濟增長的突破點。
新能源汽車產業是發展低碳經濟的重要途徑,在國家相關政策的指引和鼓勵之下,世界的新能源汽車產業的發展速度也開始逐漸加快,一種全新的低排放動力汽車進入大規模集約化的發展階段,在當今競爭激烈的市場中占據主導地位。零排放的電動汽車的生產速度比原來計劃的時間提前了15年左右。新能源汽車產業是拉動未來世界經濟發展的重要動力,這對于我國世界的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來說既是機遇,又是挑戰。新能源汽車產業是低碳經濟的組成部分,通過開源節流的發展方式來緩解能源供需之間的矛盾,改善周圍環境,促進社會經濟朝著可持續的方向發展。新能源汽車產業涵蓋多個行業,并帶來千萬個就業機會,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一個國家的自主創新能力、科技發展水平和國際競爭力。通過動力電氣化、能源多元化和排放潔凈化的方式實現我國汽車產業發展方式的重大跨越,這樣的產業發展模式符合我國的綜合國情,同時也是我國汽車產業的發展方向,能夠在一定程度上緩解經濟發展給環境帶來的壓力,還能夠加強我國應對金融危機的能力,保持經濟發展速度和發展質量。低碳經濟環境下,我國的新能源汽車產業只有在可持續發展理念的指導之下,采取合適的發展方式,才能在國際汽車產業競爭中占據有利地位。
要想讓我國新能源汽車產業在未來的發展過程中依然占據汽車產業的有利地位,滿足可持續發展的理念要求,就要在綜合分析目前存在的種種問題的基礎之上采取有效的措施進行整治和管理。
我國現階段已經處于世界汽車生產大國的位置,但是,總體發展水平依然達不到世界強國的標準,在進行傳統汽車生產技術改革的同時,依然存在著較大的技術差距,總體而言,我國新能源汽車產業的核心技術在發展過程中缺乏競爭優勢,主要表現在電池系統集成技術、生產過程中對于成本和質量控制以及生產工藝方面相對于國外先進水平而言依然存在較大的差距,尤其是在電機、電池和電控等方面,還存在較大的技術缺失。導致我國汽車產業中的國產關鍵零件的質量與進口零件之間存在較大的差距,能源電池的使用壽命較短,而充電時間比較長。混合動力車作為我國新能源汽車產業中比較成熟的汽車,與一些發達國家的車型之間依然存在較大的差距。例如電動機驅動技術、整車控制技術、動力耦合技術、電池系統技術、變速器和發動機控制等方面在我國仍然沒有取得實質性的突破。要想實現我國新能源汽車中電動汽車的產業化發展,只有對于電池的功率密度、壽命和循環次數方面進行改進和調整。
新能源汽車與傳統的汽車相比,在使用功能上存在一定的優勢,但是購車成本也相對較大,國內私人汽車在行車方面不會存在較大的里程,因此,新能源汽車在短時間內很難在市場上得到推廣,在價格方面也難以形成自己的競爭優勢,雖然消費者在購買新能源汽車時,能夠享受國家發放的部分補貼,但是基礎購車成本較高,會給普通消費者帶來壓力。造成新能源汽車成本較高的主要原因有:新能源汽車在生產技術上還未完全成熟;生產批量比較小,很難實現生產成本的攤銷;作為一種新的市場產品,它需要較多的基礎設施作為產品鋪墊,需要建立充電站和加氫站,需要大量的服務網點和維修人員。所以,這些因素都在一定程度上造成成本價格比較高,市場接受程度比較低。
新能源汽車作為新型的產業,在我國出現和發展的時間較短,這就導致我國對于新能源汽車的基礎設施的配套不夠完善,只有建設較多的公共基礎設施,才能滿足我國新能源汽車的市場化和產業化的發展需求。我國針對新能源汽車的充電站和充電網絡的建設程度等因素都影響到我國新能源汽車產業在未來的發展。新能源汽車的技術標準不統一、不完善,因為各個汽車企業采用的生產技術和生產理念不同,就導致沒有統一的標準來對新能源汽車技術進行評價。而我國的相關政策和規定中對于新能源汽車的電池更換、電池尺寸、車載充電機和充電樁等一系列設備都沒有進行統一的標準設置,新能源汽車企業本身缺乏政策性的指引和技術標準的指導。我國的新能源汽車的人力資源和科研投入遠遠不能滿足其自身的發展需求,對于新能源汽車的研發經費的比例和總量的投入較低,多集中在試驗性的發展階段,對于基礎和應用研究方面的投入遠遠落后于發達國家的水平。我國新能源汽車的產業實力雖然有所提升,但是人力資源方面的建設依然沒有達到具體的要求,尤其是在管理和科技人才方面,都存在著較大的缺失。上面的種種現象都可能導致我國新能源汽車產業在未來的發展領域中出現種種困難,只有結合我國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的實際狀況,探討出一些實際的發展道路,才能促進我國新能源汽車產業的新發展和新突破。
在新能源汽車發展過程中,堅持雙手抓的發展理念,但是所有的發展方式和方法都要符合我國的基本國情。首先,對于傳統汽車技術的升級發展要做到高度重視,挖掘其中節能減排的潛力,為我國的新能源汽車產業的發展提供更多的理論依據。其次,還需要用高漲的熱情推動新能源汽車的產業化發展。這樣不僅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減少我國新能源汽車產業的發展風險,還能夠從實際經驗中獲得新的發展理念和發展方法。我國新能源汽車產業的發展不可能一直受制于其他國家的技術,只有在一邊學習的同時,發揮我國傳統汽車產業的技術優勢,才能保證我國新能源汽車產業的發展道路更加寬闊。
要想保證我國新能源汽車產業在未來的發展過程中占據一定的技術優勢,就要對其核心部件進行技術研發,政府和具體企業要建立獨立的自主知識產權,并進行產業化的發展,政府要全力支持各種技術開發,緊跟世界先進水平,加大科技研發力度,促進我國新能源汽車核心技術的研發和發展,提高我國在新能源汽車領域中的地位。
在汽車制造商和各個進行零部件生產的企業之間,要建立完善的協作與分工體系,形成有效的競爭與合作局面,雙方之間還需要有著“榮辱與共”的價值觀念,根據各自的優勢結成戰略聯盟,發展新能源汽車產業的同時,一定要對其零部件和整車之間的生產和開發進行協調,促進新能源汽車產業的可持續發展。
新能源汽車的主力軍是純電動汽車,但是純電動汽車的電池還有待進行改進和完善,目前在市場上廣為使用的是磷酸鐵鋰電池,這種電池雖然造價便宜,但是重量不輕,并且能耗不經濟。而重量輕、能源密度高的電池存在容易爆炸等安全隱患,較高的電池造價也不容易在市場進行推廣。要想解決電池問題和其他新能源汽車的能源使用問題,就要做好汽車換電站和充電站等基礎設施建設工作,所以,有關政府和企業要結合新能源汽車的實際發展狀況,對于能源補充站、公用充電站、維修設施以及其他交通配套設施進行建設,為我國新能源汽車產業在未來的發展中奠定良好的能源基礎。
對于新能源汽車產業的發展,還需要建立相對完善的技術檢測手段和標準,對于新能源汽車的實際生產進行檢測,防止出現種種質量問題。還需要加強我國的消費市場培育力度,對于居民的消費觀念要加強引導,政府有關部門要加大對新能源汽車產業的補貼力度,對消費者直接進行補貼惠及,刺激消費。
低碳經濟的社會環境下,我國汽車產業要想在國內外市場競爭中占據有利地位,就要實現新能源汽車全面發展的發展理念,保證從技術、資金和人才方面引導汽車技術的進步,政府有關部門在進行政策性引導的同時,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并對新能源汽車消費市場進行培育,引導我國的新能源汽車行業在未來發展過程中獲得更大的動力,從而促進我國汽車產業的全面發展。
[1]王秀杰,陳軼嵩,徐建全.我國新能源汽車產業化發展問題及對策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2(11).
[2]陳明燕.我國新能源汽車發展環境分析[J].價值工程,2012(1).
[3]田吉花.我國新能源汽車的應用與研究[J].科技創新與應用,2013(1).
F426.471
A
1005-5800(2014)05(a)-194-02
張銳(1968-),女,漢族,重慶人,青海交通職業技術學院,副教授,主要從事汽車運用工程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