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報駐俄羅斯特約記者 巴 斯正在生吃馴鹿肉的涅涅茨人和馴鹿。圖片說明:正在生吃馴鹿肉的涅涅茨人和馴鹿。北極圈內全年超過2/3的時間被冰雪覆蓋,在那里,生存是頭等大事。俄羅斯約有1/3的領土位于北極圈內,生活著薩米、涅涅茨、漢特、楚科奇等大約6萬少數族裔。因特殊的地理環境,當地人享用獨特的極地食物。《環球時報》記者走進極地人家,深入了解了他們簡單而營養豐富的飲食。對極地居民來說,吃食物的目的只有一個——活下去,頑強地活下去。很愛生吃鹿肉、鹿心涅涅茨人生活在俄羅斯西伯利亞地區,千百年來以養馴鹿為生。在北西伯利亞,記者走進一戶人家,沒想到的是,當問起“你家有多少頭鹿”時,他們卻說不知道或者我們從來不數。而養鹿人之間,更不會主動觸及這一心照不宣的敏感話題。因為馴鹿是當地人最重要的家產。對養鹿人來說,馴鹿是一切,是房子、車子,還是最珍貴的食物。在養鹿人楊娜家里,主人拿出剛剛烹制的鹿肉款待《環球時報》記者。烹調方法比較簡單,用水煮熟即食。吃的時候用刀切成小塊,蘸些辣根或者鹽,再配上面包就是一頓尋常的午飯。鹿肉十分緊致,吃起來很有嚼頭,嚼久了腮幫子甚感酸疼。鹿的脂肪也是寶貴的食材,它被熬成鹿油裝在碗里小心保存。吃面包的時候,蘸著鹿油。對于初次品嘗這些鹿肉食品的記者而言,簡直談不上是美味,不僅味道寡淡且十分油膩,是對心理的莫大挑戰。事實上,涅涅茨人的食物非常單一,生吃鹿肉、鹿心、鹿眼,喝鹿血至今仍是涅涅茨人的最愛。他們認為鮮肉與鮮血配以食鹽美妙無比,肉質自然純凈,甚至有藥用價值。一方水土養一方人,這樣的食物結構是涅涅茨人在極地零下三四十度得以生存的重要法寶。只有高熱量才能維持體能,生產勞作繁衍生息。冷凍生魚片毫無腥味馴鹿肉雖然是最重要的食物,但是由于飼養期漫長,加上受到自然條件和飼養技術的限制,因此北極地區的居民還必須找到其他食物作為補充。魚成為首選。在北極圈城市薩列哈爾德的民俗村里,記者品嘗到了當地最負盛名的北極食品“斯特羅卡尼納”,即冷凍生魚片。這是種高貴的食品,是當地人用來招待遠方來客的美味佳肴。做冷凍生魚片的主要是北白鮭、目荀白鮭、寬鼻白、北思科等魚類,其中北白鮭和目荀白鮭是生魚片的王者。漢特人的生魚片和日式生魚片的做法、吃法完全不一樣。魚被捕撈上來后被迅速冷凍起來,直至凍得如同木棍一般堅硬結實。吃前用鋒利的長刀削成長條,其手法與中國的刀削面頗有異曲同工之妙。刨好的魚肉呈現非常漂亮的白色,每一條魚肉長七八厘米不等,二三厘米寬,數毫米厚。為了保持良好的口感,每一份分量不大,否則在室溫下會融化。吃的時候,撒上點黑胡椒和鹽即可享用。由于魚肉本身沒有經過任何加工,因此能吃到北極地區魚肉最原始的味道。魚肉十分細膩,涼涼的入口即化,且沒有任何腥味。當地人通常吃一口魚肉,喝上一小口伏特加,冰火兩重天的感覺立刻在腹內清晰畢現。魚肉不僅給人帶來熱量,還帶來稀有的維生素,這對沒有蔬菜水果的極地居民而言尤為重要。漢特人吃魚肉,還用魚皮制作衣服、鞋帽、帳篷,總之有了魚便有了一切。鯨肉熱量高受歡迎全世界僅有兩個合法捕食鯨魚的地區,俄羅斯東北部的楚科奇自治區是其中之一,另外一個是美國的阿拉斯加。鯨魚屬于巨型哺乳動物,雖然肉質粗糙,但體型巨大熱量價值高,因此很受當地漁民的歡迎。捕獲鯨魚后,他們會切下一片鯨魚肉拋入大海,表示希望這條鯨魚能夠重生并游回來。樸素的祭奠儀式過后,便是血腥宰殺行動。這種茹毛飲血的生活方式備受外界指責。然而當地居民堅持認為,這是在艱苦地區維持生命的最重要手段,而且也是傳承傳統文化的方式。不過,調查顯示吃飽肚子似乎并不是最迫切的問題,城市化才是真正消滅當地文化的罪魁禍首。如今北極居民生活條件比過去好了許多,除了馴鹿肉、魚肉,還能吃到牛奶、奶酪、黃油、面包、糕點、香腸等食物。事實上,乳制品占據了很大比重。不過,總的來講,極地居民的食物高熱量、高脂肪,也使得他們不少人患上高血壓、高血脂、高膽固醇。據《透視俄羅斯》報道,為解決營養均衡問題,俄西西伯利亞地區亞馬爾半島的北極科學研究中心發明用泥炭蘚和馴鹿苔制作北極快餐的方法。除了快餐,還有以北方漿果和苔蘚為主料的糖果,甚至馴鹿苔巧克力,還有用巖高蘭果和樺樹皮做的飲料、用泥炭蘚釀的酒、60%是泥炭蘚的凍原面包。科學家認為,不僅凍原區居民可以食用此類食品,內陸白領食用可降低久坐的危害和工作壓力。這是實驗室里的新產品,離推廣甚遠,能否被土著居民接受尚不得而知。▲
環球時報2014-07-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