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文鵬
【摘要】 在通信系統中,信道編碼是較為主要的環節,是能夠提升通信系統穩定性的合理手段。CDMA移動通信的系統所涉及到的不同糾錯碼,都被廣泛的應用到了信道編碼中,以此來改善CDMA移動通信系統所展現的糾錯性能,從而提升通信質量。基于此,本文主要以CDMA移動通信系統中的信道編碼技術為基本點,進行詳細的分析。
【關鍵詞】 CDMA 移動通信系統 信道編碼技術
現階段,在移動通信中想要提升系統傳輸數據的穩定性,必然要用到信道編碼技術,早期的第二代移動通信系統中所使用的是交織和卷積碼技術。而在第三代移動通信系統中,逐步的增加了業務種類,以至于對信道編碼有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對信道編碼方案的設計,一方面要考慮到用戶業務的需求,另一方面還需要考慮到全局的系統優化,并和系統經濟、分集接受等因素充分融合。
一、CDMA信道編碼方案
CDMA信道編碼方案具體包含幾個層面:分離的物理信道、交織、糾錯編碼等。并且,信道編碼方案還能夠和高層的消息通信有直接的聯系,是從高層獲取業務復用、業務質量指示等消息,以此來達到各種業務中不同復用案和編碼的目的,進而將最高的效率提供給不同的業務組合[1]。
二、CDMA差錯控制技術
1.業務專用碼。業務專用碼可以允許各項業務自帶編碼方式,并無需使用任何一種編碼,為物理層提供了較為巨大的靈活性。
2.Turbo碼。Turbo碼是卷積碼的延伸,是新型的級聯卷積碼,Turbo碼主要由兩個相同結構的遞歸卷積碼,并經過內部的交織器級聯而形成。具體的優勢在于,在信道中Turbo碼的糾錯性能與香農限十分接近,對于信息位相同的數據塊進行傳輸的過程中,Turbo碼的性能遠遠要比RS碼超出1dB。Turbo碼存在的缺點是,計算量方面過大,極易生成很大的時延。在CDMA移動通信系統中,若處于低性能、低速率的情況下,需要利用和第二代移動通信系統相似的卷積碼技術,可是若處于高性能、高速率的狀態下,需要利用Turbo碼技術[2]。
3.卷積碼。在BER是10-3級別的業務中適合應用卷積碼,傳統形式下的話音業務較為典型。應用到的卷積碼的編譯碼方法和碼行,一般情況下都是參照第二代移動通信系統。例如:卷積碼的約束長度為9時,碼率可以是1/4、2/3、1/2等。在TD-SCDMA方案中甚至應用了3/4卷積碼,在譯碼方面使用的是維特比譯碼算法,碼率領域中時常用到的則是:1/3、1/2。卷積碼往往適合應用在處于較低速率的話音業務中。
4.卷積碼和RS碼的串行級聯。串行級聯碼一般會用在BER是10-1級的業務中,碼率為4/5左右,RS碼是256進制,碼長會按照時延和業務速率的需求在固定的范圍內更改。卷積碼和RS碼利用交織連接在一起,交織的范圍在30ms-140ms之間變化,變化的過程中所體現出的是幀間交織。
三、CDMA2000信道糾錯編碼方案
1.反向信道。在CDMA2000中的反向信道中,具體應用的糾錯編碼方案分為兩種:(1)Turbo碼。CDMA2000反向信道中的補充信道中,通常應用的是1/2、1/3、1/4速率的Turbo碼進行相應的糾錯。(2)卷積碼。CDMA2000反向信道中的基本信道中,具體應用了約束度為9的卷積碼。這種編碼雖然是低速的形式,可是能夠發揮出較高的編碼增益。若和R=1/3,k=9的卷積碼相比較,這種低速的編碼所體現的增益會高出0.5dB。在補充信道中當數據速率小于14.5kbit/s時,也可使用這種卷積碼開展糾錯的流程。當數據率大于14.5kbit/s時,需要使用高速率的卷積碼,或者利用Turbo碼進行相應的糾錯[3]。
2.前向信道。在CDMA2000中的前向信道中,具體應用的糾錯編碼方案分為兩種:(1)Turbo碼。CDMA2000前向信道的補充信道中,對速率比14.5kbit/s大的數據,應使用約束度k為4,速率為1/3、1/4的Turbo碼。(2)卷積碼。約束度k為9的卷積碼是CDMA2000在前向信道的基本信道中經常使用的,前向信道所具備的補充信道FSCH,對速率比14.5kbit/s大的高速數據,往往使用的是具備優良性能的Turbo碼,對速率與14.5kbit/s相等,或者比14.5kbit/s小的數據,則正常應用約束度為9的卷積碼即可。
結語:根據以上的論述,我國的通信技術在不斷的發展,CDMA移動通信系統的信道編碼技術也隨之逐漸的超越極限,從傳統形式下的代數碼、分組碼轉變到LDPc碼,所展現的優勢使加強信息傳輸的可靠性成為可能。
參 考 文 獻
[1] 白偉,何晨,諸鴻文. CDMA移動通信系統中的信道盲與半盲估計[J]. 通信技術,2013,12(09):123-125
[2] 石碧瑩,劉愛民. 糾錯編碼技術在移動通信系統中的應用和發展[J]. 計算機與數字工程,2013,11(07):154-160
[3] 羅朝暉. CDMA移動通信系統提高可靠性的部分關鍵技術分析研究[D]. 湖南大學,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