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占元
【摘要】 目前,通過手機撥打美國長途需收費數元每分鐘,而許多手機應用軟件在WIFI網絡下幾乎是免費,還能支持視頻通話。與此同時,各大運營商的利潤增速持續放緩,尤其是傳統的語音業務。可見基于移動互聯網的各種應用已經對傳統運營商業務形成巨大的沖擊。移動運營商如何避免像固網運營一樣“淪為管道”,被后臺化、邊緣化?如何利用好移動運營商自身最大的優勢——“管道”,深度挖掘其潛力,重構產業價值鏈?這是政府和企業共同需要面對的問題。
【關鍵詞】 移動互聯網 智能管道 運營商 轉型
2012年12月,微信榮登央視《焦點訪談》,被解讀為受歡迎的“危信”。隨后中國移動總裁李躍拋出了“騰訊威脅論”重磅炸彈,矛頭直指這一產品。中國聯通寬帶在線總經理何華杰也曾對外表示,如果按照用戶數量來衡量,騰訊實際上已經是中國的第二大運營商。對于這種情況,與其說是騰訊給運營商帶來了潛在的威脅,不如說是以微信為代表的OTT業務已經對運營商的傳統業務造成了沖擊。移動互聯網時代已經來臨,移動運營商處在轉型的陣痛期,如何避免“淪為管道”?如何利用好移動運營商自身最大的優勢——“管道”,深度挖掘其潛力,重構產業價值鏈?這是政府和企業共同需要面對的問題。
一、移動互聯網沖擊下的移動運營商運營現狀
(1)移動互聯網對傳統移動業務運營帶來巨大沖擊。據行業權威咨詢機構的研究顯示,隨著大量智能手機用戶使用聊天應用軟件代替傳統的短信服務,截至到2012年底,全球電信運營商將在短信收入這一項損失230億美元。由于傳統短信服務向基于互聯網的平臺讓路,預計到2016年,電信企業損失可能會增加一倍多,達到540億美元。2010年和2011年,全球運營商損失收入分別為87億美元和139億美元。全球主要國家的移動運營商都已經感受到來自移動互聯網的威脅。
(2)運營商遭遇成長瓶頸,競爭激烈致ARPU值下滑。三大運營商因用戶增長所帶來的紅利正在消失,這已是不爭的事實。據三大運營商公布的數據顯示,2012年11月,新增3G用戶合計達948.4萬戶,相比之下,2G用戶增量市場顯得慘淡,中國電信2G用戶連續5個月出現負增長,中國移動當月新增2G用戶68.4萬戶,中國聯通2G用戶僅新增7.8萬戶。對于中國移動,即便加上3G,其新增用戶也已倒退至2005年,當年12月份,中國移動新增用戶396萬,接近于中國移動2012年11月數據。不僅如此,在ARPU值方面,三大運營商收益也在持續下降。中國移動2012年一季度的ARPU為65元,同比下降3%,較2011年第四季度下滑12.2%。2012年一季度,中國聯通3G業務和2G業務ARPU值分別為93.9元和34.9元,同比分別下降了約19.9%和10%。
(3)“去電信化”已成為共識。隨著移動互聯網的快速發展,電信行業的利潤重心加速由網絡層向業務層轉移。為了避免被邊緣化,演變為管道提供者,各大移動運營商已經深刻認識到“去電信化”的重要性,紛紛采取措施,主動適應市場發展的要求,轉變運營理念,開拓新的業務領域,并且與互聯網公司展開合作,爭取在未來的市場發展中贏得主動。
二、移動運營商在移動互聯網沖擊下面臨的問題
(1)App Store(應用商店)模式打破了運營商對移動互聯網的壟斷控制。早在2000年,中國移動就正式推出了移動數據業務的統一品牌“移動夢網”,英文名為Monternet,意為“Mobile+Internet”。這是全球很多運營商在當時采取的數據業務的經營模式,此種模式基本讓運營商掌握了整條產業鏈,因為不管是入口、管道還是內容和收費等方面,運營商對移動網絡實現了絕對的全面掌控。但在2007年后,這種局面發生了徹底改變。隨著蘋果手機及其應用商店的出現,以及后面涌現的安卓手機及其應用商店,對運營商原有的封閉系統造成了毀滅性打擊。業務的入口不再單一:蘋果通過自己搭建的內容分發平臺,成功地繞開了運營商對移動互聯網的封鎖。更重要的是,Android千元智能機的普及催生了數量繁多的Android市場。“移動夢網”模式已經不適應市場和用戶的消費習慣,運營商內部也在對這種模式進行調整。到2011年,中國移動對夢網的支撐公司卓望進行一系列調整后,已經基本宣告了夢網模式的終結。至此,運營商在移動互聯網時代已經失去了霸主地位,由攻轉守。
(2)語音、短信兩大核心業務正被“微”革命。當手機剛出現時,其無處不在的語音對話功能和方便的短信操作成為了用戶通信的主要通道。但隨著無線通信技術的發展,尤其是近幾年智能手機的普及,越來越多的人更傾向于利用手機的聊天應用軟件免費“傳信”,甚至通過語音傳送功能,連手機自帶的語音通話也用之甚少。在移動互聯網語音的強大沖擊下,運營商的語音、短信業務增長一路放緩。據工業和信息化部公布數據顯示,2013年1-9月,全國移動電話去話通話時長21601.3億分鐘,同比增長5.2%,比上半年回落0.4個百分點,比去年同期增速下降8.4個百分點。點對點短信量受到移動互聯網OTT(over the top)業務的沖擊,在移動短信業務量的比重首次降至一半以下,為48.5%,比去年同期下降8.5個百分點。月戶均點對點短信量達到47.5條,同比下降13.7%。同時,運營商的ARPU值也呈下降趨勢。移動互聯網的出現已經悄然改變了人們溝通的方式,免費的溝通方式更符合大眾的消費心理。如果說應用商店模式只是削弱了運營商的增值業務,那么類似于微信、微博等OTT應用的普及和VoIP的快速發展則是對運營商的核心業務造成了致命傷。
(3)持續的網絡建設投入換來的只是“增流不增值”的尷尬局面。OTT業務的快速發展不僅蠶食著運營商的相關業務,同時,業務帶來的爆炸式的流量增長對移動運營商形成了巨大的壓力。移動運營商對移動互聯網公司可謂是“愛恨交織”:一方面,運營商與移動互聯網公司在移動互聯網時代初期的競爭關系明顯,移動互聯網公司替代傳統短信和語音業務的應用軟件殺傷力巨大;另一方面,運營商移動數據業務的增長離不開移動互聯網巨頭相關業務的發展。盡管運營商的傳統業務遭受到沖擊,但我國三大運營商都在積極籌劃各自網絡的擴容升級計劃,運營商之間的競爭也愈加激烈,同時網絡投資回報率降低的風險也在增加。流量增長與收入增長的剪刀差日益擴大,未來幾年的差距可能達10倍以上,企業難以長期健康發展。
三、移動互聯網時代移動運營商轉型的對策建議
(1)布局智能管道,優化計費模式。隨著“寬帶中國”戰略的實施,各大運營商正在不斷地開展寬帶提速行動。然而,網絡的帶寬并不是運營商差異化競爭能力的關鍵要素,而是寬帶網絡的性能。因此,必須推動寬帶網絡由粗放式發展向智能化發展轉變,實現精細化網絡運營管理,為用戶提供差異化、精準化、高質量的服務,滿足市場需求。同時,智能管道需要新的計費模式——更加靈活的定價模式,這將扭轉運營商利潤下滑的趨勢。“云計算”的核心理念就是按需獲取IT能力、彈性計價。同樣對于移動運營商,在網絡繁忙與空閑的不同時段采取不同的計費方式以及按照數據價值收取費用將是更加精細化與更大彈性的計費模式。通過忙時與閑時的價格區隔一方面緩解了業務流量分配,與網絡壓力,并能提高收入。有價值的數據流收取更高的價值將更能體現服務的重要性與提高整個網絡的服務水平。
(2)全方位開放平臺資源,構建新的產業生態系統。運營商是以網絡資源為主,提供部分的內容和運用。互聯網公司則是以內容和應用為核心,但是缺少基礎網絡資源,在產業鏈里面,雙方有著很好的合作切入點,運營商可以將他豐富的網絡平臺能力,通過開放平臺的形式,提供給各類的應用提供商,共同為廣大互聯網用戶提供更好的服務。這種條件下,開放對于運營商不僅僅是一個業務的驅動,也包括多重的戰略意義。第一,通過開放可以直接盈利,對第三方挖掘能夠刺激潛在的消費需求,促進業務的銷售能力;第二,與優秀的互聯網應用公司深層合作是創新的一個價值基礎;第三,運營商以前主要是對于單純網絡或網絡+業務的運營,未來運營商也將向網絡+業務+能力的方向轉型。所以從產業鏈的角度來說,運營商構建開放平臺,通過開放服務支撐,可以凝聚廣大社會合作伙伴,打造具有產業影響力的新的生態系統,也成為一個必然的選擇。
(3)探索新機制,推動移動互聯網和物聯網領域的專業化運營。
1、移動互聯網
①針對自身優勢業務,加快其公司化專業的運作步伐。對于運營商傳統的優勢業務需要加大力度,進一步加快其公司專業化的運作。這些業務已經具有較大的客戶規模和用戶粘性,公司化的操作有利于其與移動互聯網公司的正面競爭。另外,運營商還可以成立專門的終端公司,利用運營商自身的客戶規模、渠道優勢、業務優勢,結合客戶的需求,為用戶提供更好的終端,從而加大對移動互聯網入口的掌控。②充分發揮自身優勢,挖掘新的產品和業務。移動運營商在移動互聯網時代依然有著無可替代的優勢,主要有以下兩點:一是用戶身份識別的優勢。在移動互聯網中,移動終端的重要性得以凸顯,用戶身份設別可以通過終端識別完成。二是收費途徑的優勢。移動運營商渠道優勢、便利性優勢以及潛在的客戶優勢明顯。隨著移動互聯網產業的不斷發展和成熟,可以利用這些優勢大力發展移動終端支付業務。另外,運營商可以與影響力大的移動互聯網公司合作,聯合開發新的產品和業務,最終實現二者的雙贏。
2、物聯網
政府及產業聯盟已經成為我國推動物聯網產業鏈成熟的主導動力,產業聯盟是目前產業鏈上橫向合作的主要形式,以應用帶動產業發展的共贏商業模式需要各環節有效協同。運營商處在整個產業鏈中間的核心位置。向上連接著上游各種設備供應商,向下連接著市場應用開發群體。由于當前下游應用開發領域廠商整體實力較弱,運營商可以通過“運營商+服務提供商”或者“運營商+系統集成商”的模式來整合整個產業鏈。向上影響設備供應商,向下聯合應用開發商開發新的服務業務并大力推廣,通過與上下游的合作提高對整個產業的滲透和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