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紅華
樹林是大自然賦就的千古詩篇,在歲月的滄桑中,櫛風沐雨,詩意漫天。詩與生態,詩與樹林是同在的。多少文人感嘆“像唐詩一樣生活”,其實一棵棵樹,就是一首首雋永深邃的詩,耐人品讀,心中情不自禁地泛起深情的漣漪。
綠色蓬勃,是樹的精神昂揚、激情飛揚的詩意性情,綠象征著詩意,象征著希望,象征著快樂無羈、自由搖曳飄逸的綠云閑情。但廣袤大地上,樹木萬千,卻各有各的情態、氣質、韻味、風情和美感,像一首首唐詩一樣,昭示著那種“盛唐氣象,少年精神”,蘊藏著大自然的動態和天地寄于林木的大境界。因此,每一棵樹,便是天地絕唱的一首詩,各有各的味道。每每與樹林默然對立,那詩情盎然地漫入心來,情不自禁便怦然心動。那些世事磕磕碰碰中的糾結,那些掙扎沮喪帶來的浮躁不安,那些爭爭斗斗中的狂躁氣憤,好像在那樹的綠云撫摸下,漸漸地煙消云散了,心境漸漸平和,進入天人合一之境,任世態炎涼,人心叵測,紛爭四起,我自安然靜好,任這漫山遍野拂動的生機勃勃、蔥蔥蘢蘢的柔情,來化解人生的萬里寒霜。
人,漸生白發,常皓嘆何以抗拒人生的萬里寒霜?久久地悵惘迷茫,待靜觀一棵樹,那悠然怡悅的神情,讓人深信那每一棵樹是有風骨的,那風骨深藏在綠的詩情勃發中,即與高山大地天長地久地融洽在一起。在天人合一中,樹早已有了山的那種硬朗,氣壯山河、氣貫長虹的風骨;樹久立藍天白云下,早已有了藍天一樣廣闊明凈的心境,是可以在風風雨雨的歲月中,灑脫地抗拒自然的萬里寒霜,在落葉凋零的季節,枯枯榮榮地輪回,再生。人何以解憂,何以抗拒人生的萬里寒霜?一棵棵樹,巋然不動,豈會不令人沉吟了又沉吟,感嘆了又感嘆,像樹一樣地寧靜而詩情勃發。
一棵棵樹,雖然雜野叢生,卻雜而不亂,如中國古體詩一樣,擁有自然之美,押韻自由可換韻,沒有平仄的束縛,篇幅句數沒有限制,格調既可陽春白雪,也可下里巴人,詩意多直達情感,至情至性。細究那一棵棵樹,即便有格律的嚴苛限制,假設那主桿,那大地便是它們的格律的限制,但它們卻不以為意,在主桿上自由伸展,向大自然自由抒發情感,立于大地而一步不移地任其限制,卻能直抒胸臆奔放無羈,它們變枷瑣為飛翔的一雙翅膀,在約束中騰飛。每一棵樹的詩情詩味,如此輕輕松松地便突破了腳不可移,主桿不可脫的枷瑣。令人敬佩,詩情詩味不可抑的智慧,不由得以一棵樹的綠意詩味,撥亮人的心燈,不再畏懼人生的種種陷井和束縛。天高地闊縱詩情,五湖四海蕩詩味。一片片樹林呵,吸三江四水,八面來風,在詩情詩味詩意中生命浩浩蕩蕩,快意暢懷,放下紛爭,放下風雨侵襲的凌辱,那詩意的靈性便出來了。誰,曾久久地立于天地遼闊中,天靜地靜心更靜地讀那一樹樹的詩而在心情恬淡中,順應著詩情扶搖直上天際深邃處悟道開慧?
曾幾何時,人們忙忙碌碌地追求那些繁華而惑人心的名利、金錢、成功,而將詩歌遺棄丟失,詩的今日無人問津,簡直到了如中國人不穿中國服裝一樣令人奇怪,為何我們不再在詩的幽然又悠然的彎彎小路上,追求生活的品質,講究生活的味道。曾幾何時,自己也曾風塵仆仆地匆匆行走在城市的街道上,為生計而奔波,為財富而焦慮,心中不是個滋味,可謂五味雜陳。而某一日,忽然在城市不為人留意的一個角落,我驀然與一片苦楝樹不期而遇,曾經我漠視過它花開灼灼的美麗,任其在歲月的風中零落成泥輾作塵。原來,是要在紅塵中久歷心酸之事,看過人間丑惡,于茫茫人海中冷眼望過那些人的丑態百出,一顆心在痛苦中久經磨礪,我才會被那一片苦楝樹的花魂驚醒。原來,人世多磨難,那一片苦楝花燦然綻放出來,真不容易,那一片苦楝樹可以安好、靜美地在那兒生活一段時日,真的不容易。那一樹紫花燦爛的詩味,一瞬間竟然可以清洗掉心中的那些累累傷痕和深深疲累。
人世多負累,而心累為最不堪重負的一種累。那一片苦楝樹林,竟然以灼灼成大美的紫花,幫我卸掉了沉重的心累。我心欣然如歌,腳步輕盈地走向那片苦楝樹林。我在那片浩瀚無邊的苦楝樹林中久久地徘徊仰望,心潮澎湃,感慨萬千?!白蠚鈻|來福滿門”,那是充滿了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對吉祥幸福的期盼。那苦楝花是人間的吉祥氣象,躍然于那些青磚瓦屋間,讓人賞心悅目之余,會心生祥和靜謐,自在歡喜之感。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