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玉芝
紀律是手段,不是目的,讓學生遵守課堂紀律的目的是為了促進學生的學習。同時,良好的教學秩序是成功教學的體現,也是長期教育的結果。因此,教師走上講臺,不應采取消極的方法應對破壞紀律的不良行為,而應該發揮師生兩方面的積極性,促進良好紀律的形成和預防不良行為的發生。
一、搞好課堂教學
課堂教學本身對學生要有足夠的吸引力,這是激發學生求知欲和穩定紀律的決定因素。一個教師,如果不將主要精力放在鉆研教材、研究教法上,而是放在如何對付學生上,這就犯了根本性的錯誤。
二、 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
教學是教師與學生相互作用的過程,在教學中師生注重情感的交流,相互配合,形成良好的教學關系,這是建立良好的課堂紀律的保證,它對于維護正常的教學秩序,控制不良行為具有積極的內部制約作用。
三、教學過程中應顧及到學生的心理實際
(1)開課要顧及學生的心理。長期的教學實踐告訴我們,課的開始往往影響一堂課的秩序。如何開課?當班級仍然混亂時過早開課,然后再整頓秩序是不明智的。但當多數學生已經準備好,教師卻還在指責個別學生,這種過遲開課的做法也不可取。有經驗的教師,上課鈴聲剛響就出現在學生面前,但不急于走上講臺,而是用目光掃視全體學生。當學生做好準備,產生期待心理,教師隨即宣布開始上課。這以后,教師便全身心投入到教學之中,與課業無關的話不講、無關的事不做,久而久之便形成良好的教學秩序。
(2)教學的組織安排顧及學生心理。小學生特別是低年級的學生,首先對學習活動本身感興趣,其次要考慮到學習內容。學生只有在課堂上感到有事做才會感到有趣,一旦無事可做,學生就會分散注意力,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分心,因此,教師的組織要嚴密,安排要緊湊。例如,在宣布作業時,如果教師忘了對作業的要求進行提示,就可能由此發生喧鬧,而有經驗的教師在學生做作業前就提出一定的要求對題目做必要的提示,從而避免了紀律不良現象的發生。
(3)預防發生學習疲勞。疲勞是造成紀律渙散的重要原因。由于過重的學業負擔,長期處于應急狀態就極易造成慢性的學習疲勞,這對學生的心理會有極大的危害。防止發生學習疲勞的根本措施是講究教學衛生,創設輕松愉快的學習環境。為此教學應遵循兒童身心發展的規律和運用教學的技能、技巧。例如,增強教學的形象性和藝術感染力;將形象化的教材和抽象的原理有機地結合起來;把具有動作刺激的學習活動分散在一節課的不同的時間間隔之中;在緊張學習的同時,讓孩子的心理得到充分放松,課間或課堂上適當地休息,其意義在于卸下學生心理上的負擔,調整其身心傾向,去準備新的學習任務。
創造良好的教學氛圍,有效地預防課堂上不良現象的發生,這是提高教學質量首先要解決的大問題。只要我們從學生的實際出發,不斷地進行探索,大膽地進行改革,就一定能找出一條行之有效的路子。
(山東省東明縣城關中心校南門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