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鳳娟等
老爺車,演繹汽車工業的懷舊歌謠
汽車自上個世紀末誕生以來,已經走過了風風雨雨的一百多年。從卡爾·本茨造出的第一輛時速十八公里的三輪汽車到現在,竟然誕生了百公里加速只需要三秒多的超級跑車。這一百年,汽車發展的速度遠比其行駛的速度更讓人驚奇。而無數汽車愛好者心中的dream car,依然是背后承載著沉甸甸的歷史故事、自遙遠時光駛來的老爺車。
每一輛老爺車自誕生以來,承載的不僅是人類工藝的進步、審美的發展,更重要的是一段段歷史。它們不是放在玻璃櫥窗內只能看不能碰的死古董,而是活的文物。在它們的身上不僅深深地鐫刻著社會發展的圈圈年輪,而且記錄著歷史演化的篇篇畫卷。駐身其側,你往往會陷入歷史與現實的迷茫、流行與經典的困惑,在不由自主的驚嘆和無法抑制的震撼之余,你會感到歷史就在眼前、身邊。它們像一個個久經風霜的老人,雖然年華逝去,但在歲月的長河中經過磨礪與洗滌,已經沉淀出一種獨特風韻。
老爺車是一種懷舊的產物,通常泛指早期使用、現在仍可工作的老式汽車。老爺車這一概念始于1973年,出現于英國的《名人與老爺車》的雜志上。盡管它的直譯應該是“經典的古老汽車”,但由于“老爺車”這個詞強烈的擬人色彩,因此很快得到老爺車愛好者的認同并迅速蔓延,成為世界各地愛好者對老式汽車的統一稱謂。
不過,究竟什么是老爺車,汽車史學家及老爺車愛好者仍在爭論不休,至今沒有一個公認的標準定義。美國老爺車俱樂部把其屬意的品牌或車型(如:1925年~1948年間生產)列為完全古典車(FULL CLASSIC),其定義為“非凡的汽車,擁有優良設計、高工藝標準及制作”,取向偏好美國品牌,歐洲產品則有滄海遺珠之憾。
老爺車的前世故事
從1886年卡爾·本茨為自己發明的全世界第一輛汽車——其實是一輛機動三輪車,申請到編號為專利號DRP37435的專利證書時,人類按下了世界通往快車道的點火開關。
一百多年后的今天,各式各樣的汽車已經在世界幾乎每一個角落普及,從可以裝載上百噸礦土的巨型載重車,到時速超越300公里的超級跑車;從家具電器一應俱全的豪華房車到不燃燒一滴傳統燃料的氫燃料車。汽車工業就如同生物進化史一般,經歷了從單細胞生物到哺乳動物的轉變。
雖然現在看來,即使是馬路上最廉價的小汽車也比一百多年前的汽車老祖宗更快捷、更舒適,但在這一百多年中,即使一輛最簡陋的汽車,也飽含著設計者的心血,飽含著創新與進步,同時也為汽車進化史向前推進了一小步甚至一大步。
老爺車收藏行業的存在,正是出于這個目的:記錄世界汽車工業的發展,保留其中最經典、最具有特色的車型。其中有不少車型不僅具有研究汽車工業發展的學術價值,還能成為人們記憶某些歷史事件和人物的載體。所以,在近距離接觸老爺車之前,讓我們不妨看看在它們誕生之前,汽車工業是如何發展的。
老爺車在國內
中國能稱得上的“老爺車”并不多。
珍貴的老爺車和報廢的二手車竟然沒有區別。由于沒有專門針對老爺車的法律法規,相關部門有時甚至將那些存世僅一輛的絕世老爺車視為報廢了若干遍的二手車而禁止進口。
在老爺車收藏的圈子里,劉波算是一個頗有些名氣的人物。他不僅創辦了“中國老爺車網”,還準備在自己位于黑龍江雙城市的大院子里辦一個私人老爺車博物館,為此,他已經收藏了32輛老式汽車。不過,這些車中最老的也才產于二十世紀40年代。也就是說,他的絕大多數“藏品”都超出了“老爺車”定義的范圍。而且,對于中國的“老爺車”收藏者而言,情況大抵如此,以至于在外國玩家的眼中,中國老爺車迷的藏貨大多“沒什么意義”。
中國老爺車迷們的無奈和尷尬不僅來自于老爺車在中西方命運上的天壤之別,也來自于其發展前景的一片暗淡與渺茫。在西方,老爺車收藏者們既可以掛上名正言順的老爺車牌照四處溜達,也可以到專門的老爺車鑒定機構去了解任何一輛老爺車的價值和價格。在陽光明媚的日子,大家還會自發地駕駛著老爺車來到某個約好的地點,相互買賣、交換各自的老爺車,出售各種老爺車的零配件以及與之相關的各類圖書、紀念品等。
事情往往具有兩面性。在沒有老爺車評估鑒定機構的中國,老爺車收藏者們的故事也常常“讓人歡喜讓人憂”。1966年,劉波在農村的廢品處理場買下了一輛十九世紀60年代英國產的“哈姆貝爾”車,他花了七百元人民幣。劉波時常在為“便宜買賣”欣喜若狂的同時而感到困惑,因為他至今不清楚他的那些車究竟值多少錢。
沒有收藏家會將老爺車當作代步工具,因為它的確不實用。但作為一個收藏家們珍愛的“玩具”,老爺車又有其特殊的“游戲規則”:每月必須找一些好的不堵車路段,車程最好在5~10公里,不能太短,不能太長地“散散步”,每年至少要有一次100~200公里的長途,讓機器運動一下。車胎即使不用,也要每三年換一次,電池則要每兩年半換一次,油箱每次都要加滿油以降低油箱生銹的機會。為此,國外的相關部門每年都會在經過嚴格的檢查后給老爺車頒發可以出去“健身”的牌照。
然而,在中國汽車數量瘋狂增長的今天,當交通的擁堵狀況還令交通管理部門大傷腦筋的時候,給這些老爺車發放牌照似乎成為一種奢談。而一輛車買回來,只是放在家里當擺設,不上路去開的話,車不僅要被放壞,也是一件沒有意義的事情。何況,這車還無法光明正大地買回來。
作為汽車文化的一部分,老爺車的重要性既無人否認,也無人當真。對于官方而言,老爺車收藏似乎是一件不太受歡迎的愛好。中國收藏家協會并沒有設立“老爺車”的分會。
時至今日,外國的老爺車進入中國有三個合法途徑:一是車展;二是拉力賽;三是捐贈。而這三個途徑似乎都難以起到推動作用。
投資與收藏入門
盡管老爺車在國內的收藏情況不容樂觀,但在世界范圍內,自1973年老爺車被“定名”后不到十年的功夫,關注老爺車的人就越來越多,致使老爺車的身價戲劇性地增長起來。例如,一輛1933年款式的美國求盛伯格汽車在拍賣行賣到100萬美元,一輛布加迪老爺車賣到650萬美元。
其實,老爺車在世界是有市場公價的,主要是看年份、生產量、當時的市場定位、現存量、保養原裝程度和文件是否完整、有沒有正式上牌等。有時,車主是否知名也是決定車價的因素。有一些賽車更強調參賽歷史,一些越野車則看它是否上過戰場。
與高爾夫等純粹的休閑方式相比,老爺車收藏不僅同樣具有放松和社交的功能,還蘊藏著獲得投資回報的可能。而與玩股票、基金等傳統投資相比,投資者不僅不用每天擔心價格的漲落,還能在娛樂身心的同時坐享期待中的升值所帶來的滿足感。
老爺車愛好者在收藏車時,首先要看車子是否擁有優良設計,是否具備高級工藝標準,制作是否高檔珍貴。當然,車子還要基本保持原貌能夠行駛,如果無法使用的則只能稱為“廢舊車”。在準備收藏老爺車時,可以以下面幾個收藏標準作為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