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7年,帕蘭杰毗作為留學生到北京大學學習中文,1950年學成回國。其間,他親身經歷了新中國成立前后的那段激情歲月,對中國共產黨有了初步的印象。兩年后,他以印度駐華使館三秘的身份再次來到北京,是印度當時難得的能講流利漢語的年輕外交官。身份和語言上的優勢使他以印方“首席翻譯”的身份參與了中印領導人共同倡導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全過程。
1953年底,帕蘭杰毗與當時的印度外交部聯合秘書高爾、駐華大使賴嘉文、西藏問題專家盧巴拉卡里共同組成代表團,在北京就印度與西藏地區的貿易通商問題與中方進行磋商。據帕蘭杰毗回憶,12月31日下午,周恩來總理在中南海接見代表團時,第一次提出了著名的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周恩來說:“新中國成立后,確立了處理中印兩國關系的原則,那就是,互相尊重領土主權、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內政、平等互惠和和平共處的原則。”周恩來表示,像中印這樣相互毗鄰的大國之間一定會存在某些問題,只要本著上述原則,任何業已成熟的懸而未決的問題都可以拿到桌面上來談。
賴嘉文大使當即代表印方對周恩來提出的五項原則表示完全贊同,并將中方愿以此為指導方針處理對印關系的設想向當時的印度總理尼赫魯作了匯報。尼赫魯認為,中方提出的五項原則具有指導國家關系的普遍意義。1954年4月29日,中印簽署了《中國和印度關于中國西藏地方和印度之間的通商和交通協定》,協定的序言部分明確宣布了五項原則。1954年6月25日至28日,周恩來總理應邀訪問印度期間,又把五項原則中的“平等互惠”改為“平等互利”,將“互相尊重領土主權”充實為“互相尊重領土主權和領土完整”。尼赫魯則建議將此內容完整地寫入訪問結束發表的印中聯合聲明中,宣告全世界。尼赫魯總理當時在亞非獨立國家中享有很高的聲望,他積極地在許多場合宣傳五項原則所闡述的主張,使之很快為多數新興國家所接受。帕蘭杰毗先生認為,中方后來一直表示中印兩國領導人共同締造了和平共處五項原則,這是出于對尼赫魯總理所做貢獻的一種肯定,但“原則”最初是由周 恩來親自提出的,這一點無可置疑。
(原載《人民日報》2004年6月25日)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