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蘊明

隨著社會的發展,人民群眾保健意識的加強,健康體檢成為不少居民的主動要求。如今,許多社區中心都把“健康體檢”服務的外延擴大,包攬了個性化體檢和周邊學校、企事業單位的集體體檢項目。
免費體檢 社區中心責無旁貸
社區衛生服務機構做得更多的,就是配合健康檔案而進行的各種免費的體檢服務。
針對社區老年人的疾病譜特點——高血壓、糖尿病、腦血管病、冠心病等患病率相對高的情況,遼寧省沈陽市大南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為60歲以上老人提供每年一次的免費體檢,包括血壓、心電圖、血尿常規、胸透以及中風預報等項目。“通過免費體檢,對部分疾病實現了早期發現、早期預防,很有意義。”同時,大南社區中心還與轄區內90歲以上的老人簽訂了醫療契約合同,由家庭醫生每月上門一次,測血壓、血糖,做心電圖,并指導其日常生活行為,提醒其做好功能鍛煉、飲食調節等。
個性化體檢 尚需進一步探路
上海交通大學鮑勇教授介紹,目前社區衛生服務機構還有一種常見的免費體檢服務是依托科研項目或民心工程展開的。但相對來說,為重點人群(老人、兒童、婦女等)進行體檢并建立健康檔案,更具有可持續發展性,在檔案建立后,社區還應對此進行持續管理。
“社區體檢跟大醫院做的體檢套餐是兩碼事,社區衛生服務機構現在不適合開展個性化體檢。”鮑勇不甚贊同時下某些社區衛生服務機構嘗試推出的個性化體檢服務。他表示,個性化體檢項目對檢查儀器的要求比較高,目前許多社區仍不具備這樣的條件。同時,“由于個性化體檢不屬于基本醫療范疇,也不屬于公共衛生,它會涉及經濟利益,由社區來承擔,路子會走偏。當然若未來社區發展到一定程度,具備相關條件,還可以進行探討。”鮑勇描繪了理想中的程序:居民的個性化體檢到大醫院或專業的體檢機構做,由此生成的健康檔案則歸到所屬社區持續管理。
對此,江蘇大學醫學院全科醫學系副教授劉偉持有不同意見,他認為,社區衛生服務機構的職能是診治常見病和健康管理——自然,屬健康管理的重要部分體檢也該歸入社區的服務范圍。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