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欒學東
在社會變化加速和出版競爭劇烈的時代,出版社越來越多的編輯時常會感覺很累,工作熱情銳減,對什么事情都提不起精神。這些“癥狀”正是職業倦怠的典型表現。中國人力資源開發網對近4000名在職人士進行的“工作倦怠指數”調查結果顯示:在所有職業中,編輯、記者的工作倦怠出現比例為38.30%;在所有行業中,媒體、新聞出版的工作倦怠出現比例為37.84%。從統計數據可以看出,職業倦怠在編輯行業的表現是較為突出的,編輯人員是職業倦怠的高發人群。職業倦怠阻礙了編輯的專業成長和編輯力的提升,也影響到組織的績效和工作氛圍。如何預防、化解職業倦怠,正成為編輯職業發展與管理工作必須面對的新問題。
職業倦怠現象多出現在助人群體中,而被喻為“為他人作嫁衣裳”的編輯職業是典型的助人職業。編輯的職業倦怠,在不同的個體身上有不同的表現。有的表現為情緒低落、易疲勞、工作熱情和興趣減弱、注意力難以集中、工作效率低下;有的表現為對人際交往缺乏興趣、人際關系緊張;有的表現為價值觀扭曲,感到工作沒有成就感,生活和工作都體會不到意義和樂趣。這正是情感耗竭、人格解體和個人成就感低落等職業倦怠主要“癥狀”在編輯身上的具體表現。導致編輯職業倦怠的原因既有主觀因素也有客觀因素,既有顯性因素也有隱性因素。
編輯工作是耗費心血的智力勞動,編輯一般都有較高的成就愿望和動機,他們追求個人精神愉悅和成功的價值,渴望在工作中得到應有的回報,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年齡的增長,編輯在工作和生活上都會遇到這樣那樣的“鬧心”事,不斷影響他們對工作的預期滿足感和成就感。當理想與現實發生沖突,就容易出現消極的心理感受和行為表現,加之來自各方面的壓力不斷加大,編輯在工作中的情緒和信心隨之受到沖擊和影響。當編輯感到在出版工作中沒有什么發展機會和前景時,便會由安于現狀、不思進取發展到精神懈怠、動力喪失。性格內向、孤僻、缺乏自信都會導致編輯心理不平衡,身體狀況不佳也會引起易疲勞等狀況,從而產生職業倦怠。①研究結果顯示,女性編輯既要工作又要兼顧家庭,更易引發焦慮,更容易產生工作倦怠的情況。②
與工作相關的組織因素是職業倦怠產生的另一個重要方面,它主要包括社會期望、工作負荷、角色沖突或角色模糊、專業的自主性、管理方式、組織氛圍、參與決策的機會等。相對個人因素而言,有些學者更強調組織因素的作用。例如,馬勒詩(Maslach)于1997年指出,引發職業倦怠的主要原因是工作環境因素,而不是我們通常所認為的員工個人因素。組織因素對于產生職業倦怠的作用毋庸置疑。當今社會,編輯已成為一種高壓力職業。受逐年攀升的編輯加工量和碼洋指標的雙重擠壓,編輯日復一日地處于超負荷運轉狀態,過大的工作量和過高的工作強度使編輯的身心處于一種疲憊不堪的狀態。在此情況下,如果出版單位內部不具備公平、公正的工作氛圍,規章制度不健全、欠合理,人性化管理缺失,必要的內部溝通機制缺位,在這種環境中工作的編輯必然會產生職業倦怠。同時,由于管理者往往更多關心的是編輯的工作情況,較少關注個人的生活,工作評價和獎懲制度如果讓編輯感到自己沒有得到應有的肯定,自己的付出都不能得到價值體現,必然造成工作責任感的下降。一旦編輯的信任感和責任感消失,且對管理產生不滿情緒,這種不良情緒反過來也會給編輯帶來更加巨大的心理壓力,進而導致編輯產生嚴重的職業倦怠。
編輯職業倦怠是不可回避的重要問題。諸多因素共同作用造成的編輯職業倦怠,需要個體和組織合力破解。預防和化解職業倦怠,首先需要編輯進行自我調適。當編輯在驅散了職業倦怠的陰霾后釋放出積極向上的意蘊,其幸福指數和從業幸福感就會得到提升,編輯自身的編輯力也會自然而然地得到提升。
心態主要分為消極心態和積極心態兩大類。置身于相同的工作環境、面臨同樣的工作壓力,二者的外在表現迥然不同。擁有消極心態的編輯,其消極的情緒、態度、語言和行為占主導,他們多從消極的角度考慮問題,將工作中遇到的困難和挫折看作絆腳石,并伴有畏難情緒,對工作的進取心不強,工作態度敷衍了事、得過且過,工作效率低下;而擁有積極心態的編輯會樂觀地處理工作中的問題,將工作中遇到的困難和挫折看作鋪路石,善于將其轉化為自我提升、自我超越的機遇,遇事會從積極的、可能成功的角度考慮,堅信方法總比困難多,能主動采取切實的行動積極應對,且富有成效。通過比照不難看出,消極心態是產生職業倦怠的誘因,而擁有積極心態是有效消除職業倦怠的前提。
心態決定職業生涯的高度和寬度。選擇編輯職業,就選擇了一種生存方式和職業發展路徑,就要在享受它帶給我們的愉悅感和成就感的同時,坦然接納它的艱苦性和挑戰性。積極心態有助于編輯與工作形成一種良性的互動關系,使之在提升工作業績的同時獲得良好的自我發展,使編輯職業生涯之路越走越寬。內和才能外順,克服困難和消解壓力離不開積極心態,要想在與日俱增的工作難度和工作壓力下勝任工作并頻頻出彩,編輯應不斷調整心態,努力學會適應,善于積極應對。心態的調整是一個持續不斷的過程,將貫穿職業生涯的始終,在這一過程中,隨著心理彈性的逐步提高、心理承受能力的逐漸增強、經驗和智慧的進一步積淀,在面對挫折和困難時,心態會越來越趨于積極。
編輯工作中常會遇到不順心的事,遇到不“投緣”的人。擁有積極心態的編輯堅信,“我的面前有陰影,是因為我的背后有陽光”,因此,他們會正視困難和挫折,寬解誤會和失意,并在積極應對中獲得歷練,在執著前行中獲取成功。他們善于從看似程式化的日常工作中發現新意、樂趣,體悟編輯工作的審美價值;善于借助積極的心態為自己營造良性的工作氛圍和人際環境,并將工作本身所帶來的愉悅感當作最大的報酬。工作對于他們而言,不僅是謀生的手段,更是施展才干的平臺;即使處于超負荷運轉的狀態下,依然能夠樂此不疲地全情投入,醉心于工作。他們以積極的心態,在枯燥與堅守的對抗中體現自我價值。愛崗敬業、精力充沛、快捷高效是他們的共同特征??梢哉f,積極心態可以有效解決編輯內在動力不足的問題,不斷地為編輯工作注入新的生機與活力。
“找準自己的定位,擺正自己的位置”對有效開展編輯工作至關重要,但要想做到位卻并非易事,它涉及自我評價問題。有些編輯終日埋首于堆積如山的書稿中,疲于奔命,被動應付,既無暇也無心顧及其他,更談不上靜下心來客觀地進行自我反思和自我評價。長此以往,其工作狀態難有突破,工作能力難以提高,工作業績難有起色。究其根源,是因為這類編輯對自我缺乏客觀認知和評價,既不清楚自己的優勢與不足,也不明確自己的發展定位和上升空間,不能有的放矢地提升自己的專業能力和專業水平,其結果只能是事倍功半,甚至一事無成。一旦編輯長期處于這種缺乏積極反饋的工作狀態,體會不到工作帶來的滿足感和成就感,就會消極地評價自己,并伴有工作能力體驗和成就體驗的下降,工作變成枯燥乏味的機械勞作。這就是職業倦怠的一種表現。
客觀評價自己,就是對自己的評價要恰如其分。自我評價過高,因體會不到工作的挑戰性和壓力帶給自己的新異刺激和興奮感,認為自己的能力得不到發揮,無法從工作中獲得滿足感和成就感,而產生職業倦??;自我評價過低,會將工作中出現的問題歸因為是自己造成的,常常苛責自己,認為自己什么都做不好,覺得力不從心、不能勝任工作,從工作中獲得的多是疲憊感和挫敗感,從而產生職業倦怠。“編輯工作包含了一系列極端復雜的功能,沒有任何一個人能夠對于每一項編輯工作都應付自如?!雹垡虼?,客觀評價自己,充分發揮個人能力,找準定位,擺正位置,是消除職業倦怠的關鍵。
要想真正做到客觀評價自己,還需要客觀評價他人,特別是要學會接納和欣賞他人的優勢與特長。每個人都不是全才,都會兼具長處和不足,客觀評價自己,就應做到“不與他人爭短長”。既不能以己之長比他人之短,也不能以己之短比他人之長,這樣的比較均不利于得出客觀的結論,不利于客觀地對待人和事,不利于與周圍的工作環境保持積極和諧的狀態。每個編輯身上都會有長于他人之處,例如,有的理論素養高,有的實踐經驗豐富;有的出口成章,有的妙筆生花;有的“跑”得出去,有的“坐”得下來;有的專業程度高,有的進步速度快,等等。對他人身上的閃光點,既要善于發現也要學會欣賞,但要淡化比較的觀念。比較無助于成功的復制,但欣賞有益于經驗的借鑒。只有真正做到客觀地評價自己及他人,才能積極、愉快地接受工作中的壓力和挑戰,從而走出職業倦怠的誤區。
編輯工作是傳承文化、堅守夢想的職業,是需要擁有理想情懷的職業,是需要不斷挑戰自我、超越自我的職業。它要求編輯要知不足,它的嚴要求鞭策著編輯永無止境地不懈追求。編輯對自我發展定位的認知偏差會導致職業倦怠的產生。在職業生涯發展中,編輯只有確立切實可行的專業發展目標,并持之以恒地自我充電,提升自己的專業能力和專業水平,才能避免因無法勝任工作而造成的“能力恐慌”,產生職業倦怠。因此,確立切實可行的發展目標是消除職業倦怠的有效手段。
古往今來,目標與成功之間密不可分的關系被反復印證,編輯團隊中也不乏具有說服力的典型。這些編輯所取得的驕人業績源于他們對照編輯崗位與時俱進的新要求,找出自身的差距與不足,在個人發展的不同階段鎖定明確具體、可期實現的目標,并采取有針對性的措施。這也許就是他們取得成功的“竅門”。例如,有些新入職的編輯,當他們認識到經驗不足是自己最大的劣勢時,就會在做中學,多聽、多看、多思考,留心向他人學習,注重積累與反思,盡快熟悉編輯業務,盡可能縮短由新人向熟手轉變的過程。又如,有些資深編輯在已積累了相當多的專業經驗、對工作已駕輕就熟的基礎上,面對出版產業轉型升級這一新的發展趨勢,會對自己的專業發展提出更高的目標,努力將自己打造成專家型、學者型編輯。
常常會有編輯提出“我們是同一年入職的,為什么他進步得比我快”的疑問。如果在個人條件和努力程度上找不到答案的話,不妨試著反思一下,是否由于自己的方向感迷失,或由于缺乏明確的、切實可行的發展目標,即“只顧低頭拉車,而不抬頭看路”造成的。編輯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和崗位要求確立明確而恰當的目標,對于做好編輯工作決非是可有可無的。它有助于編輯增強方向感,并通過專業上的孜孜以求獲得成功,從而提升“我能行”的自信心,并產生不斷前行的原動力。在這一過程中,編輯所獲得的積 極反饋有助于職業倦怠的消除。
組織干預主要是從編輯工作單位角度,積極創造防止產生職業倦怠的影響因素,如營造寬松和諧的工作環境,適時提高職工福利待遇,構建合理的評價和獎懲機制,提供編輯在職培訓機會等。
要讓編輯擺脫職業倦怠,既要“醫頭”也要“醫腳”。調查顯示,成就感低落的人數比例最高。在編輯管理方面,要從編輯的切身利益入手,避免單一的評價模式,制定出科學合理的評價制度與獎懲機制。激勵措施的有效運用,可以充分調動編輯人員工作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增強其主人翁意識,創造性地開展工作,提高工作效率。要將編輯安排在合適的職位并加強崗位交流,促進人與組織的匹配,克服工作枯燥感,化解職業倦怠。要更多地關心編輯的工作與生活,還必須建立運動、娛樂等健康的心理疏導渠道,開展豐富多彩的業余活動,積極創造條件幫助編輯緩解工作壓力,調節編輯心理健康。
當前,要特別加強有針對性的培訓,引導編輯科學規劃職業生涯,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事業觀、價值觀,提高其心理調適力,實現個人價值與事業發展的有機結合,從而提升工作成就感,減少不良情緒。相關部門和機構應針對編輯在工作中暴露出的職業倦怠問題,積極開展陽光心態塑造行動,對不同年齡群體的編輯進行專題化的“陽光心態”調節,構建心理保健、壓力調適的渠道和網絡,同時對其進行必要的心理咨詢和心理援助??傊?,要采取切實可行的措施,最大限度地增強編輯對出版事業的認同感,提升職業榮譽感,讓編輯以飽滿的熱情,忘我地投入到工作中,實現人生理想,成就美好愿望,使編輯個體與出版單位同步發展。
注釋:
① 李玉恒.編輯職業倦怠產生的原因及應對策略[J].河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5).
② 韓云鵬.試論期刊編輯職業倦怠的成因及消解[J].江西科技師范學院學報,2010(2).
③ 格羅斯.編輯人的世界[M].北京:中國工人出版社,2000: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