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娟麗 雷宏振
摘 要:學界對農村人力資本的相關問題的研究是比較充分的,在總結和思考前人成果的基礎上,嘗試從內外促進因素相結合的角度,以雙因素理論為指引,探索推動農村人力資本發展的積極因素。通過模型設計和分析,概括影響研究區域農村人力資本發展的最主要的影響因素,最后結合這些因素影響機制的發揮設計出發展路徑方面相關建議性的參考政策。
關鍵詞:農村人力資本;雙因素模型;發展路徑
中圖分類號:F325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4)18-0051-03
引言
整個經濟發展史似乎一直在教育和告訴人們一個道理:無論是經濟思想的繼承和發展,還是經濟政策的探求和實踐,兩者都力圖在經濟發展的實踐方面給以指導,力求精確地把握“人”和“資源”之間的關系,找到二者相互結合的最佳點,目的是實現經濟發展在一定空間內的合理性和可預測性。其中,人的因素顯得尤為重要,因為它是經濟發展過程中最活躍的因素。同時,這也為經濟發展研究提供了一個新的視角:如何促進人力資本的積累以實現經濟發展過程中有限資源的高效利用。
關于人力資本的概念界定,本文傾向于使用李忠民(2006)對人力資本內涵的闡釋:在分析總結前人對人力資本各種定義闡述的基礎上,他從微觀個體的角度和宏觀整體人力系統的角度重新認識人力資本:微觀個體層面的人力資本是個人自身所擁有的,經過教育培訓所獲得的能產生經濟效益的知識、技能、健康等各種因素的總和;宏觀整體人力系統的人力資本是指在各個地區或國家所有個體所擁有的,經過教育培訓所獲得的能產生經濟效益的知識、技能、健康等各因素的整合。這一定義不僅強調了個體人力資本蘊涵的經濟潛力,而且強調了作為整體人力系統的有機組合過程,整體人力資本的發揮不是微觀個體的簡單加總,而是一個由微觀個體整和的更利于發揮人力資本潛力的有機過程。在《人力資本:一個理論框架及其對中國一些問題的解決》一書中,李忠民詳細闡釋了人力資本價值增值的特性,人力資本的這一特性使其不斷地在市場上增值,從而提高社會凈收益的目的。因此,“人力資本是指通過投資形成于人體之內,最終能夠以商品或服務的形式表現在社會上,并最終能產生收益的增殖的價值”。
我國是世界農業經濟大國,農村人口占全國人口的很大比重,在農村蘊涵著巨大的人力資本,有著對經濟發展起巨大推動作用的潛力。但是一個不可否認的事實是。舒爾茨將農村人力資本的發展分成五方面的因素來考慮:衛生保健和服務;在職培訓;正規教育;成人教育;個人和家庭教育。在此基礎上后來的學者將其總結為四個主要的部分:教育投資;培訓投資;醫保投資;遷移投資。鑒于本問所研究地區的特點,只重點研究教育投資和醫療保健投資兩個主要的地區影響因素。
本文著力思考和解決的問題是,在赫茲伯格的雙因素影響因素理論的指導下,以陜西具體情況為例,探視促進陜西農村人力資本發展的客觀可行性路徑。重點研究如何有效地為改善陜西地區農村人力資本投資方面的問題提出建設性參考建議。
一、文獻綜述
近年來,對相關問題的研究成果中我們看到,安徽農村人力資本投資的情況是:(1)農村人力資本投資總體呈現上升趨勢,這表現在教育和健康的絕對統計數字和比重統計數字上;(2)人力資本投資在相關農村表現出正常品和奢侈品的雙重屬性;(3)教育投資表現出高彈性,而健康投資方面缺乏彈性;(4)農村人力資本投資主動被動因素并存。這是王先柱(2007)的觀點。2008年,杜萍則從影響人力資本積累的因素角度指出制約農村人力資本發展的三大因素:(1)政府智能發揮的不完全性和過度完全性;(2)不合理的財政支出結構;(3)城鄉收入差距和城鄉市場二元化。霍麗(2009)從相對微觀的角度來通過實證的方法分析影響農村人力資本積累的原因:(1)農村人力資本投資主體的經濟實力弱;(2)投資收益滯后;(3)接受教育和享受醫療保健的機會不均等;(4)農村人力資本投資增長幅度偏小。這些因素的綜合作用的結果便是極大地制約了農村就業的增加。
王先柱通過經濟理論的視角對農村人力資本狀況進行了再認識;而杜萍則在宏觀經濟學的角度分析了制約農村人力資本發展的制度層面的原因;相比之下,霍麗則從微觀個體的角度透視農村人力資本發展的自身特點和外部的制約因素。那么究竟如何發揮給方面的積極作用來保證農村人力資本的正常存量,進而在此基礎上更加透徹地洞悉影響農村人力資本發展的現實因素,研究其作用機制,在微觀和宏觀兩個角度思考農村人力資本發展的路徑,這便是本文思路展開的研究立足點。
二、農村人力資本發展的問題現狀
從L和K及其衍生因素的影響作用發揮的過程中,人的因素是最機動靈活的因素,在各種資本的投資過程中,對人本身的投資是最具價值的。我國是農業大國,農村人力資本是人力資本總量中最大的部分,其對經濟發展的影響力可想而知。那么,從我國農村人力資本投資的現狀來看,情況并不樂觀。
(一)我國農村教育投資的現狀分析
正規全面的系統教育,及時有效的在職培訓,健全高質的醫療保險是我們考慮農村人力資本存量增加的主要影響因素。目前,我國廣泛的普及性教育是增加人力資本存量的主要途徑,相關觀點認為,普及性教育程度的高低是反映一個國家人力資本水平主要指標。從法國和日本兩個發達國家與中國的比較中我們可以看到其間存在的差距,如表1:
■
上表反映的事實是:(1)我國農村人力資本具備高等教育水平的比例較少,與發達國家存在很大的差距;(2)我國農村人力資本面臨受教育年限少的不利影響;(3)農村人力資本存量中文化水平層次低人口占很大的比重。
(二)我國農村醫療保健投資現狀分析
雖然我國農村的醫療衛生狀況在國家的相關政策指導下有明顯的改善,但是從宏觀層面和微觀層面兩個角度來看我國農村醫療保健投資狀況不盡如人意:政府在農村公共醫療衛生和與百姓生活息息相關的基礎設施建設投資方面嚴重不足,導致農村醫療衛生條件,人們的醫療生活環境普遍較差;農村居民在醫療保健方面的投資支出少,支出結構不科學,并且投資主要集中在治療疾病,維持基本生存的初級階段。相比之下,城市居民的總體情況比較樂觀,基本上進入了擴大保健投資,增加健康存量的醫療生活階段。
就醫療保險相關知識而言,農村居民由于保健意識淡薄,缺乏相關的醫療常識,加之長期的信息不對稱等因素,在居民收入相對增加的情況下,醫療保健的投資增長也沒有達到應有的高度,增長緩慢。
(三)我國農村職業培訓投資現狀分析
職業培訓是農村人力資本發展的重要途徑,是農村人力資本潛力發揮的最有效的挖掘方式,然而事實情況是在廣大的農村地區,正規的職業培訓形式是極其缺乏的。比如在渭南地區的洛川,大荔等具有特色農業發展的縣區,相關的技能培訓形式鮮若麟角。無經濟效益的重復勞動經營方式,大大制約著這些縣城地區的發展。
從農村人力資本發展的現狀方面突顯的問題是很顯著的:農村人力資本總量和質量嚴重不足;農村人力資本發展過程中的投資存在一定的誤區;農村的醫療衛生條件遠遠落后于應有的發展水平;農村人力資本載體健康狀況令人擔憂;城鄉差距嚴重。
三、問題解決途徑思考與探索
學界對農村人力資本的相關問題的研究是比較充分的,在總結和思考前人成果的基礎上,本文嘗試從內外促進因素相結合的角度,以雙因素理論為指引,探索推動農村人力資本發展的積極因素。通過模型設計和分析,概括影響研究區域農村人力資本發展的最主要的影響因素,最后結合這些因素影響機制的發揮設計出相關的建議性的參考政策。
(一)模型構建
如圖1所示,在已有研究的基礎上,本文建立了雙因素視角下的農村人力資本發展模型圖,其中,生活機制是指在影響農村人力資本基本生活層面的所有影響因素的綜合作用的過程,及其影響力發揮的渠道和方式,重點考慮微觀層面的影響力;鼓勵機制是指各種促進農村人力資本潛能發揮的各種外部影響因素,涉及制度方面的影響力。
■
其中,生活機制是指在影響農村人力資本基本生活層面的所有影響因素的綜合作用的過程,
及其影響力發揮的渠道和方式,重點考慮微觀層面的影響力;鼓勵機制是指各種促進農村人力資本潛能發揮的各種外部影響因素,涉及制度方面的影響力。
(二)因素分析
1.生活機制的因素分析
基礎設施建設:基礎設施建設的情況,直接反映一個城市的經濟發展的速度和方向。基礎設施建設的完善性同時也是影響經濟發展速度的制約因素。“要想富,先修路”正是從基礎建設在勞動經濟發展的影響角度提出的。因為它促進了地域之間的聯系,促進了資源的共享性發展,促進資源的流動性,和技術的傳播和交流速度。
醫療保健制度:相關的醫療保健設施和制度路徑是保證農村人力資本發揮載體的最重要的保障力,同時也是吸引優質醫生人力資本的強勢因素,能夠引起農村醫療衛生環境發展的良性循環。
生產秩序建設:良好的生產秩序的建立是保證農村人力資本發展穩定環境的不可或缺的思考面,正常高效的生產狀況是節省農村人力資本的有效途徑。這一方面可以促進農村人力資本目的性的有效轉移,另一方面,促進農村人力資本的結構優化。
三者之間的關系是相互促進相互影響的過程,可以形成一定的良性循環系統。基礎設施的建設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到人力資本的流動性信息的共享程度,在醫療方面促進醫療制度的完善,好的保障為生產秩序打下有利的基礎,良好的生產秩序的建立在要求生產方式擴大的同時進一步推動基礎設施的完善性。如此循環至然,如圖2所示。
■
2.鼓勵機制的因素分析
教育支持:教育支持是人們最容易誤解的一個影響農村人力資本的因素,因為,由于傳統的家庭觀念,社會大眾,尤其是家長,往往忽視對自身的教育投資。在某種意義上講,這是嚴重影響農村人力資本作用發揮的制約因素。之所以出現這樣的情況是因為,教育轉化為生產力是一個長周期的投資過程,這主要體現在對青年一代的投資上。而廣大農村的勞動力是體現人力資本作用的現實生產力,他們的知識儲備和技能水平是可以直接外向作用的,可以直接體現在生產力方面,對他們的教育支持,更是一個不能忽視的投資面。
生產扶持:生產扶持在促進農村人力資本發揮方面是一個強勢有效的因素。我國盡管在經濟發展方面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果,但一個不容忽視的問題是我國農業經濟長期以來的粗放型經濟增長方式仍然在廣大的農村地區存在。這嚴重影響到農村人力資本潛力的發揮,收入長期的小幅增長,嚴重挫敗了勞動者的生產積極性,人力資本發展速度受到影響。因此,在生產方面的扶持可以可以有效的幫助生產者走出認識和實踐上的誤區。有效地引導人力資本的發展方向。
信息交流:本文中信息交流主要涉及的內容是指農村人力資本是否能夠有效地學習或者接收到高新生產技術。考慮實現這一目標的路徑和外部的鼓勵政策,或是進行科學知識的普及,或是能夠及時地掌握到產品市場上的信息。高新技術在促進生產力發展方面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
3.模型結論
通過上述的分析,我們可以找到影響考察地農村人力資本發展的關鍵因素,進而把握其作用機制,為解決問題指出路徑方面。
綜上有,在影響陜西地區農村人力資本發展因素中,基礎設施建設,醫療保健制度,生產秩序建設是主要的生活機制因素,主要影響農村人力資本的基本生活面,是微觀影響因素;教育支持,生產扶持,信息交流是作為宏觀影響因素被提出的,主要涉及制度層面的內容,農村人力資本發展提供出良好的外圍環境。
四、結論與政策建議
從本文所考察的地區背景下,窺探我國農村人力資本發展的現狀和問題,本文在雙因素模型思路的指導下得出生活機制和鼓勵機制兩大類六個具體的影響因素,淺析了其中的相互制約關系。國家對農村基礎教育、醫療衛生等公共品投入少的現實,使城鄉差距進一步擴大;農民平均受教育水平低、缺乏專業技能和職業培訓、身體素質較差,用于健康方面的支出少,享受的公共衛生醫療水平低。這些因素的綜合作用使得巨大的農村人力資本蘊含載體卻表現出極低的人力資本發展水平。鑒于此提出如下的政策設計:
(一)加強農村地區的基礎教育和職業教育
教育投資滯后于經濟增長是我國經濟發展過程中伴隨的一個病態的現象,這種現象在農村表現更為嚴重。“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統計,20世紀80年代末具有小學文化程度的農民可使勞動生產率提高43%,中學文化程度可提高108%,大學文化程度可提高300%。因此,增加農村人力資本投資,特別是加大農村教育投入,是農民收入增長的基本前提。”因此,要保證政府在教育投資方面的主體性和廣泛性。要有教育投資傾向。擴大各級水平教育的相關優惠政策,促進不同群體接受教育的可能性。
(二)正確引導投資投降,加強農民的職業培訓力度
技能培訓是一項正外部性很強的投資活動。根據具體的經濟體制定切實有效的發展方案,不跟風追時,發展特色經濟,加大對專向勞動技能的培訓和學習。將農民職業技能培訓納入公共財政的支持范圍。同時引導非政府力量加大對農村勞動力技能培訓的投資力度,最終形成以企業和農村勞動力為主體、政府投入為主、社會各方適當參與的多方投資格局。
(三)增大醫療衛生保健事業的投資
加強政府在醫療基礎設施建設方面投資的作用,改變農村醫療衛生條件;同時促進農村醫療投資結構的合理化。為人力資本的發展奠定良好的外圍環境。健康資本是人力資本的重要組成部分,提高健康資本存量對農村人力資本的快速發展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參考文獻:
[1]侯風云.中國農村人力資本收益率研究[J].經濟研究,2004(4).
[2]郭志儀,常曄.農戶人力資本投資與農民收入增長[J].經濟科學,2007(3).
[3]杜萍.欠發達地區農村人力資本投資存在的問題、原因及對策[J].農業經濟,2008(7).
[4]劉紅,石晶梅.我國農村人力資本投資存在的問題及其原因分析[J].經濟師,2010(2).
[5]吳向偉.轉變農業發展方式的內涵和途徑[J].經濟縱橫,2008(2).
[6]焦方義,李楠,等.中國農村制度變遷與農業增長[J].經濟研究,2006(7).
[7]張建民,楊于敬.我國農村人力資本投資問題——一個研究綜述[J].經濟問題探索,2008(10).
[8]汪虹,尹春明,王麗玲,等.農村人力資本現狀及成因分析[J].中國農學通報,20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