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憶
摘 要:幸福既是人們永遠不變的一個追求,也是人們都很關注的一個話題。以馬克思主義幸福觀為基礎,調查和研究大學生關于幸福觀等問題的認知情況,了解和把握影響大學生幸福滿意度的諸多因素,并積極探索幫助當代大學生培養和樹立正確幸福觀的途徑與對策。
關鍵詞:大學生;馬克思主義幸福觀;現狀;對策
中圖分類號:G41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4)18-0273-02幸福既是人們永遠不變的一個追求,也是人們都很關注的一個話題。它不由外在的物質條件決定,也不由所處的環境決定,而是更加強調一個人的內心世界的認知和滿足。而幸福觀指的是人們對幸福所持有的最根本的態度和觀念體系,它的形成和發展受很多不同因素的影響。作為當代的大學生,我們是未來社會發展的中堅力量,承擔著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偉大歷史任務。擁有正確的幸福觀,將有利于積極探索和培養當代大學生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健康的心理及和諧的人際關系形成的途徑,也有助于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建設。
一、馬克思主義幸福觀的基本內涵
改革開放以來,隨著經濟的迅速發展,人們的生活水平得到很大提高。當人們的基本生活得到滿足后,便開始追求更高層次的精神文化生活,所以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關注自己的幸福感。然而幸福是什么?是欲望的奴仆,還是人生的真諦?是豐衣足食,還是理性的伴侶?是創造時的愉悅,還是超越自我的狂喜?這個問題也困擾了很多古今中外的學者。馬克思主義認為:“幸福就是人們在勞動實踐中,充分創造和享受物質幸福和精神幸福,自由、全面地發展自身,并追求全人類的幸福,以升華個人的自我生命價值。幸福是人們已存在的完美指向的一種價值的追求,幸福的追求需要人們在后天生活中獲得能力,這就意味著要實現人的全面發展,唯有人得到了自由、全面地發展,具有創造幸福、享受幸福、感悟幸福的能力,才能真正達到幸福的狀態。”而且馬克思在他青年時代,就提出了為人類解放而獻身的理想,他說,“在選擇職業時,我們應遵循的主要標準是人類的幸福和我們自身的完美。”[1]“人類的天性本來就是這樣的:人們只有為同時代人的完美、為他們的幸福而工作,才能使自己達到完美。”[2]
從以上馬克思關于幸福的定義中我們可以把馬克思主義幸福觀概括為以下幾個方面。第一,馬克思主義幸福觀強調了幸福不僅是靜態的享受,更是人們勞動和創造的過程。首先,馬克思肯定了享受不是統治階級的特權,也是廣大勞動人民的權利,只有勞動人民才能真正有權享受自己的勞動果實。其次,人類社會的歷史不僅是人類不斷追求幸福的歷史,更是勞動發展的歷史。勞動創造了人,使人們站立起來,使人們從自然界中真正的獨立出來。在勞動中,人們不僅能通過勞動改造客觀世界,而且不斷地改造主觀世界,既滿足了自己的需要,而且產生了新的需要,更進一步追求幸福的動力。
第二,馬克思主義幸福觀所強調的幸福是物質生活與精神生活的結合。馬克思主義也充分地肯定了人的正常需要,絕不僅僅是滿足人們生活的自然需要,例如吃、穿、住、行,它還包括了滿足人們社會生活以及精神生活的社會需要和精神需要,人的社會需要指的是人的政治的、經濟的以及發展的需要等,人的精神需要包括歸屬需要、認同需要、自尊需要等。所以,如果一個人只追求物質層面的享受,擁有豐厚的物質財富,卻沒有精神層面的追求,那么他的精神生活就會很貧乏,即使達到了自己制定的奮斗目標,這種幸福的感覺也是蒼白的,他的財富對他的人生幸福也并沒有太多的意義。
第三,馬克思在回顧驚心動魄的人類發展歷程時總結道:“歷史承認那些為共同目標勞動因而使自己變得高尚的人是偉大人物,經常贊美那些為大多數人帶來幸福的人是幸福的人。”我們可以把這里的“為大多數著想,為大多數人帶來幸福”理解成現在我們通常所說的集體主義。馬克思主義認為“集體主義不僅僅是個人獲得幸福的保障,而且還是全社會幸福的重要前提,而實現共產主義則是達到人類幸福的最高表現。”[3]
二、當代大學生的馬克思主義幸福觀存在的問題
大學生作為社會中一個重要的青年群體,自尊心強并且情感豐富,對知識的渴望和幸福生活的追求更加強烈,他們對關于人類幸福和人生幸福的話題總是表現出濃厚的興趣和向往,也愿意對此問題進行理論上的探求,并且通過自己的勤奮努力追求幸福。2013年年底和2014年年初,我們在青海在校大學生中開展了一次幸福觀問題的調研。這次調研主要選了大一、大二、大三的500名大學生作為調研對象,這些研究對象除了漢族的大學生,還有189名少數民族大學生,其中還包括漢族、藏族、回族、土族和撒拉族的大學生,他們的年齡大部分在18到22周歲。通過對此次調查的數據進行統計,得到了一些重要信息和生動素料。可以看出,當前的大學生的幸福觀的主流是積極的,適應和符號社會發展的潮流。有47%的大學生認為自己非常幸福,45%的大學生認為自己比較幸福,8%的大學生認為自己不幸福。40%的大學生認為生活對幸福產生了重要的影響,32%的人認為學習對幸福產生了重要的影響,10%的人認為愛情對幸福產生了重要的影響。
但是,隨著現在物質生活的提高、思想文化和道德價值觀念的多元化和多樣化等各方面因素的影響,大學生對什么是幸福,應該追求什么樣的幸福,追求正確幸福的途徑也有了不同的認識。其中存在的一些問題,具體表現為以下幾個方面。
(一)缺乏明確的人生目標
“90后”大學生現在正處于社會轉型的這個特殊時期,受到西方的價值觀的影響,以及整個社會價值觀的混論等,使大學生有了太多的人生迷茫,這些迷茫或許讓他們改變了對人生的態度,他們找不到自己的目標。通過調查數據發現,44%的大學生對自己的未來有明確的目標,有41%的大學生還不清楚自己未來的發展,但是他們知道并且正在為未來而努力。15%的大學生沒有目標。目標對我們的人生有巨大的導向型,它可以給我們指引方向,增加動力。對當代的大學生來說,沒有人生目標,經常就會處于精神空虛之中,無所事事,進而便會降低他們的自信心,使自己對生活更加迷茫,這樣就形成了惡性循環,后果就是加劇了他們的煩惱和負擔,對其心理健康造成嚴重影響,從而就導致了幸福感的缺失。
(二)對馬克思主義幸福觀的了解程度低
通過調查得到的數據得出,只有8%的大學生對馬克思主義幸福觀很了解,39%的大學生不了解馬克思主義幸福觀,53%的大學生對馬克思主義幸福觀的了解很少。馬克思主義是科學的世界觀,它包含科學的價值觀、人生觀與幸福觀。大學生只有真正了解了馬克思主義幸福觀之后,并且在馬克思主義人生觀、世界觀與價值觀的指導下,才能樹立正確的幸福觀。
(三)拜金主義、享樂主義的幸福觀盛行
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下,物價提高,房價飛漲,金錢在很多方面都展現了它的重要性,在很多方面限制了大學生對自己理想的追求,所以讓大學生對金錢方面的認識產生了錯誤理解。另一方面,在這個物欲橫流的社會,許多大學生經不起誘惑,把金錢、財富和及時行樂等當作幸福的源泉。在調查中,有42%的人認為幸福的生活必須建立在物質財富的基礎上,過分地夸大了幸福與金錢的關系。另外,有8%的大學生存在沉迷于網絡,厭倦學習的現象。38%的同學存在這種現象,但是不嚴重。
少數民族大學生作為大學生中的一個特殊群體,他們是否具有正確的幸福觀,不僅關系到他們自身以后的發展,還直接涉及整個少數民族地區未來的發展和進步。通過數據統計,有64%的人認為自己比較幸福,36%的人認為自己很幸福。與漢族大學生進行比較,少數民族大學生的幸福度高;重視物質幸福,但不認同物質幸福就是高于一切的,對精神幸福的認同度高于對物質幸福的認同;少數民族大學生更能清楚地認識到家庭、友誼、健康、知識能力和實現自身價值是他們主要幸福目標的取向;少數民族大學生中的利己主義和功利主義幸福觀相對少一些。
三、加強當代大學生馬克思主義幸福觀的對策
當代大學生對幸福觀問題的認知和理解影響著大學生群體的幸福選擇和社會行為。只有這個群體的幸福觀站在了更高的起點上,才能引導我們整個社會去追求更高尚的幸福。培養大學生的馬克思主義幸福觀應當從以下一些方面努力。
首先,是學校方面。“高等教育作為科技第一生產力和人才第一資源的重要結合點,在國家發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在傳統的幸福觀開始面臨各種思想、各種欲望的強烈沖擊和挑戰的時候,首先必須注重校園里正確的幸福觀教育,這也是高校校園文化建設里的重要環節[3]。學校應該引導學生做好人生規劃,幫助其盡早給自己一個清晰的定位,確定職業發展方向并督促其為之努力;開設與馬克思主義幸福觀相關的課程,加強大學生的馬克思主義幸福觀方面的教育;開展有效的心理咨詢和輔導,采取科學的方法幫助同學們減輕來自家庭、生活、感情、學習和就業等方面的壓力,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科學的幸福觀。
其次,是大學生自身方面。首先應該明確自己人生的目標,制定一個科學的合理的人生規劃,讓自己走出迷茫和困惑,這樣的大學生活才會過的豐富、充實;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告訴自己幸福的生活是建立在奮斗與拼搏的基礎之上,享樂是需要建立在一定的物質基礎之上的;經常與父母、親人、朋友進行溝通和交流,從他們那里得到獲取幸福的經驗和教訓,讓自己在獲取幸福的道路上可以少走一些彎路。同時在交流溝通的這個過程中也可以學會如何與別人相處,學會換位思考,增強自身的責任感,來提升自己的幸福感。
最后就是社會方面,引導社會輿論,宣傳良好的家庭環境對一個孩子的正確的幸福觀養成的重要性,家庭對一個人的生活方式、文化背景、心理氛圍、教育理念等諸多方面的影響,是終身揮之不去的。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文化修養和素質同時也體現在孩子身上,所以家長自己應該首先以身作則,給孩子起到帶頭作用。其次家長應該經常與孩子進行良好的溝通,了解他在想什么,平時注意孩子的言行,多滴孩子進行必要的心理教育。
參考文獻:
[1]馬克思.青年在選擇職業時的考慮[M]//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四十卷).北京:人民出版社.
[2]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43.
[3]謬妹.關于幸幸福問題的哲學思考[J].天水行政學院學報,2012(13).
[4]胡錦濤.在慶祝清華大學建校10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J].中國高等教育,20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