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民
摘 要:人類的發展離不開書籍,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傳統書籍的裝幀藝術也在不斷地變化中。古代傳統的卷軸裝、旋風裝等裝幀方式特點符合了當時科技文化發展的水平,到了民國時期的書籍裝幀設計第一次感受到西方文化所帶來的沖擊,出現了顯著變化。而現代書籍裝幀設計受到商業性需要的影響以及新材料新工藝進步所帶來的沖擊,對傳統書籍裝幀藝術越發顯得重要。只有這樣才能真正構建出符合我國國情的現代書籍裝幀設計理念與實踐體系。
關鍵詞:傳統;現代;啟迪
0 導言
文字的產生是人類文明發展歷史上的一件大事,書籍作為文字書寫的載體承擔了文化、歷史、知識等信息的傳遞功能。千百年來,書籍在為社會提供極大的信息交流便利的同時,書籍裝幀藝術還逐漸演變成了一種獨特的藝術變現形式——版式設計。隨著時代的變遷,傳統書籍裝幀藝術的表現形式在不斷地推演變化中,如何在吸收、傳承過去的基礎上實現革新,豐富當下版式設計形式與手段都有著極其重要的現實意義。
1 概念
“裝幀”一詞來源于日本,于20世紀30年代傳入我國,原意是裝定、裝訂。當下的“裝幀”一詞還有整體設計的意思在里面。而“設計”是把計劃、規劃、設想通過視覺的形式傳達出來的活動過程,它也是藝術的一種門類。在論述書籍裝幀藝術這一藝術表現形式時,我們必須了解書籍裝幀藝術的理論范疇:書籍裝幀設計是平面設計的一種,而平面設計的稱謂在八十年代叫裝潢設計,進入新世紀后的時髦稱謂是視覺傳達設計。當然,視覺傳達設計涵蓋的內容較為寬泛,它涵蓋了廣告設計、書籍設計、包裝設計、空間設計等。書籍裝幀設計指:將文稿轉變為書籍出版的設計全過程,是平面設計表現與立體化展示的完美結合,它是包含了設計思維、視覺心理、人機工程和材料運用的系統設計。
2 中國古代書籍裝幀設計
書籍的歷史可以追溯到人類的早期時代,自從人類產生文字開始書籍就得到了發展。從巖畫碑版到羊皮卷乃至到現代電子書籍,每一個歷史時期,書籍裝幀設計都留下了深深的發展烙印。書籍裝幀設計也由簡單走向復雜,從純粹的書籍裝訂發展到目前的各種材料與手段的綜合運用。中國古代的書籍裝幀材料受到當時科技水平發展的影響,相對簡單,取材多來自于大自然。一般有:竹、木、絹、沙、皮、殼、紙等自然界原始材料。這些原始材料普遍存在難以長久保存及運輸困難等方面的現實問題。中國成語中“汗牛充棟”“學富五車”就可以看出當時的書籍存儲是多么困難。
圖1 簡
圖2 牘公元前一千多年前出現了中國最早的書籍形式“簡”(圖1),它是在竹片上書寫文字,在木片書寫稱“牘”(圖2)。用絲等繩將許多簡牘串聯起來稱為“策”。春秋末期開始出現了用絹紗作為承載物的書籍。當時的皇族及富裕階層為了體現身份,極為重視書籍的裝飾效果,捆綁的材料極為講究,多使用絲綢,書籍的卷軸頂端使用象牙、獸骨或貴金屬裝飾,整個卷子外面裹以布帛,稱為“帙”。書籍經過簡牘、錦帛等形式后,紙張開始出現。書籍的裝訂方式也隨之發生了較大的轉變,書籍的收藏與保護也影響了這一時期的書籍裝幀形式。主要有:卷冊裝、旋風裝、蝴蝶裝、經折裝、包背裝、線裝等形式。
(1)卷軸裝。這種裝訂方式傳承了以前的“簡牘”裝訂,將書寫在紙張上的書籍卷成卷,也可稱為“卷裝”(圖3)。在裝訂前把紙張依據文章的長短剪接,長度根據文章長度而定,文章前后部分各留出粘貼棍軸的位子,將紙張粘貼在木軸上,閱讀時可將卷軸攤平在臺面上,閱讀完畢可將書籍卷藏,過長的文章可分為多卷,現代編輯章節書目時,將部分章節稱為“卷”就是由此而來。特點是:收儲方便,但不利于閱讀。
圖3 卷軸裝(2)旋風裝。此種裝訂方式又可稱作“旋風葉”或“龍鱗裝”(圖4)。在公元700年前就已有這種裝訂方式。用一張長度合適、高度超過內頁的紙作底襯,再依次將文章的每頁紙右邊空白處粘貼在底紙上,書頁的雙面都可以書寫。 特點是:方便于翻閱利于保護書頁。
圖4 旋風裝(3)蝴蝶裝。雕版印刷的書籍出現后,受版面制約(每版行款字數固定),裝訂方式隨之變化。具體是將印制好的書頁,以版心為軸心,采用字對字、無字對無字的裝訂方式。收集數頁為一疊(現代稱為一帖),按頁碼順序排放。這時,用一張比書內頁略寬、略厚、略硬的包裝紙對折,粘在版口集中的一邊,作為書籍的脊背,最后將其余三邊剪齊整齊,成書一冊。打開書籍,書心部分就好像是蝴蝶的身軀中軸,而書頁就像蝴蝶的兩扇翅膀向兩邊打開,故稱之為蝴蝶裝(圖5)。
(4)經折裝。經折裝是從卷軸裝改造而來,卷軸裝書籍在展開或卷起都很費時,改為經折裝后,閱讀變得較為方便。裝訂上將書卷的長幅改成折疊,由頭至尾依一定寬度,連續左右折疊,形成長方形的一疊書本的形式,最后在書籍的正背面粘貼一張厚紙板為書面書底。唐代起我國的佛教書籍多使用此式,古稱“折本”(圖6)。
圖5 蝴蝶裝
圖6 經折裝 (5)包背裝。為避免蝴蝶裝書頁總是單面無字一面示人的情況,包背裝(圖7)應運而生,大約南宋后期出現。其是將書頁正折,版心向外,書頁左右兩邊的對向書背,使得正面文字對人。然后每一固定頁數為一疊,按順序編排,將版口一邊對準壘齊,在右邊欄版心之外的適當位置打上小孔,以紙帶為釘砸平固定,而后將其余三邊裁切整齊形成書背。最后,用一張整紙包裹整本書后裁齊書籍,故稱包背裝。特點是書籍厚、閱讀便利,但極易散落。
(6)線裝。由于包背裝只是以紙為釘,當書籍多次翻閱后極易出現脫頁、掉頁的現象,古人又將其改良成打眼穿線的形式,稱為“線裝書”(圖8)。在裝訂時將書頁折好,先用紙捻訂于書身固定書籍,后裁切整齊再打孔穿線裝封面。線裝書籍一般只打四孔,故又稱為“四眼裝”,有些書籍較大較厚,因此在裝訂時上下兩角又各多打一眼,稱為“六眼裝”。
圖7 包背裝
圖8 線裝3 民國時期書籍裝幀設計
民國時期的中國,受到西方先進文化思潮的影響,書籍裝幀設計出現了轉變。紙張選擇的多樣性、書籍開本的規范性、版式設計的前衛、插圖的風格變化、印刷技術的進步、裝訂方式的靈活性等各方面都出現了與傳統書籍裝幀設計所不同的巨大變化,裝幀藝術呈現出時代的特色,使民國時期的書籍裝幀設計更富于藝術的魅力。1916年以陳獨秀創辦的《青年雜志》更名為《新青年》(圖9)雜志出版,它的發行提高了民眾的民主覺悟,推動了時代發展,對1919年中國大地上爆發的“五四運動起到了啟迪作用,這場運動也是新文化運動。《新青年》整本書籍的裝幀設計力求新穎出眾,對以往書籍裝幀設計進行了大刀闊斧的改換,確立了當代書籍裝幀設計的整體理念,引入西方書籍編排的樣式,試圖擺脫傳統書籍裝幀設計的格調,但前古遺風猶在。十年后的1926年《良友》(圖10)畫報創刊,伍聯德先生作為創刊人,積極推動中西方文化創作的融合,雜志為八開,歷史上共刊出172期。《良友》畫報從內容編排、版式設計到印刷,一律采用當時最先進的照相制版術。整本畫報色彩豐富、圖片真實,讓人過目不忘。文字排版上已不是按照中國傳統的由上到下,由右至左的閱讀順序,出現了由左至右的西文編排模式,格式的轉變豐富了書籍裝幀設計的手法。
當時的時代背景對藝術創作影響深遠,由于傳統保守勢力的阻撓與迫害,各類書籍的出版與設計顯得尤為敏感。反映社會黑暗、宣揚革命、抗日救國的書籍被禁止被銷毀。西洋風味濃厚、奢靡腐朽風格的書籍裝幀設計大行其道。但當時中國的知識分子旗幟鮮明地與時代所抗爭,如魯迅設計的書籍就具有典型的文人特點,儒雅性和民族性深厚。他的書籍設計上講究樸實簡潔,凸顯古雅之風。文人的主動參與,使得當時的書籍裝幀設計飽含政治思想氛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