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金萍
摘 要:語文是學生學習文化知識的重要途徑,是學生學習其他學科的基礎,對培養和提高學生自身文化素質、語言表達能力等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小學課程中,語文是最主要的科目之一,作文作為語文知識的重要組成部分,是語文教學的重中之重。鑒于此,本文主要對小學語文作文教學中的生本教育問題進行探討。
關鍵詞:小學語文;作文教學;生本教育
生本教育理念是由我國著名教授郭思樂創立,它強調“以學生為本、以生命為本”。作文作為語文教學的重難點,教師若想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采取恰當的教學方法非常重要。因此,在小學作文的教學中,教師應積極實施生本教育,以促進學生創新能力、寫作能力、語言表達能力的提高。
一、小學語文作文教學存在的問題
1.對學生缺乏有效的生活引導
在小學語文的作文教學中,大部分教師只是注重對學生傳授知識與技巧,卻忽視了對學生的生活引導,結果學生未能很好地認識到生活體現與感受的重要性,寫出的作文也千篇一律,缺乏創新性。
2.不重視對文學作品的導讀
閱讀是作文教學的一個重要環節。寫作和閱讀相輔相成、相互促進,在作文教學中占有很大的比例。學生的閱讀量與其寫作水平有很大關系。通常來說,閱讀量大的學生,寫作水平明顯要優于閱讀量小的學生。然而,在小學語文的作文教學中,不少教師均未能很好地引導學生閱讀,加上小學生生活經歷與學習經驗較少,結果導致學生積累的素材少,寫作水平不高。
3.不注重人文教育
語文是知識與人文的有機結合,這就要求學生既要有基本的知識,也要有良好的文化與思想道德素質。在教學活動中,學生的情感未能在寫作中體現出來,也缺乏對個人價值的表達,而部分教師過分追求個性化教育,不重視對作文內容的情感與真實性表達。
二、生本教育在小學語文作文教學中的具體應用
1.注重對學生學習興趣的激發,培養其寫作興趣
愛因斯坦曾經說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如果學生能夠擁有濃厚的寫作興趣,則對教學效果的提高具有事半功倍的作用。所以,在小學語文的作文教學中,教師應樹立“以學生為本”的生本教育理念,注重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促進其主動參與到學習中。例如,教師可對學生作文進行全面、合理的評點,讓學生認識到在寫作方面的優勢,對寫作產生興趣。
2.引入生活元素,注重作文和生活的結合
在當前的作文教學中,許多教師要求學生背誦大量的范文,結果學生作文缺乏創新性。盡管背誦范文也能提高學生的作文水平,且有利于學生語言的積累,但限制了學生的發散性思維,不利于學生創新思維的培養及提高。因此,教師在進行作文教學時,應注重生活與作文的緊密結合,為學生提供積極思考的氛圍,體現生本教育。
比如,在為學生講述一些描寫果園的詞匯時,教師若只是單純地向學生解釋詞語的意思,學生不僅很難投入到學習中,且不易對詞語有更多的了解。如果教師能夠帶學生去參觀果園,讓學生親自去感受,學生對詞匯的理解將會有很大差異。因此,教師應在充分理解與掌握生本教育理念的基礎上,聯合學生實際,帶領其走入生活、感受生活,才能讓學生切實地體驗并學到生活中的知識,為寫作積累更多的素材,不斷豐富作文內容,提高作文寫作層次。
3.注重對學生進行文學作品導讀
通過對文學作品的閱讀,學生能夠了解到自己不知道的生活世界,并了解到作者的思想與情感。學生在閱讀文學作品后,既能為自己的寫作積累大量素材,也能從中發現生活的美好,培養自身審美情趣,進而不斷提升自身綜合能力。因此,在作文教學中,教師必須認識到對學生進行導讀的重要性,為學生積累更多有用的寫作素材。為此,教師應在教學中充分運用生本的優勢,注重與學生實際的有機結合,為學生選讀一些積極優秀的文學作品,從而有利于學生視野的擴大,不斷豐富學生的語言,激發其寫作興趣,促進其寫作與鑒賞能力的提高,從而實現教學目標。
4.重視學生的自我修改
隨著新課改的逐步推行,教育更注重對學生語言能力、思維能力及創新能力的培養及提高。所以,在小學語文的作文教學中,教師應以學生為本,注重生本教育的實施。一方面,教師應對學生的心理有良好的了解與掌握,將學生心理與教學有機結合起來,讓學生感受到學習的樂趣;另一方面,則要加強對學生的正面教導,多采用積極性、鼓勵性語言教學,幫助學生樹立自信心,從而主動參與到學習中來,培養自主學習精神,以利于其作文能力的提高。
作文教學是語文教學的重要構成要素,是提高學生語言能力、寫作能力的有效途徑。因此,在作文教學中,語文教師應先認識到當前作文教學存在的問題,并意識到學生的主體地位,實施生本教育,在教學中合理引入生活要素,為學生尋找生活素材,激發其學習與寫作興趣,豐富他們的語言,不斷提高其寫作水平。
(作者單位:江西省尋烏縣城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