佟志坤
摘 要:生物是一門自然科學,特別是在新課改要求下,教師課堂怎么教,通過怎樣的實驗教學方式,學生如何學,才能掌握生物學的基本原理和實踐動手能力,達到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創新能力、實際操作能力的目的,更好地提高生物教學質量。
關鍵詞:初中生物;課堂教學;教學理念
生物課是一門基礎課,初中階段每個學生必須學習掌握的基礎科學。在初中生物的教與學過程中,老師要在生物教學中,重視課堂教學效果,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在實驗教學中,要實現實驗效果的多樣化,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動手能力,這樣才能提高教學效果。
1.研讀課改標準,掌握課程教材,制定教學方案
要想教好學生,教師應當研讀課程的標準,知道教學范圍,在此基礎上,把握教材、熟讀教材、吃透教材,做到有的放矢。只有這樣,才能夠把學生受用一輩子的基本知識和技能精選出來,才能做到精心設計。并且在設計時還要考慮到學生的知識基礎、能力水平、學校的實際情況,超越范圍、照搬他人、沿用舊方案都是不對的。
2.根據教學方案,巧設疑問,達到激發學習興趣和教學目標
在生物教學中,教師應當通過手段方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他們愿意學,學得扎實,學得好。多年的教學工作,我認為,要根據本節課的教學目標,知識重點,用巧妙有趣的語言,設置疑問,提高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這樣產生的教學效果較好,也許做到事半功倍。
3.把生物教學和實際生活聯系起來,做到生動、貼切
生物課也可以說是實驗教學課,是不能脫離實際的。 這就需要把書本的知識和實際結合起來,特別是和日常生活的實際現象結合起來。比如在講生長素的時候,我經常引用一個例子,我們家盆栽的花卉,為什么花的莖總是彎向光源的方向?這就和生長素的分布因素有關。生長素的分布和日光照射的影響有直接關系,向光的一側生長素分布較少,背光的一側分布較多,而生長素的分布又和植物的生長有關,生長素分布的多,生長就快,繁殖生長就慢。得出這樣的結論,學生對生長素的理解也就深刻了。再比如,講西瓜時,有的西瓜籽多,有的西瓜無籽,啥原因?就是為了吃的方便,把有籽西瓜,通過培育的方法,培養成無籽西瓜。然后上升到理論,講述無籽西瓜的培育方法。學生一接觸實際問題,對所學的知識掌握的就扎實了。
4.通過分類整理,讓學生記得迅速而準確
初中生物,理論起點高,有難度,不容易記憶和掌握,特別對城市學生更是如此。所以我根據知識之間的聯系,通過變換的形式,進行加工整理,特別是容易混淆的概念,找出共性與特性,抓住知識相關聯系,列表比較,這就使學生容易記憶了。
5.把其他學科觀點引入教學,達到學以致用,實現知識的系統化
這個方法我經常使用在課堂教學中。生物課教材的各個章節之間是互相聯系,循序漸進的。教學中我滲入哲學觀點,來統領和闡述教材。這樣會使學生對知識的認知和理解達到一定高度。用哲學普遍聯系和發展的觀點,來探究生態系統的結構和功能,讓學生更加深刻的認識自然界生物系統中生物與生物、生物與環境之間通過物質循環和能量流動,而相互影響的本質。用發散思維,把學生的敏銳觸角伸向各章節的相關部分,對號入座,實現知識由點到線、有線到面、再由面及里的系統化過程。這樣也有利于學生的記憶。
6.課堂答疑,強化訓練,鞏固課堂教學效果
課堂的主題是學生,在教學中,要讓學生唱主角,圍繞學生開展教學。為了學生由被動學習變主動學習,教師應當和學生溝通交流,不能采取“滿堂灌”的方式,走過去教學的老路,要給學生一些表達的機會——讓學生提問。教師在答疑的過程中發現學生對該節課的知識掌握情況及學生學習的思維方式,為今后的教學提供方法和方式。同時要安排課堂強化練習,這種練習時間可以靈活掌握,根據課堂實際情況,可以穿插在講課當中,也可以安排在教學內容講完,答疑之后。教師要精選練習題,通過對習題的解答,了解學生掌握知識的情況,鞏固教學效果,保證課堂教學效果的優質和高效。
7.歸納總結
根據大綱要求,教師可以針對課本基礎知識、教學的基本方法、學生掌握知識的基本能力、在教學中已有的經驗,對本節課進行總結。注重知識內涵與外延的挖掘,把過去學的知識系統的、全面地聯系起來。通過例題、習題這些典型題目的訓練,使學生掌握知識的側重點,為學生釋疑解惑。然后,讓學生自我總結。總結知識結構、理清解題步驟、掌握規律和方法,養成好的學習習慣。
總之,教學方法多種多樣。教師要根據實際情況出發,在不斷探索新方法的過程中做出努力,使生物課成為受學生喜愛的一門學科。
(作者單位:內蒙古自治區通遼市科爾沁實驗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