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順
城市雕塑是一種具有功能性的公共藝術,是城市環境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城市文化的標志,是時代精神的象征,是城市和諧文明的表述符號。在城市空間環境中雕塑以其他藝術不可替代的形式發揮著積極作用,對城市環境的美化和城市居民的精神文化生活都將產生重要的影響。因此,按照藝術規律科學合理地進行城市雕塑設計,充分體現出城市雕塑的公共屬性,是我們每一位從事公共藝術的研究者的重要課題。本文著重強調了城市雕塑與城市環境的和諧,在完善和提高我國城市雕塑設計理論上提出自己的一些見解。
1 城市雕塑概述
(1)城市雕塑的概念。城市雕塑,它與近幾十年世界上流行的公共藝術,景觀雕塑,環境雕塑等概念,有著各有側重但又相通的含義。它主要包括了設立在室外的,城市公共環境中的雕塑作品,它可分為紀念性、主題性、裝飾性和娛樂性等四類,它作為一種環境藝術,設計到建筑、園林、道路、廣場等各方面因素。一座好的城市雕塑只有放在合適的環境,才能顯示出它的美,起到點景,襯景的作用。作為大眾文化的構成部分,城市雕塑代表了這個城市、這個地區的文化水準和精神風貌。一些城市中的優秀城市雕塑作品以永久性的可視形象使每個進入環境的人都沉浸在濃重的文化氛圍之中,感受到城市藝術氣息和城市的脈搏。城市雕塑起到調節城市色彩、調節人群心態和視覺感受的作用,它作為城市的眼睛,時代的脈搏,已愈來愈成為人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2)城市雕塑與城市建設。城市雕塑作為置于公共場所中的藝術作品,首先應具有與公眾產生交流的特征,它不是完全獨立的作品,必須滿足公眾對作品的可及性、參與性,甚至觸摸和攀緣其上的要求,它應是一種生活藝術。在日常環境中,廣場、公園、街道、小區中心等公共場地是公眾與環境交流最密切的場所。在這些場所創建公共雕塑,對于城市文化建設的影響很大。在此,我們僅以廣場與公園作為例子來探討公共環境雕塑創作與公眾的關系。作為都市環境中的視覺對象,城市雕塑往往成了特定空間內的視覺焦點和視覺象征。不論是紀念性雕塑、園林雕塑或是功能性雕塑,當它們處于環境之中時,必然與周圍的地景、建筑等發生關系并切實地對環境產生影響。根據城市雕塑的“質量”優劣區別,這種影響也有積極和消極之分。這里所說的“質量”并非單指作品的加工制作質量,更主要的是指作品的設計內容、精神層面,也就是說包括形而下和形而上兩方面。不同的公共場所,有不同的文化心理和文化背景,優秀的公共雕塑作品必須注重環境意識,它要與周圍的環境相協調,能作用于環境,并使作品與環境互為組成部分,共生出新的悅目景觀,美化人們的生活空間。然而,很遺憾,我們同樣能看到許多劣質的城市雕塑堂而皇之地出現在公眾的視線內,這些“菜雕”非但不能美化人們的生存環境,反而會起到破壞作用。劣質的城市雕塑一般出自非專業人士或者低水平設計者之手,而投資方的行為目的往往是急功近利、附庸風雅的,他們并不懂得公共環境藝術的設計理論和作用,“菜雕”極其惡劣地破壞了自然、城市環境,喪失了城市雕塑應有的生命力和內涵,同時也傷害著公眾的視覺和心理,劣質雕塑只不過是表面熱鬧實質淺薄的舞臺化景觀,缺乏深層面的人文關懷和文化內涵。有責任感的藝術家必然會對這種偽文化現象進行抨擊,并協助相關部門組織起開放性的同時又是專業水平的城市雕塑評審機構,目的無非是使人文景觀更好地與環境相和諧,尊重公眾,尊重自然。
2 城市雕塑與公共環境的密切關系
(1)城市公共雕塑“以人為本”的主旨。由現代文明造成的人為環境文化表現為人與自然的對抗,也以冷漠的理性和狂熱的占有欲把人情味排擠到最偏僻的角落,激烈的社會競爭簡化了人們的精神生活,物欲文化嚴重侵擾了人的健康心態,使人迷失了精神家園,處于一種精神生態失衡狀態,人們在冷漠和威脅的同時,開始懷念“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純樸與自然。早在70年代初,比利時生態學家迪維諾就提出了“精神污染”的概念。解決這些精神的生態危機,發揮城市公共雕塑的藝術功能,是對治方法之一。要求雕塑藝術家有責任營造一個和諧安寧的空間環境,將藝術融入日常生活,讓人們在環境日益惡化的都市,感受到自然與人的和諧,從日常的瑣碎與分裂狀態回歸到完整和諧的境界,以藝術美來進行對人的認識、教育、審美和心理調適功能,來達到符合人與自然和諧。一個城市的公共環境雕塑在都市的文化景觀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由此,公共藝術的創作與文化環境的互動成為一個重要的課題。它必須受制于特定的人文環境和空間特質,才能展現出它獨特的藝術魅力和協助確立都市整體構架的功能。城市公共雕塑在創作時,應該重視作品的倫理內涵和精神陶冶作用的和諧作用,用中華民族傳統的仁愛精神所成就的生命情趣,去矯正由于城市生活的喧囂和污穢所給人們帶來的生命焦慮,創造出既有時代性又有民族特色的城市雕塑藝術。(2)城市公共雕塑與城市文化傳統的契合。在城市公共雕塑在籌劃創作前,政府與公眾都寄予了一貫的價值期待:反映社會發展主旋律,表現時代精神、美化環境、陶冶公眾情操。除此之外,公眾更需要真正具備生態環境與人文環境的協調性,具備與其城市的發展,與人的精神要求相和諧的藝術作品。城市公共雕塑力求治愈城市與自然之間不斷擴大的物質和心靈的創傷,同時依據不同的時代特色,調節精神生態的需求。美國紐約街頭雕塑的轉變是一個明顯的例證,在美國南北戰爭之前,紐約街頭充斥的是英雄、偉人、政治家的雕塑,南北戰爭之后,平民百姓形象開始成為雕塑的表現重點,百姓日常生活場景、輕松幽默的主題及動物題材構成紐約都市雕塑的主體,這一轉變一方面反映了精神生態的變化,另一方面也說明在越來越緊張、壓迫感越來越深的現代都市生活中,人們需要無論在體量還是題材上能使人覺得親切、放松的作品。的確,在日益異化的大工業進程和日益冷漠的人際關系中,藝術作品應該使人回歸自然、純樸的態度,使人的生活更富有情趣。城市公共雕塑的創作還必須遵循公共屬性,使作品能融入公眾的群體之中,成為一種文化溝通與精神的激勵,也表現了作品對公共想象力的培養和公眾民主性的培養,盡管每人對公共性的理解有差異,但自由和交流是精神和諧必需的基礎。人類從早期的安全需求到后來的文化心理精神需求,促使城市的形成。城市提供了大量的信息以及各種活動,滿足人們對文化、知識、宗教、資訊以及經驗的追求與渴望。盡管空氣污濁、交通擁擠、生活空間狹小,但仍不失對向往城市生活的人們的吸引力。因此,從城市的角度來探討公共環境雕塑與地區文化的關系是很有價值的。它標志著這一城市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的發展程度。
人創造并改造環境,反過來,環境也能影響人,改造人。好的環境在一定意義上可以提高并完善人的品格和修養,兩者的關系是互動的。在我國當前社會發展過程中,城市建設、景觀設計,基本仍處于“量化”的階段,但隨著時間的推移,逐步會走到質的時代。城市雕塑設計者也必將從提供單純的點綴裝飾性的初級審美轉變為:努力營造一個具有文化意境、人文關懷,并與自然和諧的可持續發展的高品質的“共在生存空間”。
參考文獻:
[1] 王朋.環境藝術設計[M].中國紡織出版社,1998.
[2] 李松.土木金石——傳統人文環境中的中國雕塑[M].陜西人民美術出版社,2005.
[3] 季峰.中國城市雕塑——語義、語境及當代內涵[M].東南大學出版社,2009.
[4] 王黎明.西方現代雕塑[M].山東美術出版,2001.
[5] 馬忠欽.公共藝術的制度設計與城市形象塑造[M].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