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淺析奧斯卡王爾德唯一一部小說《道林格雷的畫像》中道林格雷顛覆傳統的形象,試圖分析他從紳士的神壇上走下化身為觸犯法律、背棄信仰、玩弄感情的墮落公子的原因。
關鍵詞:貴族;享樂;墮落
奧斯卡王爾德是出生于愛爾蘭成長于維多利亞時代的著名劇作家、短篇小說家、詩人及唯美主義運動的倡導者。和其豐富的戲劇產量相比,王爾德的長篇小說成就顯得頗為遜色。《道林格雷的畫像》是他唯一一部作品。一經推出,引來廣泛關注及評論。伊澤貝爾?墨瑞發現它深受羅伯特路易斯?史蒂文森《化身博士》的影響。埃都阿德?羅迪提曾說:“《道林格雷的畫像》至少在50年前就可以被視為最偉大的哥特式小說之一。”正如鮑爾迪所說:“這些評論家傾向于關注這部小說的超自然性。”同時,有一部分批評家將這部小說和王爾德倡導的唯美主義運動聯系在一起。比如,安娜?瓦蒂所說:“這種法式墮落放縱的生活好似得了麻風病一般。”然而作者認為王爾德創作這部小說還另有意圖,即將個人的社會理想蘊含其中。正如琳達德萊登所言:“通過小說的形式,體現出對社會環境的不滿并提出未來政治和社會向烏托邦發展的可能性。王爾德在他的政治散文集《社會主義制度下人的靈魂》中強調了經濟和社會地位的平等性。他認為所謂的平等只是鏟除貧富間的財富差距;同時也強調,每個人都有平等追求個人快樂的權利,這其中也包括貴族階級。也就是說貴族也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選擇不像貴族一樣行事,也可以有權利降身為普通人或是所謂的無恥之徒。在《道林格雷的畫像》中,主人公道林格雷沖破等級制束縛,試圖通過變身為自甘墮落的紈绔子弟,冷酷無情的殺人犯,背棄信仰的教徒和無恥的勒索詐騙犯的極端方式來獲得和普通人平等的享受自我快樂的權利。
道林來自一個典型的貴族家庭,祖父聲名顯赫,同時也繼承了祖父的大筆遺產。特別是在維多利亞時期,貴族受到很高的禮遇,也成為高雅的象征和代名詞。正如道林的朋友巴澤爾所說:“只要我活著,道林的人格魅力將永遠占據著我的心。雖然女演員希貝爾維恩的母親并沒有見過道林但她卻肯定地說:“毫無疑問,你們提到的這個人一定是一個完美的紳士。”在艾倫坎貝爾被道林勒索之前他也說:“對其他人而言他是生活中一切美好及迷人的代名詞。”盡管上層社會瘋傳關于道林的一些謠言,他們仍然堅信道林的清白。“關于他私生活的流言蜚語傳遍整個倫敦成為整個俱樂部的談資,對一切有損他名譽的事都不會理會。他們認為他臉上的單純已經否定了一切。”由此可看出各階層人對道林的貴族性是沒有懷疑的。
然而,道林對這些溢美之詞并不理會,他反而對公眾的態度予以抗爭,從貴族的神壇走下倆,成了畫家巴澤爾被殺的兇手。在小說中,畫家巴澤爾是高度迷戀道林“優雅品格”的代表,同時也是宗教和道德力量的象征。他不斷地提醒道林作為紳士的道德標準并譴責其自甘墮落的行為。諾伯特?科爾在《奧斯卡王爾德一個遵從的叛逆者的作品》中評論到:“從他的人生和藝術成就來看,巴澤爾是個道德和理想主義者,他的價值觀主要是中產階級堅持的準則:高尚、榮譽、美好、純潔、名聲和良好的背景。”但道林卻認為:“巴澤爾是個實足的好人,但似乎就是有那么點實用主義。”他還認為:“巴澤爾的生活除了偏見、原則和他的常理什么也不剩。”道林打算和女演員希貝爾結婚,巴澤爾強烈地反對他的婚姻,只因為他出身無名而道林卻是貴族身份。于是他說“想想道林的出身、地位和財富娶比他地位低賤的人簡直是荒唐。”“我不愿意見道林和惡心的人在一起,那樣會有損他的人品和智慧。”可當巴澤爾得知道林和希貝爾交往卻又無情地甩掉她并導致她自殺時,他卻又來批判道林的不道德行為,毀掉了他作為紳士的好名聲。“每個紳士都在乎自己的好名聲,你也不想人們把你說成可惡墮落的家伙。你有你的地位和財富,原罪是不能隱藏的。”同時,巴澤爾還明確地指出,道林心甘情愿地墮落是由于不理智地追求享樂:“你已經喪失了榮譽感,當純潔的你已經被瘋狂地享樂思想占據。”即使最終巴澤爾不得不絕望地面對道林已經徹底墮落的事實,他仍存留最后一線幻覺,希望強迫道林通過禱告來救贖。“道林,請祈禱,不要誤入誘惑的歧途,原諒罪過,洗刷的罪行。即便你的罪過是一個紅字,會把它們洗得像雪一樣白。”可最后他終于明白:“你就這樣過你的生活,你一定比別人說的更壞。”
自始至終,巴澤爾都是維多利亞時期道德和宗教的捍衛者。道林殺害了他,也就象征著道林不僅犯了法同時也藐視了宗教和道德。不僅如此在殺害巴澤爾之后,道林還威脅化學家艾倫,強迫他肢解巴澤爾的尸體。這導致艾倫最終自殺。道林所謂的紳士形象被他自己徹底地顛覆。正如艾倫所說;“這就是你的人生從一個墮落走向另一個墮落,現在你罪大惡極我想象的你的人生不該如此。”
道林獲取個人快樂的方式是極端且非常人能夠理解的。他通過這樣的方式徹底摧毀了他的貴族形象。如果將該小說與王爾德的政治散文集《社會主義制度下人的靈魂》對比來看,可以將道林視為王爾德社會理想一個實踐者。在《社會主義制度下人的靈魂》中王爾德表達了無政府主義者的思想。他在作品中表示極力反對利他主義:“大部分人都被不健康或是極度利他主義破壞了生活,他們因此不能實現自己的天賦,他們在浪費著自己的時間解決資本主義導致的社會問題。”同時也明確表示倡導個人主義:“ 個人主義是一股有破壞性的力量。它有強大的意義。它試圖摧毀單一的模式、傳統的束縛,習俗的約束,避免人們的機械化。”因此,道林沖破法律、宗教、道德的束縛可以被視為是當時維多利亞社會的產物。在法律、道德、宗教制度森嚴的維多利亞社會,貴族和平民都被限定在固有的模式當中。道林在用極端的方式打破這種固有模式,不顧一切地以自我為中心,構建王爾德理想的高度個人主義的社會。在當時的社會背景下,道林的極端實踐注定是失敗的,但敢于發出不同的聲音也給人們帶來對當時社會的另一種思考。
參考文獻:
[1] Kohl,Norbert.Oscar Wilde The Works of a Conformist Rebel[M].New York:Cambridge UP,1989.
[2] Linda,Dryden.The Modern Gothic and Literary Doubles[M].New York:Palgrave Macmillan,2003.
[3] Varty,Anne.A Perface to Oscar Wilde[M].Beijing:Peking UP,2005.
[4] Wilde,Oscar.Collected Works of Oscar Wilde[M].London:Wordworth Editions Ltd,1997.
[5] The Picture of Dorian Gray[M].London:Wordsworth Editions Ltd,2001.
[6] DeProfundis:The Ballad of Reading and Gaol and Other Writings.Wordsworth Editions Ltd,2002.
作者簡介:陳蕾(1983—),女,天津人,天津青年職業學院。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