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新聞APP“今日頭條”一反此前兩輪融資之低調,高調宣揚C輪融資1億美元,由此引發軒然大波:一方面,批評譴責者有之,中止合作者有之,更有對其發起訴訟者;另一方面,也不乏贊賞和支持“今日頭條”的聲音,比如有人認為這是一種創新不應受到打壓,讀者和市場認可、追捧才是王道,甚至有人將其視為媒體轉型的指路明燈,是以“渠道為王”挑戰“內容為王”的典范。
其實,作為“新聞搬運工”的“今日頭條”能成氣候,正是長期以來我國互聯網新聞業生態環境的寫照,折射了“網上文章一大抄”的亂象,而這又與網絡新聞政策直接相關。像新浪、搜狐等大名鼎鼎的商業網站,盡管其所刊載的新聞資訊煞是吸引眼球,可它們并無時事新聞采訪權,政府有關部門不發給它們記者證,只是默許其采訪一些遠離時政的財經、體育、科技、娛樂等新聞,而這當中與重要時政搭邊兒的也不允許采訪,因此,這些商業門戶網站只能天天轉發傳統媒體及其下屬有時事新聞采訪權的網站的新聞。
新聞宣傳和網絡主管部門不允許商業門戶網站采訪和發布時事新聞,卻制定了“規范稿源”名單讓其從中選擇轉載,這相當于對其進行了“補償”,而大多數名列其中的原創類媒體,多年來之所以默許甚至“請求”商業門戶網站轉載,有借此打名氣擴大影響的需要,像《新京報》這樣的高品質傳統媒體要求必須付費轉載者畢竟少之又少。不允許商網采訪時事新聞,也相當于保護了報刊延緩了其衰亡的進程,因為一旦給予商網時事新聞采訪權,那么也就意味著傳統紙媒的滅頂之災。所以說,盡管有關部門不給予商網時事新聞采訪權主要是從新聞管制方面來考慮,可客觀上卻收到了保護傳統媒體的效果,因此,傳統報刊相應地作出一些犧牲允許網站轉載其原創內容,也就是總體上利大于弊的事了。
筆者注意到,《中華人民共和國著作權法》把“時事新聞”置于保護之外,這顯然是不合理規定,因為我國絕大多數新聞媒體早已“(準)市場化生存”,不再由財政撥款供養,而生產這些新聞內容,需要付出不少人力、物力、財力,除非仍由國家經費養著的新華社享有獨家的重要時政新聞資源理應免費讓全國媒體免費享用之外,按道理來講,其他媒體自己費力費錢采訪得來的新聞作品,別的媒體不應該免費轉載而應支付相應的費用,這本是天經地義的事???006年實施的《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竟然又擴大為“時事性文章”,這意味著時評(新聞評論)也可以任由網絡隨意轉載了。
在上述法規導引之下,網絡文章一大抄當然愈演愈烈,因此也就自然出現了像“今日頭條”之類的“新聞搬運工”呼風喚雨之怪現象。對此,我們應該大聲疾呼《著作權法》和《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要與時俱進作出修改,尤其是在如今傳統報刊式微亟需轉型的背景下,“內容為王”之源后續乏力,更應該保護原創性新聞生產者的利益和積極性,而不宜為不費力又不花錢的“文抄公”張目。endprint